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绝大多数成员认同的 ,包括有促进发展作用的意识观念、文化传统、意志情感、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等。应从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及自豪感 ,社会公共意识 ,社会氛围和创新意识等方面进行民族精神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塑造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已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高等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担负着为现代化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大历史使命 ,大学生的民族精神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塑造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以及塑造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方法和途径是一个长期和复杂的过程 ,但当前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 ,着重在大学生中全面培育爱国精神、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团体精神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及开放意识、竞争意识、契约意识等。  相似文献   

3.
招晓玲 《南方论刊》2011,(Z1):73-74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时代。知识、人才、教育的竞争,需要我们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江泽民同志曾经提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创造能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 ,江总书记反复强调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正确理解江总书记关于“创新”的论述 ,对于提高国民素质 ,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此 ,笔者认为应该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这三个递进层次上去把握。一、创新意识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意识 ,是指人们征服自然、改造社会 ,进而改变自身 ,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动机。人类社会正是凭借这种可贵的精神 ,才由低级向高级社会一步一步地向前发展。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创新史。中华民族的历史经验反复证…  相似文献   

5.
怎样理解民族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讨论什么是民族精神以及如何弘扬民族精神的时候,有一个重要问题必须首先解决,这就是怎样理解民族精神?这不仅仅是一个方法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基本前提和出发点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个界限——我们同历史的界限。如果不跨越这个界限,我们就还没有理解民族精神,也就谈不上弘扬民族精神。我以为,只有立足于当代,从历史意识、主体意识、开放意识和批判意识出发,积极对待传统,理解传统,才能实现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融合,也才能使民族精神之花结出现代化的丰硕之果。  相似文献   

6.
戴小江 《理论界》2006,(3):157-158
中华文化将中华民族联成一体,形成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当代中国,弘扬和创新民族文化,有助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振兴民族精神,创建具有鲜活民族特色的先进文化。研究民族文化的弘扬与创新,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及其影响来研究中国传统砖雕艺术 ,分析和认识潜存在传统砖雕艺术中的创造意识和影响以至支持这种创造意识的传统文化因素与审美心理特征 ,将有助于揭示形成传统砖雕艺术造型特点的内在因素。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根基 ,它影响并支配着创造者的活动 ,决定着作品总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8.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必须强化开放意识、创新意识、精品意识、责任意识,这样才能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先进文化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内蒙古49个民族深层文化和不同历史时期文化主题的高度凝聚。它反映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传递了天人合一的生态意识,体现了和而不同的文化特质,传承了以爱国主义为特征的民族精神,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显著的和谐价值。  相似文献   

10.
人类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而知识经济时代本质上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因为历史进步的本质在于创新,激越、壮丽的人生价值体现在创新,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盛同样离不开创新。因此,江泽民同志在同科学家座谈时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应该看到,当前在市场经济的角斗场上,个人的创造力业已获得空前的发挥。人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自由意识已得到高扬,这无疑为我们培养创新精神建构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笔者以为当前的教育工作必须做到以下三个“结合”。以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1.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创新方法和创新内容以及创新特点和现代价值几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元素作了全面梳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因素对继承和弘扬民族创新精神、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裴斯泰洛齐曾说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发展思维 的重要途径。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民族兴旺发达的动力。但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课堂教学并不重视创新素质的培养,片面认为那些循规蹈矩、听话、成绩好的学生才是好学生,而学生的好奇、提问、异议则被认为调皮捣蛋,这样就有意无意地限制、扼杀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萌芽。这就为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的课题: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更应注意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那么,课堂教学应如…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具有重塑民族精神的强烈意愿.近代以来,鲜有学者将道德作为民族精神的影响要素,在当时许多思想家开始质疑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下,孙中山恰恰从道德纬度看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优势,深刻阐述了民族精神的道德支撑力,在提升民族精神方面提出了具有国情意识和民族自信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在目前对民族精神急需提升的新的历史时期,在人们逐渐复活和回归民族文化传统的形势下,孙中山这一观点对于我们思想工作的内容创新和方法转变均有现实意义.在内容创新方面,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道德观念值得提倡,从而突破意识形态教育的局限,在方法转变上,必须遵循国民心理而重视感化引导,寻求适合国民特点的教育方式,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单纯的理论灌输.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意识与文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人类精神对于自我和世界的自觉认识,文化意识包括自我意识与“他者”意识,有先进、落后与腐朽之分,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意识的主要特点表现为文化主体自我意识的空前增强、文化意识冲突的复杂和激烈、全球意识和合作意识的增强等方面。这些特点要求我们重视和培育适应中国发展需要的文化意识,包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倡导和鼓励创新精神、强调现实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开放态度,从世界眼光看待全球化的进程等方面。对这些内容的自觉追求,是我国文化选择的方向,也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公民文化与民族精神的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湘莲 《中州学刊》2007,(4):132-134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全球化,使当今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文化与价值观的转变,这种新文化是以公民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法制意识和宽容意识为核心的新的公民文化,这对当代的民族精神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代民族精神要高扬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并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要体现主体意识,肯定权利意识,同时也要强调责任和义务;要培养理性和宽容的民族精神,建立现代文明社会。  相似文献   

16.
论国家民族文化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民族文化 ,振兴民族精神 ,增强民族凝聚力 ,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在当代中国 ,建立国家民族文化有助于消除旧的文化建构观念、抵御西方文化输出和文化霸权主义、保护民族文化、创建鲜活的民族形象和民族精神、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国家民族文化是国家发展和民族兴旺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7.
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群体,是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和发扬者,肩负着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重任。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提升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积极营造民族精神培育环境,创新民族精神培育载体,引领民族精神培养方向,丰富民族精神培育内容,滋养民族精神培育的土壤,挖掘民族精神培育的潜力。  相似文献   

18.
樊浩 《学术论坛》2007,30(9):1-6
道德形而上学体系在经过现象学还原、法哲学分析之后,还需要历史哲学的综合.历史哲学扬弃了现象学与法哲学中意识与意志的抽象性,达到意识-意志的"精神"复归与历史现实性.历史哲学是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的辩证复归.历史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伦理精神与民族精神.伦理精神与民族精神在历史哲学中同一,伦理精神是道德哲学形态的民族精神,二者同一的基础是"精神-伦理-民族"的概念贯通.民族是伦理的实体,伦理是民族的精神.历史哲学的本质和方法论实质是"哲学的历史"."哲学的历史"是民族精神、伦理精神"永远的现实性"的历史,是民族精神、伦理精神自我运动、辩证发展的历史.道德形而上学的历史哲学应当以民族精神或作为伦理实体的民族精神为研究对象."人文力"是道德形而上学的法哲学分析向历史哲学综合转换的概念中介和概念过渡,它是"冲动力"和"冲动的合理体系"的历史-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19.
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明确教育在新形势下的培养目标。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历史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根据高中历史学科的特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创设环境。创新意识的培养,源于平时的教育过程,而课堂是这个过程的主渠道。为了实现以创新意识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目标,应侧重形成一种有助于培养创新意识的…  相似文献   

20.
胡际童 《理论界》2009,(1):175-176
本文指出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意义,通过对当前民族精神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的分析,试图寻找一种适合而有效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从而达到对青少年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家意识和以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为主体的文化意识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