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现代美学体系是以"美的本质"问题为理论基点,以"美"与"美感"问题为两大基本向度而展开的现代知识学建构。范寿康对"美"的审美心理学讨论,吕澂对"美"的审美价值学讨论,徐庆誉对"美"的知识社会学讨论,以及戴岳、陈望道对"美感"问题的现象学、分析美学讨论,蔡仪对"美"与"美感"的科学主义讨论等,分别从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两个方面,为中国现代美学知识体系的建构奠定了根基,成为中国当代美学体系话语言说的原点。  相似文献   

2.
美的本质在维特根斯坦的美学研究中是贯穿始终的问题,在其美学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结合文本,维特根斯坦前期美的本质论为"美的本质不可言说",后期为"美的本质不存在"。将二者进行比较,其突破之处在于从本质主义到反本质主义,一致之处则在于坚持语言批判的立场、反对形而上学的探讨和重视美与生活的联系,从而进一步认识维特根斯坦的美的本质论的意义在于批判精神与启示作用,不足则在于前期的神秘色彩与对本质的彻底否定。  相似文献   

3.
美学是如何被讲述的 ?是一个实在值得追问的问题。由于美学在美学原理著作中呈现自身 ,所以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追问就置换成了美学原理是如何讲述美学的问题。本文运用统计学的方法 ,对近 2 0余年出现的标准型的原理著作进行了综合考察 ,从而探寻出美学原理讲述美学问题的基本状况。结果显示美学原理通常要讲述美、美感、艺术三大问题 ,这三大问题又被分为美的本质、美的形态、美感的生理心理分析、艺术分类等次问题来进一步讲述。  相似文献   

4.
分析美学以语言清洗的方式对传统美学中美的本质问题进行了批判。它主要是以两种方式进行的:(一)从语言与世界的对应关系及对美在语言使用中的析辩证明美的本质问题是个假问题。(二)美的本质要解决的是审美对象的共性问题。分析美学认为,美的本质处理不了这个问题,它应由“家族相似”来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5.
在实践美学众多的理论维度中,李泽厚和高尔泰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把美的本质、美的生成以及美的呈现等问题都纳入到主体的"本质力量"及"主体实践"等范畴中,系统建构出一条从"美的本体"到"美的超越"的理论谱系。李泽厚实践美学对主体性的张扬、对"新感性"和"文化心理结构"的体察以及"形象的自由"都给广大青年和普通大众以知识的启迪,呼应了人道主义和人性解放的文化启蒙。高尔泰将美的本源同主体实践进行联系,高扬了主体在美的创设中的重要作用,更加强调了"美"与"美感""自由"之间的同一性关系,不仅将自由看做是对规律的掌握,更是将其认为是对日常生活的"超越"。从李泽厚实践美学对"美的本体"的追问,到高尔泰对"美的超越"的肯定,二人将实践本体纳入到美学研究和美学话语体系中,破除了传统美学"主客二分"的理论窠臼,建立起从"实践"到"自由"、从"主体"到"审美"的逻辑框架,促使美学实现自身话语的延展和文化启蒙的时代目标。  相似文献   

6.
文学的现象学本体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学的本体论本质上不是一个认识论和社会学、心理学问题,而是一个现象学问题,它是首先以美的现象学本体论为基础,将审美现象的社会历史前提和物质条件全部都放进"括号"内存而不论,直接从美感中直观到的现象学本质的理论.美是"对象化了的情感",这是美的本质的现象学定义,它具有"作为自我意识的情感"、"作为情感的美感"和"作为美感的情调"三个层次.艺术则是"情感的对象化",它的最普遍、最贴近"人学"的方式就是文学和诗.诗是语言的起源,语言的本质是隐喻,语言作为"存在之家",既是"思",又是"诗".文学是最直接表达了艺术本质的一门艺术,用中国传统美学的术语来表达,文学是作者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景语"之上以便传达的"情语".  相似文献   

