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弄清城镇贫困现状,本文界定了贫困标准,测算了总量贫困。结果发现:在经济转型时期,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城镇贫困的广度、深度和强度总体上呈上升的趋势。究其原因在于:城镇贫困实际上是受各种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制度转型以及对外开放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而加剧的。因此,加速发展、深化改革,长期挑战城镇贫困是未来中国经济转型的一项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2.
中国城镇贫困的主要经济社会特征与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社会和谐稳定全国抽样调查”数据,对中国城镇贫困的主要经济社会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基于本文设定的城镇贫困线,现阶段中国城镇贫困的调查发生率已经达到2位数的水平,城镇贫困住户在家庭人力资本、经济资源、社会结构地位和社会资本占有方面都处于不利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排斥。最后,通过回归分析,对有关贫困成因的几个假设做了检验,其结果特别表明,基于市场化通过促进经济发展而有助于减少贫困这一理论的“市场化假设”不能得到调查结果的支持。  相似文献   

3.
20世纪 90年代以后 ,中国的城镇贫困问题日趋严重。本文分析了我国当前城镇贫困的现状及产生的原因 ,并提出了 2 1世纪我国缓解城镇贫困的对策 ,包括收入分配政策、减少失业的就业对策和社会保障体系对策。  相似文献   

4.
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正处在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政府实施的环境规制政策是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如何在环境规制实施过程中减少城镇贫困,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贫困减少的双赢局面,是经济新常态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基于2001-2017年中国31个省区的面板数据,利用世界银行网站提供的POVCAL软件测算了城镇贫困程度,并使用动态面板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1)理论推导表明环境规制有利于城镇贫困的减少;(2)实证检验结果显示环境规制对城镇贫困具有负向作用,并且结论具有稳健性;(3)分地区的回归结果表明不同区域的环境规制对城镇减贫的作用呈现出差异性特征,西部地区的环境规制城镇减贫作用最强,中部次之,东部最弱。  相似文献   

5.
从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看 ,贫困问题主要在农村 ,但从社会影响的角度考察 ,城镇贫困问题更不能忽视。城镇贫困居民虽然比农村少 ,程度低 ,但由于城市人口集中 ,贫困问题的社会影响却比农村更大。因此 ,认真研究当前中国城镇居民的贫困问题 ,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利用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15年、2017年、2019年三年调查数据,分析中国城乡相对贫困的差异,并对城乡社会保障政策的减贫效应进行政策评估.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城镇的相对贫困水平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而中国农村的相对贫困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社会保险、医疗报销、社会救助等政策对缓解城乡相对贫困发挥了一定作用,但社会保障制度在城镇和农村的减贫效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城镇社保的减贫效应达到11%,而农村社保的减贫效应仅为2%.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率低、保障水平低抑制了社会保障政策减贫效应的发挥.未来国家需要在多维度上进行社会政策改革,才能逐步缓解相对贫困,促进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7.
城镇贫困人口问题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概述了城镇贫困的现状与特征,较为深入地探讨了城镇贫困的成因,认为城镇贫困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传统城市经济体制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之间的深刻矛盾则是城镇贫困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治理城镇贫困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造成我国城镇贫困现象的主要原因,尤其对下岗贫困职工这一不同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城镇贫困群体给以特点关注。文章指出,城镇劳动力市场的供大于求,国有集体企业的效益低下,社会保障功能的不健全以及再就业困难等因素是我国城镇贫困问题越来越严重的根源。  相似文献   

9.
利用2013年和2018年中国居民收入分配课题组(C H IP)数据,通过构建老年多维贫困指标,测度我国老年多维贫困状况及其动态变化,并分析各类型转移性收入的多维减贫效应.结果发现,2013—2018年间,全国、城镇和农村老年多维贫困状况得到显著改善,贫困发生率分别下降13%、5%、8%,贫困程度分别下降11.6%、2.3%、5.3%.但在考虑收入相对贫困和健康贫困下,农村老年单维贫困状况趋于严重.其中,收入相对贫困和健康贫困对老年多维贫困的贡献率呈现上升趋势,住房设施贫困贡献率下降.养老金对缓解全国和城镇老年多维贫困的作用最为显著,子女赡养等私人转移性收入对缓解农村老年贫困作用较大.基于此,我国应着重发挥政府转移性收入的再分配效应,与家庭养老相结合,并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共同提高老年群体的收入水平和可行能力.  相似文献   

10.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中国城镇出现了大量的贫困人口。新疆的城镇贫困群体具有地域性、文化性等特征。呈现这一状况除社会原因外,还包括家庭及文化等个人原因。要减少城镇贫困人口,必须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调整分配方式等,以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要“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致使“相对贫困”成为一个活跃的热词。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理解:一是界定和测量贫困的两种方法,二是制定反贫困政策的两种理念。作为政策理念,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既有差别,但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对贫困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一种发散的思维和包容的氛围,从而产生了多维贫困和多维贫困指数等新概念。在现代贫困研究的过程中,绝对贫困、相对贫困和多维贫困是随外部环境变化而在政策理念和行动策略上的响应,现在的问题是要将其落实到政策和行动上。  相似文献   

