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爱玲作为战火纷飞时代一名异类作家,其作品与当时革命文学创作不同,着重展现社会地层人物的心理状态和"传奇"故事。作者习惯用日常琐碎小事的描写来反映女性生存境地的艰难,并通过男性形象的畸形化来衬托女性悲剧的本源。《金锁记》与《怨女》是作者对同义素材进行不同创作的两部小说,虽然两部作品写作手法不同、艺术技巧不同,然而小说主人公七巧和银娣的悲剧命运却又异曲同工,本文主要对《金锁记》《怨女》进行分析,从而分析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女性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作家,她的作品不仅有美妙的文字,更有其所特有的悲剧美。本文以张爱玲小说中女性的悲剧命运为研究对象,从分析《金锁记》、《半生缘》中的女主人公的悲剧性格和她们的悲剧命运入手,解读张爱玲小说主题以及其对女性人物塑造上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3.
本文意图从剖析张爱玲作品《花雕》《郁金香》《十八春》《赤地之恋》《小团圆》中男主人公的性格及情感特征为出发点,通过分析"张胡恋",来揭示作者的情感经历与男主人公形象塑造之间的微妙联系,更透彻地反应出张爱玲深层次的心灵和情感世界,从而折射出"张看"视域下男性的类群特征:多情、不忠、懦弱、缺少责任感、无法把握。  相似文献   

4.
《色·戒》是 1950 年张爱玲的长篇小说,2007 年李安将小说搬上荧屏,公映后反响热烈,好评如潮。李安用电影语言进行深入曲折的演绎和解读,填补了小说中许多的空白,使剧情、人情得到升华。本文将浅析李安如何对张爱玲的小说《色戒》进行影视化改编,探讨影视文学改编如何成功。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早期作品《霸王别姬》策略性地从传统的男性中心历史叙事突围出来,以现代女性视角重新感受与书写历史,体现女性书写者对男性中心历史叙事的消解与女性意识基础上的历史想象,在时代语境下赋予小说女主人公虞姬一定的女性自主意识。这一意识的萌芽与走向通过对虞姬心理与行为的描写,以及赋予黑夜与月亮意象深刻的内涵而表现出来,含蓄而清晰地发出了女性的声音。  相似文献   

6.
全文选取现当代小说中曹禺《日出》中的陈白露,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老舍《月牙儿》中的"她"等三个典型妓女形象加以论述,从她们的悲剧经历中分析出,造成悲剧的原因,概括出旧社会的黑暗丑恶对妇女的禁锢及摧残,说明作家与人们渴望光明美好的降临。  相似文献   

7.
陈苗  张涛 《现代妇女》2013,(11):226-226,232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坐标图中,老舍和张爱玲各自有着不同的位置,乍一看来毫无关联,然而细读其小说文本,会发现他们之间最显著的共同点就是他们分别以自己的小说构筑起各自的“悲剧世界”。本文试从创作主体际遇、创作对象构成等悲剧性构成的角度比较老舍和张爱玲的悲剧小说创作之异同。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文本外文化因素对张爱玲的自译小说《金锁记》翻译策略的影响,包括赞助人因素和社会文化体系因素。这些因素对张爱玲选用直译翻译策略起了关键作用。所以翻译研究必须扩大视角,重视文本外文化因素对译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是20世纪美国文坛上的著名小说家,他的小说深刻地揭示了美国20世纪20年代的时代特征,被誉为"爵士时代"的"桂冠诗人"。张爱玲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一位独特的带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20世纪40年代震撼中国文坛。这两位不同性别、不同国度和不同年代的伟大作家,在自己作品中所塑造的女性,都不同于传统的、理想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在世俗浮华生活下人性的异化。  相似文献   

10.
新文学视野中的三次“新市民小说”高峰假如从新文学的视野来看待所谓“市民小说”,当以上世纪40年代初期张爱玲、苏青、予且等人的横空出世为代表。为什么要限定在“新文学”的视野中?因为只笼统地说“市民小说”,会引起无穷尽的追问:明清的大量通俗小说为何不能算?近代以降的大量鸳鸯蝴蝶派小说为何也不能算?乃至于宋元时代的话本、民  相似文献   

11.
唐传奇是中国文言小说发展成熟的标志,它塑造了众多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男性形象,其中以文士形象数量最多,也最具代表性。在唐代,随着士层阶级的壮大,文士的内在欲望追求被不断放大,唐传奇中的文士作为传奇小说作者的理想型的男性形象,具有特定的外在特征以及内在欲求。外在上,他们集作者的审美理想于一身,年轻英俊富有才华,又有常人难有的际遇;内在上,他们身上则折射出当时文人士子的理想追求。他们不但是作者的化身,更是当时社会生活中众多挣扎于内心欲望中的士层阶级的集体缩影。  相似文献   