7.
意象美学认为,美在意象。但是严格说来,美与意象并非一回事。美是一种价值,它源于人对事物进行的趣味判断;而意象则是一种存在,它是事物对人而言的一种特殊的存在方式。意象并非美的本体,美并非只因意象产生。人对一个对象的鉴赏判断,或是针对于意象,或是针对于单纯的形式。所以,美学不能单纯将意象作为研究对象,还要积极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审美问题。  相似文献   

8.
诗性是中华美学的重要根基,其对意象和感悟的重视和把握使得模糊修辞成为汉语文学表现的主要形式,模糊美因此成为汉语的重要审美特色。针对汉语模糊美感在英译中的磨蚀缺憾,本文从美的生成与接受之审美主体意识形态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诗性"与"理性"的审美意识差异是导致汉语模糊美感在英译中磨蚀的根本原因;从读者接受角度分析,汉语"诗性"的模糊美感对于"理性"的英语读者而言势必出现审美接受限度。"诗性"于"理性"的消遁具有其哲学与美学的渊源。  相似文献   

9.
"美是什么"作为一个本体论问题一直在被追问中寻求答案,以至于有不少人对美下定义.但是所有的定义都是不完善的,或者是把美等同于美的事物,或者是把美等同于美感,或者是把美等同于两者皆而有之.美属于不可言说的部分,对不可言说的美下定义意味着歪曲了对美的认识.美不可言说,但美显现于美的现象.对美保持沉默即是对美的领会.  相似文献   

10.
蒋孔阳力图消解、突破西方形而上学主客二分思维方式,以全球化的视野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美学、中国传统美学、西方美学,创造性地提出了“美在创造中”、“人是世界的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美是自由的形象”等命题,对美的本质以及美的规律、美感、审美范畴等美学基本问题作出了系统的阐释,有力地推动了美学学科基础研究的现代进程,为新实践美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了适应美学教学需要,全国高等民族院校文艺理论研究会集体编写了《美学十讲》一书,比较通俗、系统地阐明了美学的基本原理。这里选登论述美感的产生、发展、特征与本质的《什么是美感?》一讲,供美学爱好者参考。其余各讲阐述的问题有:美学的研究对象,美的产生、发展、特征、本质及分类,美感的心理形式、分类及审美标准,艺术是美的集中表现及其分类,美育等。该书即将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2.
书法艺术在创造书法意象的时候 ,书写的总是一定的文辞 ,这就使书法艺术既表现书写的形式所表现出的美感———书意美 ,又表现文辞内容所蕴含的美感———文意美。书法艺术书意美与文意美二重美感的契合 ,构成了书法意象美的整体  相似文献   