12.
社会排斥描述的是一种由于制度缺失而导致的诸多社会现象.我国目前农村贫困现象非常严重,多年来政府一直是消除农村贫困的惟一主体.由于非政府组织自身所具备的特点,身处国家体制外的非政府组织参与扶贫,对于缓解和消灭农村贫困现象,提高农村贫困救助的效率,实现农村贫困救助主体的多元化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城市贫困是目前我国所面临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本文在阐述我国城镇贫困现状基础上 ,分析了我国城市贫困人口产生的主要原因 ,进而提出解决城镇贫困 ,构筑社会安全网的几点建议 :促进经济发展 ,扩大就业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提高就业率 ;政府要进一步发挥分配和再分配职能 ;努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  相似文献   

14.
当前脱贫攻坚战的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中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一标准属于与基本需求相联系的绝对贫困标准。2020年后的中国贫困总体上表现为相对贫困,即收入显著低于社会平均收入与中位数收入的低收入贫困,但也有其他表现形式的贫困:如以“困”为显著特征的特殊群体贫困、刚性支出或不合理支出过量的支出性贫困、城乡二元结构影响下的城乡流动性贫困、受风险冲击产生的暂时性贫困,以及区域不平衡的发展型贫困等。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贫困的产生既有发展不充分的原因,亦有发展不平衡的症结,甚至兼而有之。基于此,反贫困的公共政策应遵循加强能力建设、发展社会市场经济、完善公共服务、加强社会保护等路径,从而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多的基础福利覆盖、发展条件和环境、就业机会、风险防范和兜底保障等。  相似文献   

15.
健康权是指公民获得卫生保健和健康条件的权利.当前我国健康权无论是应有权利、法定权利还是现实权利都普遍处于一种权利贫困状态,而造成这种状态的真正根源就是关涉健康权的制度贫困.为消除健康权的贫困,就必须安排有效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6.
中国"贫困人口城市化"的趋势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贫困人口主要居住于农村地区,贫困基本上是一种农村现象,城市贫困人口的比例微不足道。但随着政治经济体制转型和城市化快速发展,中国在农村贫困人口迅速降低的同时,城市贫困人口规模和比例迅速增长,出现"贫困人口城市化"现象。城市贫困人口面临更多的新风险,其空间分布模式也不同于农村贫困人口,对中国而言,这是一种新型的贫困和新的挑战。在减缓贫困的战略和政策上,中国需要有新的思维。新思维的重点是通过发展和完善正规与非正规的社会保障网络,增强城市贫困人口应对风险的能力,赋予贫困人口机会和权利,并促进贫困人口的参与,减少社会排斥。  相似文献   

17.
新疆城镇贫困的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利用2002—2013年新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分组数据,计算了新疆城镇FGT贫困指数,并在此基础上对贫困指数进行分解,探索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和贫困线变动对城镇贫困变动的影响。结果表明,2002—2013年,新疆城镇FGT贫困指数大体经历了三个峰值,总体呈下降趋势,基尼系数先升后降,2010年以后下降速度尤为明显。对FGT指数分解后发现,经济增长对降低贫困规模和贫困严重程度效果明显,收入分配的改善对降低贫困人口内部不平等程度效果最好,贫困线上升导致的FGT指数上升幅度与经济增长降低FGT贫困指数幅度大体相当。为有效解决新疆城镇贫困问题,应继续实施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对穷人有利的收入分配相结合的反贫困战略。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多维贫困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贫困是人的可行能力在多个维度被剥夺的现象.多维贫困指数测量和反映贫困人口或家庭的多维贫困发生率以及所遭受的剥夺强度.文章将资产维度纳入了多维贫困分析框架及测量,拓展了多维贫困指数的维度.对2009年《中国营养和健康调查》9个省的数据用AF测量表明,在4个维度10个指标中,同时存在3个指标贫困的贫困发生率(H)为9.1%,剥夺强度为37.0%,多维贫困指数(M0)为0.034;城市的贡献率22.8%,农村的贡献率77.2%.对中国多维贫困贡献率最高的5个指标,由高到低依次为卫生设施、健康保险、耐用消费品、生产性资产和现代燃料,该结果为反贫困公共政策提供了明确的优先序.  相似文献   

19.
中国贫困问题的研究应顺应贫困研究国际趋势其中国贫困走向进行相应调整,即顺应贫困演变趋势,从研究绝对贫困向研究相对贫困转化;改变政策取向,从关注集体贫困向关注个体贫困转化;拓宽研究范围,从研究物质贫困向人文贫困转化;转变研究方法,从一般经济学分析拓宽到制度经济学分析。在对策设计上,应从加强反贫困制度建设、实行瞄准贫困人口的扶贫政策、缩小收入差距和关注人文贫困等方面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20.
四川省城市居民贫困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省城市居民贫困问题研究何承金,蒋青关键词四川,城市居民贫困,贫困原因,反贫困对策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四川省城市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1996年比1978年提高了1.3倍。但是,由于多种原因,人们收入的差距日渐扩大,部分居民生活困难状况加剧,城镇贫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