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水浒传》成书时间研究方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水浒传》的成书时间,传统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依据作者,二是通过版本。由于作者真伪难辨,原始版本未曾发现,所以从作者或版本来考察《水浒传》成书时间最终都陷入了僵局。新时期研究者们开始探索新的研究方法:或从文本出发,寻求成书时间的内证;或从传播与接受的角度去探讨成书时间。前种方法颇有说服力,但也存在局限性。后种方法立足于现有的有关《水浒传》传播与接受的材料,力图使讨论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无论从实践上,还是从理论上,无疑都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
《水浒传》成书时间新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现存文献中 ,最早著录和评论《水浒传》的是明嘉靖时期的一批学者。本文从《词谑》入手 ,通过考证崔铣、李开先等评论《水浒传》的时间 ,从而断定《水浒传》成书时间的下限应不晚于嘉靖九年 (15 30年 )。通过对《词品》、《戏瑕》、《百川书志序》的细致分析 ,再结合杨慎与崔铣、文征明之间的关系 ,推断出《水浒传》成书时间的上限应不早于嘉靖三年 (15 2 4年 )。《水浒》在嘉靖初年成书与嘉靖初年的社会状况相契合  相似文献   

3.
名物是国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为止,针对经史子集四部的一般名物研究,如三礼名物等,已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对古典艺术文献中艺术类名物的关注还非常少。笔者对唐代以前的艺术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对部分文献,如《礼记》、《西京杂记》中的艺术类名物词做了初步的归类研究,拟通过逐一的个案研究,进而形成艺术类名物词的断代系统,并进一步作不同时代的纵向研究,从共时和历时两个维度,从文献、考古、图案、民俗等多个角度,较全面地展示中国古代艺术类名物和名物词的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4.
名物是国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为止,针对经史子集四部的一般名物研究,如三礼名物等,已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对古典艺术文献中艺术类名物的关注还非常少。笔者对唐代以前的艺术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对部分文献,如《礼记》、《西京杂记》中的艺术类名物词做了初步的归类研究,拟通过逐一的个案研究,进而形成艺术类名物词的断代系统,并进一步作不同时代的纵向研究,从共时和历时两个维度,从文献、考古、图案、民俗等多个角度,较全面地展示中国古代艺术类名物和名物词的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石昌渝先生<〈水浒传〉成书于嘉靖初年考>一文提出的几个内证--宋、明土兵制度、银元作为货币流通使用的时间以及子母炮出现的年代等问题进行文献核查和考证,可以发现石文对以上几个问题的考证均存在史实错误,因而,根据这些"内证"推导得出的"<水浒传>成书于嘉靖初年"的结论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水浒传》研究格局主要由传统的文献学手段、晚明以降的评点式研究、思想评论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等方法所支撑。20世纪初以来,现代意义上"水浒学"的形成与丰富,虽然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对种种西方理论方法的引进与采用,但传统研究方法的优势并没有被完全取代:在《水浒传》的成书、本事、版本及作者等方面,传统的文献学手段依然是最主流、最有效的途径;序跋式批评则在现代《水浒》传播中蜕变为"出版说明"、"前言"、"编者的话"等形式,仍旧发挥着"批评"的功能。20世纪初以来的《水浒传》研究多次被卷入政治斗争,其实也与明清时期《水浒传》思想评论中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  相似文献   

7.
《金瓶梅》在成书过程中,将《水浒传》中的许多文字抄改入书。对此,学术界作了多方考证,已为人所共知。现在需要研究的是,对《金瓶梅》的成书而言,这种现象到底说明什么问题?本文拟选取,《金瓶梅》抄改《水浒传》的十多段文字,来加以具体分析。一、《金瓶梅》第二回写潘金莲的外貌文字,抄自《水浒传》第四十四回:黑鬒鬒鬓儿,细湾湾眉儿,光溜溜眼儿,香喷喷口儿,直隆隆鼻儿,红乳乳腮儿,粉莹莹脸儿,轻袅袅身儿,玉纤纤手儿,一捻捻腰儿,软脓脓肚儿,窍尖尖脚儿,花簇簇鞋儿,肉奶奶胸儿,白生生腿儿。……在《水浒传》中,这是一段写石秀所见的潘巧云的外貌描写,《金瓶悔》抄来稍加改动,成了从西门庆眼中所见的潘金莲的外貌特征描写。其文如次:  相似文献   

8.
也谈《水浒传》成书时间之内证——与张培锋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张培锋先生《关于<水浒传>成书时间的几个“内证”考辨》一文的详细探求后,可以发现张文反驳石昌渝先生《<水浒传>成书于嘉靖初年考》,其所举事例和证据有明显错误。关于“土兵”、“白银”、“腰刀”和“子母炮”等,正如石先生所考证,可以作为《水浒传》成书于明朝嘉靖初年的内证。  相似文献   

9.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两部伟大名著由于它们在成书过程、思想内容、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有若干相似之处,加之它们的作者之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自二书产生以来,历代不乏学人对它们进行各种层次的比较研究。作者在爬罗剔抉近三十年《三国演义》《水浒传》比较研究文献基础上,从思想内容比较、人物形象比较、全面综合比较等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简要概述,并对其特征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0.
对小说加以评点 ,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特有的方法。通过对金批《水浒传》的深入阐释 ,认为金圣叹从“文章作法”即创作技巧的角度对《水浒传》进行了研究 ,并对《水浒传》的语言表达技巧作了深入探究 ,形成了金批《水浒传》语言特有的表达技巧 ,这对中国小说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戴震的《考工记图注》是礼学研究史上的一部开创性的著作,代表着他名物研究的最高成就。戴氏以科学的眼光审视《考工记》中的名物,以传统训诂方法对名物进行训释,指出了名物的沿革和变化,并在注释后绘以详细的图解,使名物研究图文并茂,一目了然。从这些名物训诂实践中,可以看出戴氏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和因物求则的治学原则。  相似文献   

