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同语素”现象是日语惯用语构成中的一个异常明显的特点.多个惯用语含有一个相同的词,这个词可以称作“同语素”;以同语素为特征聚合的惯用语群体可称为“同素惯用语群”,简称“惯用语群”.同语素的意义与其构成的惯用语及惯用语群的意义密切相关.日语惯用语里有若干个惯用语群,每个惯用语群包含的惯用语数量不等,多的可达几百个.以同语素为新视角对惯用语进行研究,可将同语素现象放在惯用语整体结构的层面上来认识,最大程度地体现日语惯用语在意义层面的整体性特征,变孤立的个别研究为整体层面的研究,也便于从某个语素的含义理解惯用语的个别意义和惯用语群的整体意义.  相似文献   

2.
就惯用语的记忆、理解、应用和书面产出四个方面,运用方差分析的统计方法探析非英语专业大学生隐喻意识的提高对英语惯用语学习的影响。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隐喻意识,能够显著提高学生对惯用语的记忆、理解和应用能力;学生对惯用语的书面产出能力虽有明显提高。该实验结果为语言能力、交际能力与隐喻能力同等重要的外语学习观念提供一个佐证。  相似文献   

3.
从释义的角度出发,在学习研究英语惯用语(Idiomatic Expressions)方面,应视之为与了解和掌握一般用语(General Expressions)同等重要,万不可对其所特具有的搭配形及引申意义掉以轻心。人们在广泛使用惯用语的口头的或书面的言语实践中发现,有的惯用语可以合乎所谓的“定律”或“定理”,有的则完全相反。如,  相似文献   

4.
日语中有两个与颜意义相关的词,即面和颊,三者都可以构成惯用语,这些惯用语在意义、用法上有同有异。本文主要从意义角度,对面和颊这两个词构成的惯用语作一个简要分析,然后以有关颜的惯用语为参照系,比较三者的异同。  相似文献   

5.
熟语包不包括惯用语和常用语 ,应该怎样给惯用语下定义 ,这些都是语言学家们多年遗留下来的难题。根据惯用语和常用语的特点 ,它们应该属于熟语的范畴 ,所以熟语应该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惯用语、常用语六种。关于惯用语的专著文章虽然不少 ,但是其定义或宽或窄 ,或避而不谈 ,绕着道走。惯用语是与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并列的 ,语法结构不同于通常的语言习惯 ,或整体意义不同于字面意义的熟语。常用语是语法搭配符合常规 ,字面意义和整体意义完全吻合的三字格熟语。它是语言学的术语 ,非口语中通常所说的经常用的语言。  相似文献   

6.
对于惯用语的生成与理解,认知语言学提出了与传统语言学理论不同的观点。认知语言学不再把惯用语视为结构和意义上都是任意的、不可解释的,而视为是可分解的、可解释的。根据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中的空间隐喻和容器隐喻对汉、韩五官惯用语进行分析,找出其异同,对语言教学、翻译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惯用语理解的心理模型,从最初的提取模型到后来的Superlemma模型,经历了从单一模型到混合模型的变化,但是混合模型依旧不能解释惯用语成分性质(如词频,是否存在比喻意义)对惯用语整词加工的影响。文章依据几个具体研究对惯用语理解提出了一个修正模型,以期对惯用语理解机制提供更加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普遍存在于汉英语言中。惯用语是口语中一种短小固定的语言样式,它往往超越字面意义,获得一种比喻性的整体意义。在惯用语意义形成的过程中,隐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隐喻研究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部分,与文化密不可分,它是人类抽象思维的重要特征和重要手段。由于两个民族拥有不同的社会价值取向、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因素,英汉隐喻在共性基础上又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本文探究了英汉惯用语中的隐喻现象,及其反映出的文化认知异同,以期译者在进行跨文化语言翻译时,准确把握隐喻语言的认知特点;英语学习者能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9.
日语惯用语与日本人言语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惯用语是日语中的一种常用的表达形式,有些是日本民众在长期生产生活中逐渐创造并丰富起来的,还有许多是从汉语的成语和谚语中演变而来的语言形式,了解日语惯用语的有关知识有利于对惯用语的学习和掌握。  相似文献   