13.
现代著名作家王统照不仅以文学创作闻名于世,而且是继王国维之后,建构了较为系统的美学思想体系的早期美学家。早在"五四"前后,他就发表了一系列美学论文,对于美育、美的本质、美感、审美形态,审美心理以及其它文艺美学问题都阐发过独到的见解。他提出为人生,为改造社会而美育的思想,是一种实践性的美育理论;显示出马克思的美学基本原理对其影响的印迹;而对于审美心理的描述所阐发的"心理距离"说,融合着个人创作的审美体验。他对"真、善、美"审美原则的论述,见解独到、引人深思。本文从三个方面论析了王统照在中国现代美学初创期,在理论建设方面所作出的重要贡献,以引起美学研究界对他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论述中国古典诗词中一种特殊美感即神秘之美的诗学呈现。神话或历史题材的诗词作品尤其具有迷离惝恍的神秘美感。还有不少作品是以神秘的人物形象将诗人迷茫心境对象化从而产生神秘美感。更有诸多作品是以诗歌神秘意境的创造来展现难以言说又令人神往的神秘之美。中国古代诗学以诗的不可言说为最高的美学要求,这是中国诗词具有神秘之美的重要原因。中国诗学一向注重人与造化宇宙的相融相通,而生命本身的神秘亦使诗词具有了神秘之美。中国诗学对诗词意象所蕴涵的时空转换的灵动幻觉也颇多论述,这也足见中国古典诗词具有神秘之美的渊源。诗人感兴思维的偶然性也是中国古典诗词具有神秘美感的原因。中国诗词所呈现的神秘之美,往往还会引发接受者审美的惊奇与震撼。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美学拥有一套独特的话语方式,这套话语方式是对传统审美经验的本真言说。对此种话语方式的考察是深切领悟中国传统审美经验的必要前提。这套话语方式与"现代美学"尤其是"西方美学"截然有别,它本质上昭示了一种非对象化的体验世界的路子,揭示了一种民族独有的、原发而富有价值的审美经验。这正是中国传统美学话语方式对现代美学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6.
美的本质问题在美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关系到美学中一系列复杂问题的解决。当前,国内美学界在关于美的本质讨论中,百家爭鸣,各抒己见。相比之下,多数同志倾向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这个命题。随着讨论的深入发展,人们越来越感到,这条从实践观点出发去探索美的本质的道路是正确的,这个命题强调了美的社会性,强调了美的本质中包含着人的本质力量,这对我们揭开美的秘密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这个命题还仅仅只是指出了探索美的本质的正确方向和途径,其中还有不少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如果作为美的本质的定义来看,这个命題还不够完善,我感到至少有两点值得商榷:第一,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并不一定都是美的。第二,美总是需要通过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和中国传统文艺美学的批评方法,通过对毛泽东诗词中"红旗"意象的细致的文本解读,来剖析其成因和美学蕴涵,然后得出结论:因为"红旗"意象映照出毛泽东的政治意识、革命信念和战斗生涯,是他对革命生活和斗争的诗化的认识和反映,具备了象征内涵和审美价值,形成了象征美、色彩美、动态美和力量美的统一,所以,毛泽东堪称"红旗"诗人.  相似文献   

18.
稼轩词中大量的典故意象所含人物的崇高美和儒雅潇洒之美是稼轩主体品性美的反映。但这种崇高美和儒雅潇洒之美只是其表,"志士失职而志不平"和杜鹃啼血似的慷慨悲壮才是稼轩典故意象蕴涵的内美本质。典故意象之大量运用对稼轩词的主导美学特质具有重大影响,具体表现在:1.内容上奠定其用典之词情感基调的作用;2.形式上的"陌生化"效果和抒情话语的多样化特征。3.对其用典之词既慷慨悲壮又含蓄蕴藉的意境具有构境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现代美学研究 ,以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作为坐标系 ,在试图探索美的本质时 ,往往忽略或排斥自然科学美的存在 ,使美成为一种残缺。而自然科学家以美求真 ,以其独特的思维方法 ,显现出涵盖于事物内部结构及其联系的美 ,为美学大厦的最终构建 ,竖起了一根有力的支柱。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当代众多卓有成就的水彩画艺术家中,安徽宿州籍水彩画家丁寺钟就是较为杰出的一位。其所创作水彩画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上的形式美感,更能给人以深刻的哲理启迪。本文所涉"意象"一说,脱胎于文学艺术创作中的"写意"理论,在长期的创作与欣赏过程中,逐渐成为中国传统美学范畴的一个重要命题。在中国文化史上,玄妙的老庄哲学尤其是其中所蕴含的天然、虚静、身与物、言与意等美学思想,深刻影响着后世人们探究美的致思方向、欣赏美的旨趣取向,甚至直接促成了创造意境美的方法论。经由宽厚的具象写实平台,丁寺钟兼收中国水墨画写意灵性,并蓄老庄美学意蕴,吸纳抽象元素,运用水彩画语言,写感觉、写印象、写记忆、写情绪,逐渐进入意象水彩创作之臻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