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核心价值观是处于文化最深层的内隐文化体系.本文通过系统梳理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对外扩张过程中的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特征与构建,深刻探讨其所隐含的核心价值诉求指向,指出其文化产业发展的宏观战略是对外贸易全球化、资本支持全球化和商业运作跨国化,以实现文化传媒的“传播培养”功能,将文化产品与核心价值观进行有机融合和高效传播,依靠“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文化软实力核心内容,全面渗透到文化产业链之中,这是西方输出其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也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重要的对外战略思想和传播策略.这对于尚处于发展初期的中国文化产业,无论是在市场化实践操作还是在思想文化意识导向等方面都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借鉴意义,整合中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增加产业的文化附加值、以品牌文化商品作为国际贸易载体面向国际市场,是中国核心价值观向世界传播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化“走出去”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深入研究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条件下,中国政府及部分省市自治区与世界各国不同文化类型之间的交流与冲击、渗透与融合、碰撞与竞争的发展态势,解析了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中的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和政府行为、民间行为的现状、路径及其以各种特有民族文化“走出去”的行为模式、经验教训等具有代表性和规律性的案例。就如何更加有效的加强民族文化自主创新,提高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能力、维护民族文化独立性和国家文化安全,以及如何制定急需的配套政策法规、战略发展规划与应对策略,贯彻落实中国文化“走出去”重大文化国策等若干问题,深入探讨,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可行的和创造性的研究思路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文化生态环境发生急剧变化的背景中,平遥文化生态保护的经验具有从“地方”走向世界的战略意义。在空间再生产的过程中,平遥守住了地方的空间体验和地方感,以强劲的自主性对现代性进行本土化改造,将古城还原成为一个活态的、属于原居民的空间。与此相应,平遥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重构的文化空间中,凭借节庆化的制度安排,形成了一种向外积极舒展的认知图式,使日常生活的文化空间具有节日的娱乐性和内容的丰富性。不容忽视的是,全球化资本与现代技术的肆意入侵影响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走向,文化的主体性容易缺席或被分裂。平遥经验的启示意义在于,文化主体的能动性发挥是平遥从“地方”走向世界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文化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化全球化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讨论的热点。文化全球化就是各民族文化通过交流、融合、互渗和互补 ,突破本民族文化的地域和模式的局限性而走向世界 ,将本民族文化转变为人类共有的资源。而文化多样性是人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生活方式。文化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是并行不悖的 ,二者是二元共存、双向交流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原生的网络亚文化,“土味文化”出现于2016年。目前,关于土味文化的学术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土味文化的传播路径体现出“农村包围城市”的特点,大致经历了“圈内传播”“出圈传播”“全民传播”“全球传播”四个阶段。土味文化是互联网发展催生的乡村传播狂欢,属于城乡文化碰撞融合的产物,体现了社会转型期大众审美趣味从“审丑”到“归真”的变迁。土味文化承载着对中国农耕文明和乡土文化的赞美,让中国乡村更多地被看见,并提升了中国农民的文化自信。土味文化为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提供了叙事模式与话语的创新实践。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向世界讲好乡村中国故事的传播实践中,需要从留住土味、营销土味、提升土味、融合土味、拓展土味五个方面着力,积极挖掘、培育和传播土味文化。  相似文献   

6.
青年流行文化的流行与导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流行文化是“全球化”文化的衍生物,是在流行时尚引领下形成的不同文化与亚文化的表现方式和缩影.具有个性化、阶层化、小众化特点及多样的传播形式。辩证地看待青年流行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正确抉择,是青年流行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与同样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旅游业将有越来越多的互动融合发展.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将是挖掘地方文化、完善旅游产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撬动地方经济腾飞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8.
当代西方解构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接受和传播虽然曾受到某种程度的拒绝,并且也必然伴随着某种变形和置换,但总体上还是顺利而又广泛的.这一结果当然同解构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某些相同或相近的地方——我将此称作东方的解构意识——不无关系,同时,更重要的是中国当代理论背景同解构主义有着许多不谋而合的地方,这样便形成了中国当代的解构思潮.但中国虽然有“解构”,却没有“主义”,“解构”在这里只是一种方法和手段,其目的是在破除旧的意识形态之后再予以重建.今天,解构的大潮似已成为过去,人们正在探求各种途径重建理性、权威和崇高.这时探讨中西文化在这一层面的同中之异,对于中西文化在二十一世纪的进一步碰撞与交流,以及对于中国当代理论的重建.都将是不无益处的.  相似文献   

9.
黄树红 《南方论刊》2005,(11):62-64
近年来,“全球化”的名字满天飞。各种传播媒体经常使用这个名字,许多文本和会议都喜欢冠以“全球化”的字眼。在文学领域中,似乎也不示弱。诸如“全球化趋势中的中国当代文学”、“全球化趋势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挑战”,等等。何谓“全球化”,在西欧和北美,这一词语所标识出的,是指其所形成的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再具体一点就是美国化。而在世纪年代的中国文化语境中,却常常被译为:或走向世界、或同步于世界、或与国际接轨、或人类地球村等。“全球化”,首先出现在经济领域中。自从美国电脑公司提出产品全球输出之后,全球化趋势最早从世…  相似文献   

10.
论“文化自觉”的当代蕴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艳东 《兰州学刊》2008,(8):156-158
全球化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它首先表现在经济领域,即经济全球化,同时文化全球化也必然成为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是一把“双刃剑”,对我国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首先必须用与时俱进的文化意识统领文化建设,即应有强烈的“文化自觉”。在文化全球化语境下,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文化自觉”内含丰富的意蕴:文化共生意识、文化创新意识、文化竞争意识、文化自主意识、文化安全意识、文化化人意识等。  相似文献   

