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6 毫秒
1.
审丑作为视觉媒介文化发展的重要元素,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是必须正确把握审丑的度.当代中国视觉媒介审丑文化泛滥,背离了丑的美学意义的本真存在,具有明显的“反文化性”,审丑沦为了审美文化的他者.作者认为必须依据马克思“按照美的规律构造”的原理来建构当代中国视觉媒介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2.
刘燕 《学术论坛》2013,36(1):211-215
从纵向看,审丑文化源远流长,其作为常用概念却是一个崭新的话题;从横向着眼,审丑文化视域辽阔,是哲学、心理学、文学等多学科的共同研究对象。审美与审丑是辩证统一的,丑依附美而存在,审丑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审丑文化过度泛滥是具有时代根源和社会语境的,其中网络技术、阶层分化、商业利益是主要推手。作为时代信息的主要受众,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审丑文化对其产生的影响不容小觑。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塑造大学生高尚人格精神,需要开拓多种渠道,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丑自觉能力。  相似文献   

3.
潘道正 《天府新论》2010,(5):139-144
审丑是中国当代文学重要的特征之一,并显出明晰的脉络。但是,在不同阶段表现丑与恶的方式是不同的。新时期伊始是以丑衬美,依然是审美的文学;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是以美衬丑,是为审丑的文学,并逐渐走向了嗜丑;到了新世纪则是以丑为美,是为丑的文学。由审丑的文学到丑的文学无疑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当代文学日渐萎靡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东岳论丛》2016,(6):51-56
莫言走上文坛以来,在得到许多人赞赏的同时,也一直不乏争议。应该承认,对莫言作品存在的不足,有不少批评意见是切合实际的,但也有不少看法,存在下列问题:一是用偏颇的美学原理判定莫言小说的审丑性;二是用臆断的方式否定莫言小说的思想性;三是用简单比对的方式否定莫言小说的创造性;四是用非文学语言的标准评判莫言小说的语言。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西方热播的、林林总总的真人秀电视节目中,"审丑"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现象。"审丑"是一种以其艺术的存在否定丑自身的独特的美,它拓展了人们的感性世界,具有美的事物所不能替代的独特的审美魅力,历来是文学家、艺术家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倘若"审丑"不是审美的手段而是终极目的,就背离了人类道德与社会价值观的要求。因此,如果西方电视真人秀节目中的丑总是把镜头对准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庸俗低劣,就不能鼓舞人们用积极进取的态度来战胜丑。  相似文献   

6.
罗关德 《东南学术》2005,(6):162-167
在二十世纪的乡土小说创作中,莫言可谓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莫言的乡土小说,从人类学的角度透视了中华民族的种性、族性和文化性,以小说的方式抒写了中华民族百年的历史沧桑,并建构了"现代的我"和"原始的他"之间的文化血缘关系.从而给人以对中国传统文化更加深厚的体悟和认知,亦表现了其乡土小说的独特审美视阈.  相似文献   

7.
王洪岳 《齐鲁学刊》2003,(2):130-133
西方历史上的审美无利害说启发了中国新时期伊始的文学审美论 ,审美论导致了中国文学能够真正摆脱“文以载道”等工具说。但是由于局限于美善等正值一元论的审美论无法解决当代文学中的感性问题 ,所以在新时期稍后出现了文学审丑论 ,开始弥补了丑和丑感缺位所造成的感性缺陷。然而文学审丑论只是以一种偏执代替另一种偏执 ,要创造新的文学感性学 ,就需要审美论与审丑论的融合  相似文献   