12.
《水浒传》成书和润改的过程,是和宋明理学的传播,尤其是和朱熹哲学取得统治地位有相应的联系.《水浒传》的主题思想是宣扬阶级投降主义,这一思想的核心是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反动哲学.一鲁迅先生说:"《水浒》故事亦为南宋以来流行之传说."《水浒》的素材是取自北宋宣和年间宋江的故事,这故事有史据,但并非全是历史的真实,主要的是表达作者们政治思想倾向.最初,南宋说话人以口头说唱形式出现的,后来多次经过文人学士加工润改,铺衍增殖,在元末明初成书.成书之后又多次改写,因此出现各种不同的版本.从成书到定型都  相似文献   

13.
《水浒传》作为一部累积型成书的作品,本身积淀、凝聚了社会各阶层的观念意识与思想追求。但是理学政治哲学化的本质以及理学家挽颓救弊的内在要求与"水浒母题"的政治或者革命性相暗合,使《水浒传》的成书受到理学的影响比较明显。其中,宋代理学治世思想中世道盛衰、求贤才、君臣共治等观点对《水浒传》成书的影响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由施耐庵和罗贯中创作并最后定稿的《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明代万历初年开始出现的简本《水浒传》插增了田、王二传。田、王二传是否为罗贯中增补,这是重大问题。由高儒著录的署名“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的百回本《忠义水浒传》是今知明代最早的版本。根据考证,它应当就是施、罗创作定稿的原本。在明人有关史料中对施、罗原本或早期本从未有田、王二传内容的记述,《水浒传》书中的谒语、真言却反证了《水浒传》成书前的早期本和原本不曾有田、王二传部分。简本晚于繁本,系对繁本加以删削又插增田、王二传而成书。现存最早的简本“插增本”(残本)的刊行者就是插增田、王二传的始作俑者。罗贯中下距“插增本”成书二百年之久,田、王二传的增补与罗贯中无关。简本和“全传本”田、王二传中的许贯忠及有关描写,被作为提出“罗贯中虚像”说的依据,但此依据在籍贯、身世经历、地理名称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不能自圆其说。用仙道梦境描写印证“虚像”说的做法实不可取。  相似文献   

15.
《文选》成书研究中的诸如《文选》之实际编者为刘孝绰说(刘孝绰为萧统编纂《文选》最重要的助手说)、《文选》成书仓促说、《文选》编纂过程分"两阶段"说、《文选》各体之文有划一的标准说等等,多为"选学"界之主流观点。然而,分别用"跳出《文选》观《文选》,就整体考察部分";"将古人的问题还归古人,置个别于当时的文化背景上考察";"将相关问题置于文献可信度的层面上考察";"从情理逻辑的层面上考察"等方法究之,均难以成立。其所以如此,多缘研究方法之未密。  相似文献   

16.
罗贯中与《三国演义》《水浒传》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8月在山东泰安召开,与会中外专家学者就《三国演义》《水浒传》的版本与成书过程;罗贯中的籍贯问题;《三国演义》《水浒传》人物形象、思想文化内涵;小说艺术的运用以及《水浒传》《三国演义》的小说评点、传播、接受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热烈而又和谐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新见解、新观点,为《三国演义》《水浒传》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拓宽了道路。  相似文献   

17.
《儒林外史》成书于18世纪上半叶,虽为文人作品,描述的也主要是文人生活场景,但其整体口语特征还是很突出的.从语法特征和语义特征两个方面考察《儒林外史》中的动量词可以发现,《儒林外史》的动量词系统与《红楼梦》、《水浒传》等作品大同而小异.《儒林外史》的成书时代晚于《水浒传》,略早于《红楼梦》,动量词的发展情况正好居于二者之间.由这一时间序列,我们可以观察到发展中的语言现象.另外,《儒林外史》有全椒方言特色.《儒林外史》中动量词的这种历时变化和地域特征正反映出动量词在发展中精细化的分工过程.  相似文献   

18.
试论中国古代名物研究的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有悠久的名物研究历史,对其理论和方法进行深入探讨是很必要的。中国古代名物研究分野主要表现在"持名找物"的名物学角度和"持物找名"的博物学角度,二者之间存在着历史和现实的联系,也有很大的区别。博物学早已独立,而名物学却一直从属于训诂学,使名物学的研究成果没有很好地用于科学的名物研究领域,所以名物学从训诂学中独立出来具有迫切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水浒传》成书时间“新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浒传》成书时间多有争议。文章从书中作者在史地知识方面出现的谬误入手,分别分析以山东为主体的北方水浒故事系统与以杭州为主体的南方水浒故事系统中出现这种谬误的原因,认为北方水浒故事系统出现早于南方水浒故事系统。通过梳理水浒故事系统的流变,认为《水浒传》当迟于元末明初所产生的杂剧《征方腊》;通过朱有燉水浒戏创作情况验证了这一观点的可能性,并进而证明宣德八年说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20.
《水浒传》第十三回和第十四回都写到了刘唐醉卧灵官殿,这应是灵官信仰在民间较为普遍所致。有关灵官之名及其事迹、信仰的记载都大量出现于明永乐年间之后,因此,关于灵官殿的细节应视为推断《水浒传》成书时间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