11.
华中师范大学科技园(简称“华师科技园”)是湖北省酋家且唯一的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大学科技园,致力于发展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园区致力于文化科技企业孵化器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是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重点工程和“武汉·中国光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湖北省及武汉市主要的“文化和科技融合技术创新平台和产业基地”之一,是武汉东湖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舱示范基地核心区。  相似文献   

12.
当前,“六堡茶模式”已具备地方一二三产业发展方面的现实基础,即良好的种植基础、不断提升的产业集聚水平、逐步增强的品牌力产品力以及丰富的文旅资源。基于做大做强茶产业理念,“六堡茶模式”形成了产业链纵向延伸融合发展、产业链横向延伸融合发展、高新技术赋能融合发展、产业集聚集群式融合发展的一般路径。但整体来说,“六堡茶模式”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为此应通过强化发展标准化种植,构建循环农业产业链;加强科研体系建设,培育科技人才队伍;推进营销体系建设,横向拓宽产业链;促进茶文旅康深度融合,纵向延长产业链等措施实现茶产业优化。  相似文献   

13.
跨文化的对话:误读与化解路径——以孔子学院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加军 《学术探索》2011,(2):113-118
在文化全球化视野下,中华文化如何成功走向世界已成为跨文化传播(交际)研究的重要课题。从跨文化大众传播的视角透视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所遭遇的误读,结果发现,外国大众媒介歪曲与丑化了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的传播主体、传播目标、传播内容等。中国文化要在文化交流主义的原则下走向全球,需要充分利用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等渠道,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4.
文化创意产业催生北京城市空间新布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世界城市正在成为北京市发展的新目标和迎接全球化世界城市竞争面临的任务,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既奠定了北京全国文化创意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也不断改造着传统城市空间的格局。发展文化经济的战略决策和生动实践更是提高了城市能级,形成了新的文化亮点,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国家通道和世界看中国的代表性城市,北京正在以国际创意之都新秀的形象迈向世界城市行列。  相似文献   

15.
在特定的生存环境下,一个群体的生计方式是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以甘南州夏河县穆斯林这个特殊外来群体为主要调查对象,追溯这一族群如何适应藏族文化为主体的社会环境,并在陌生的自然环境过程中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商业、传统手工业、饮食业和畜牧业等升级方式.并成为服务民众生活、活跃地方经济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郭嵩焘的主张对外开放 ,主张在向西方学习先进科技的同时更应学习其“朝廷政教”和“人心风俗”的思想观念 ,体现出超前而又独具特色的世界意识 ,值得后人加以总结借鉴。其世界意识产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视“变局”为“机遇”的独特性 ,成为郭氏主动了解世界、走向世界 ,寻求改变中国现状之方式方法的基本出发点 ;了解获取西学的多样性和广阔性 ,成为郭氏主动了解世界、走向世界 ,从整体上抉择西方文化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赵辉 《理论界》2007,(12):152-153
文化全球化伴随着经济与科技全球化走进我们的视野,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各种文化固有的状态在交往中所表现出的文化势差、厚度等必然发生碰撞,本文通过对文化适应、文化对立、文化差异的说明阐释了文化碰撞后所形成的文化融合、文化冲突和文化认同的三种结局。  相似文献   

18.
明清之际“西学中源”说考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学中源”说是明清之际中国士人接触西方文化后产生的一种思潮。这一思潮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它滥觞于晚明徐光启、李之藻等人,又经明末清初方以智、王锡阐、王夫之等发挥、引申,至梅文鼎集其大成,最后经康熙御笔在《四库全书总目》中“钦定”,从而成为学术界颇具官方权威的流行思潮。与这一过程相联系,“西学中源”说的基本内容也随时间推移由简至密,即由最初“学理相通”的推测,发展到“学脉相承”的辨析,进而深入到“历史事实”与“分支学科”层面进行具体而系统的考证。“西学中源”说对明清之际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它有助于减轻西学传播的阻力,舒缓汲纳西学的顾虑;引发对中国文化展开初步反省;推动中西文化的融合、“会通”,以及对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继承、发掘与整理。另一方面,它的流行,限制了国人汲纳西学的视野;不利于进一步吸收、消化西学中的优秀文化成果;不利于近代科学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确立  相似文献   

19.
现代“公民文化”对传统“臣民文化”的扬弃与超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今中国社会 ,全球化已成为描述民族生存环境的最为重要的术语。受全球化所主导的未来社会必将是一个推崇新“公民文化”及其价值观的公民社会。奠基于生存本位基础上的新“公民文化”及其价值观 ,本质上是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质的文化形态。它作为一种现代文化观念 ,标志着人由自在自发的自然状态走向自由自觉的主体存在状态 ;而作为对经济全球化的一种理论应对和民族文化可行性发展路径的策略设计 ,其现实践履 ,则离不开对具有现代“世界公民意识”的合格公民主体的培育及其文化创新实践的有效促动  相似文献   

20.
“东方学”明确地指出在西方本位主义视野中的“东方”是西方社会为了自身的文化需要而建构出来的“他者”。在当代世界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中,在西方成熟的媒体运作模式和文化工业的覆盖下,许多人担忧西方的东方主义不仅是西方人的想象,也很可能成为东方人自我的想象,即所谓“东方的他者化”的趋势,并担心这种趋势会对中国的文化和国人的民族认同感造成直接的威胁。这种担忧有着确实的现实背景依据,而事实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始终处于变动之中,当东方主义指出“东方”一词是建构而来的时,本身也就否认了“东方”的确定性。“东方”同“西方”一样都是想象中的概念,两者都用彼此来确定自身的聚合。“东方”、“西方”的文化永远都在互动、交流、融合中传播。文化永远是不确定的动态演变,正如“他者”是永远确定的永恒存在,两者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