10.
以外国留学生使用惯用语的大量偏误为语料,从语义、句法、语用三个层面对不同偏误类型的典型例句进行详细分析,发现语义偏误主要是学生对惯用语的感情色彩、实际意义的把握出现偏差,句法偏误主要是不了解惯用语的结构和功能,语用偏误则是由于不明确惯用语的使用场合和对象。由此提出针对惯用语偏误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对英汉习语喻体联想效果的比较,并从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历史典故、文学作品、宗教信仰方面探析其联想意义差异的原因,旨在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习语喻体所传承的文化内涵,从文化角度正确把握习语喻体的联想意义,从而准确理解、掌握和运用英语习语。  相似文献   

12.
从认知观看英语习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长期以来认为英语习语的意义不能从构成习语的组成单词的意义中推断出 ,其习惯意义与组成该习语的词汇的字面意义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习语被假定具有不能用逻辑理由加以解释的语言特性 ,它们常常让人误解并造成歧义。基于这一原因 ,在教学时习语常被忽略或者根本对它避而不谈。本文以Lakoff认知理论中的三种认知机制为分析模式来研究习语 ,向传统观念作一挑战。作者从认知观出发试图找出习语的习惯意义与构成习语的组成单词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文章首先对传统的成语观 ,即成语结构的固定性和意义的不可分解性提出了质疑 ,然后阐述成语句法的可变性和意义的可分解性 ,并指出成语句法的可变性取决于成语各构成成分的意义是否有助于成语整体意义的构建 ,成语意义的可分解性又依赖于成语运用和理解中包含的隐喻、转喻等认知方式。最后说明在教学实践中注重成语的可分解性有助于加深学习者对成语的理解和提高他们准确运用成语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称语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英汉习语为对等习语,并从语用意义与指称意义的一致性角度以及隐文化层面考察了英汉对等习语的象似性;认为存在完全对等、指称意义不一致但构成模式一致、指称意义与构成模式都不一致的三类英汉对等习语。  相似文献   

15.
英语中有大量短小精悍、形象生动、表现力强的习语。“A and B”式是其中比较独特的一种形式。该类习语字数精炼,结构固定,搭配讲究,富有节奏,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表意功能和修辞效果。由于习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组合,汉译时除了意义传达准确无误外,语言形式上也颇有讲究。“四化”策略一异化、归化、中立化和四字化,对这类习语的翻译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6.
语言源于人们的生活体验,语言中的词汇通过隐喻的影射作用,获得新的语义。以“手”为例,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结合实证的研究方法,说明自然语言中的大部分习语和普通词汇一样,其抽象语义也是通过隐喻的影射作用而获得的;在不同语言的习语中,隐喻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共性。  相似文献   

17.
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解说英语习语的含义和语义。认为语言受到人类的认知.环境、生活环境、认知能力、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是有理据和动因的。习语的语义是有理据性的,而理解习语特殊意义的两个重要的认知机制就是隐喻概念和转喻概念。  相似文献   

18.
隐喻性是英语概念习语最本质特征。基于英语概念习语隐喻性特征,以概念习语深层跨域标定为切入点,提出跨域标定和习语达意功能的四种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英语概念习语汉译原则,构建翻译模式,指出英语概念习语汉译应突出概念习语隐喻性,保持习语文化特色,实现达意功能。  相似文献   

19.
许多成语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富有哲理内涵和美感作用。有的成语能够揭示事物的内部规律,并对违背客观规律之事予以批评;有的能展示对人生的感悟,启迪人们深刻真实地了解自然与社会。而一些成语的美感作用亦别具特色,这与其表现手法上的多样性、形象性及其多种艺术风格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习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是人民大众口头上习用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它们是相沿已久、约定俗成、具有完整而独特意义的词语。英汉两个民族在长期的劳动中创作了大量的习语,但由于民族文化的不同,使用亦不同。通过比较英汉两个民族在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典故等几个方面的文化差异来探讨英汉习语之间的民族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