12.
无论在中西方,婚恋都是可以深刻反映人性的重要主题。张爱玲与简·奥斯汀在创作时都采用了女性独特的视角,表达了她们对爱情、婚恋观以及社会意识等问题的深刻思考,但是两个人独特的性格决定了她们看待事物的角度,奥斯汀凭借理智来理解社会,张爱玲通过情感来理解社会。从而造就了她们不同的写作风格。《傲慢与偏见》与《倾城之恋》是简·奥斯汀与张爱玲表达婚恋观的典型代表作品。虽然存在创作背景和创作角度的差异性,但是在婚恋观上却不乏有相似之处。两部作品都描述了在以男性为主导的男权社会里,男性在当时拥有绝对权利,而女性只能是通过婚姻的形式来依附于他们。与传统的观念不同,简·奥斯汀与张爱玲对女性的婚恋观有新的看法。本文从女性主义出发,重点分析《傲慢与偏见》和《倾城之恋》中伊丽莎白和白流苏的爱情婚姻及其体现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和两位主人公婚恋观。透过婚恋观,论述在男性至上的的年代奥斯汀和张爱玲塑造的具有女性主义意识的人物共性。其实两个主人公也是作家内心世界的写照,因此通过本文的研究也可以为两位杰出的女性作家的对比作出些许贡献,也可以通过本文深入的对比研究不同地域和不同时代的婚姻与爱情观。  相似文献   

13.
《聊斋志异》代表了我国古代短篇文言小说的最高成就。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塑造了众多花妖狐媚的形象,女性形象大多兰心惠质,而男性则多以刚毅伟岸形象示人。在为数不多的男鬼形象中,最为人们熟悉和喜爱的当属王六郎。王六郎知恩图报,有情有义,待人真诚。他虽为鬼,却食人间烟火;他虽为神,却知体恤百姓。蒲松龄塑造王六郎这个形象讽刺了现实社会人世的丑陋,表达对友情的赞颂和渴望。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对传统的神圣、崇高的母亲形象进行了彻底颠覆,温柔、纯洁、善良的母亲们在她的笔下变成了自私、冷漠的疯子甚至魔鬼,母性被犀利的笔彻底撕裂。  相似文献   

15.
历史向来是男人的舞台,即使在西方自由开放的思想被引入,传统守旧的男尊女卑思想被解构的今天,历史留下的男权制度的阴霾仍然笼罩着当下社会,男性仍然是众多女性悲情命运的缔造者和催化剂。在莫言的小说《蛙》中,呈现了以"姑姑"为首的一系列性格刚毅的女性形象,然而作为缔造她们悲情命运的原因之一的男性往往被忽视,本文就从这部作品中几个典型的女性形象入手,分析他们在男性影响下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6.
对上海这座城市而言,张爱玲是其20世纪40年代的代表,而王安忆则在半个世纪后成为其文学代言人之一。立足于文本,通过张爱玲与王安忆两部内涵有一定关联性——同写女性悲剧命运的小说《倾城之恋》《长恨歌》,比较两位女主人公——白流苏与王琦瑶在不同时代,相同悲剧结局的人生背后不同向度的悲剧性因素。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故乡》不仅成功地描绘了"闰土"一类的麻木农民形象,也较早地塑造了以"杨二嫂"为代表的女性小市民形象。而张爱玲的《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更是极大地延伸了后者的深层意义,使人物形象的独特性、复杂性、丰富性各方面得以强化,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人物长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试图通过探究两人形象的变化过程,从而推测其由受损者转变为损人利己者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耿素琴 《现代交际》2011,(4):100-100
本文结合张爱玲的生平探讨了她的小说《金锁记》和《十八春》中造成"苍凉"的亲情这一现象的原因等内容。  相似文献   

19.
茉莉 《现代交际》2008,(1):28-28
张爱玲的小说结尾,易先生处决王佳芝之后,是洋洋得意的。他与王佳芝是虎与伥,是最终极的占有,这才是张爱玲一贯的绝决与残酷。而片中,梁朝伟坐在空荡荡的床沿,满目泪水,他还是爱王佳芝的。李安貌似谨遵原著,其实做了本质上的改编。说到底李安是个男人,而张爱  相似文献   

20.
周琛 《职业》2012,(35):154
鲁迅的小说在具体形象的创造中,揭示了深刻的社会问题,为我们当代文学树立了杰出的榜样。本文分析了鲁迅小说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