8.
贾平凹乡土小说中的乡村意象发生变化,经历了一个由实到虚、由美到丑、由疏朗到密实的写作转化过程。前期多采用实写,20世纪90年代之后,景物人物都虚化;在艺术上,由审美转向了审丑;在结构上也由早期的单一、疏朗转向密实的大信息里堆集的书写。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中大致说来,其深层所表现的丑,首先是与(羞)恶相联系的,进而与道德发生联系.唐宋后,在艺术领域丑演变成一种无关道德的精神和旨趣,丑其实是怪异,艺术对丑怪的表现也就表征了一种追求个性独立和自由的审丑精神.总体看来,中国古代的审丑艺术实际上体现了"以丑为美"或"化丑为(中和)美"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10.
胡友峰 《文史哲》2023,(2):142-152+168
“丑”的研究在美学史上往往处在边缘位置,并成为与“美”相对立的负面存在。自然美学深化了对自然丑陋事物的思考,并在以理性信仰为枢轴的知识语境中形成“否定论”和“转化论”两种观点。立足于哲学史与美学史的知识考察,自然审丑可以划分为“以实用价值为核心”“以理性信仰为核心”“以审美价值为核心”三个知识层面。首先,以实用价值为核心的审丑模式表明人类整体尚处在自然环境的压迫之下,并开始凭借理性初步掌控丑陋自然。理性崭露锋芒的背后是人类日益高涨的自信。神话中的赫西俄德、珀尔修斯等体现出人类内在审美活动的自由与丑陋自然的对立。其二,以理性信仰为核心的审丑模式认为,丑陋自然的观念性根源不再是感性经验,而是超越性与精神性的纯粹理念。自然丑陋、精神自由、审美愉悦等都统一在理性信仰的根基之上,并可以通过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的方式深入阐发。其三,以审美价值为核心的审丑模式认为,基于自然生态状况能够包容自然中的丑陋事物,也能凸显其内在审美价值。自然审丑不仅可以直接呈现审美形象,也能够以“转化”的形式实现深层次审美意蕴。“人化自然”与“艺术自然”的呈现则给自然审丑的辩证思考提供契机。  相似文献   

11.
文人是社会意识的代表,是传统文化的承传者。唐代文人受两性审美史的影响,文学创作体现了一种以美善相乐为特征的道德审美形态。在盛唐文人身上,魏晋文人普遍具有的内在紧张和焦虑已消除,仕与隐、玄与儒均得到了较为完美的统一,审美心理更加恬静平和。随着城市佛教文化的兴起,一种新的审美存在方式——唐代释僧小说出现在世人面前。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大众审美意识是随着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迅猛发展而强势崛起的。其中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消费意识的短期形成、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推行、国际文化的多方位对接和个性文化需求意识的自主觉醒,是我国大众审美意识强势崛起的重要社会动因。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书法学习的角度,探讨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和书法欣赏的内在规律,强调书法欣赏是书法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4.
音乐审美活动是一种社会教育活动,音乐审美活动对于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音乐之声形成普及之势,但是却未达到音乐审美教育的理想效果,仍存在错误理解音乐创作和表演中的“个性张扬”、错把模仿当做成名的阶梯等误区。要增强音乐审美的社会效果,就必须净化社会音乐审美环境,增强音乐创作和表演者的社会责任感等。  相似文献   

15.
赵艳 《学术探索》2012,(6):11-14
音乐欣赏是一个由音乐作品的创作、艺术家的表演到欣赏者的欣赏形成一个完整的过程,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每一环节都有其自身独特的美学规律。因此,本文从音乐美学的角度对音乐欣赏的特征进行分析,无论是对音乐的普及,还是专业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文学鉴赏力就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鉴赏力包括审美感受力、审美想象力、审美理解力和审美评价力等,他们互为渗透,共同规定着文学鉴赏的深度、高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17.
袁梅 《齐鲁学刊》2005,(5):90-93
“小资”和“小资情调”是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格调,是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重要现象。“小资”与“小资情调”是洋文化与中国小资产阶级融合后的产物,主要分布于现代化都市的白领和知识分子阶层,以追求个性化的精神自由、超凡脱俗的品味和精致高雅的生活方式为主要表征;同时也表现为对洋文化的喜爱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厌恶,善于营构都市化的浪漫情调等特点。考察“小资情调”的审美文化意义,既要看到其正面价值,也需要清醒认识其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文学欣赏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出应将欣赏能力的培养渗透读文教学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19.
高玉 《河北学刊》2008,28(1):104-109
"懂"是现代文学理论范畴,是理性主义的产物。中国古代文学欣赏不以"懂"为标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把"读"和"解"进行了区分,"读"和"解"都属于文学欣赏活动,但"读"比"解"更具有根本性,没有"解"仍然可以欣赏,并且不影响欣赏的性质,但如果只有"解"而没有"读",即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体味,那就构不成欣赏。中国古代的"解"主要是文意上的,它与现代文学理论中的"懂"具有根本性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