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徽派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目前面临的外观、构件、嫁接和"外买"四大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徽派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传承价值,认为徽派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传承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文化价值。同时,认为传承徽派传统建筑装饰艺术,要善于提取和加工徽派传统建筑装饰的艺术元素,并应用于现代建筑,进行新徽派建筑装饰艺术的尝试。最后,提出了保护和传承徽派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
新徽派版画根植于徽派版画,她在徽派版画富丽精工、典雅静穆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精益求精,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极高的艺术价值。从新徽派版画的历史沿革、地域特征、技法风格上入手,提出对新徽派版画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研究徽派建筑中的雕饰艺术,对"徽文化"对徽派建筑的影响以及徽派建筑的历史、艺术、文化的价值进行了初步探析,对现今的传统建筑研究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徽派民居是一部人性民居建筑的史书,其历史久远,分布广泛,遍布安徽南部地区及江西婺远等县地境内,它无处不体现出建筑对人性的关怀。该文从徽派民居的人性关怀、徽派民居的风水观与人性的关怀几个角度来阐述徽派建筑,从而使人们对徽派建筑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5.
在徽州建筑环境中,徽派三雕是徽派建筑中的精华,有其独特的作用和文化价值,不仅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水平,而且反映了时代建筑的风格和艺术。主要从符号学的角度出发,以徽派三雕为载体探析徽派三雕艺术,对徽派三雕艺术的语义价值进行研究,从添加、结合、迭代、象征与隐喻、解构与重构这五种符号设计手法上,寻求设计创造的资源空间及文化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6.
徽派建筑群的代表性构件样本量大,且由于相同类型构件外观造型相似,仅花纹图案有所区别,所以导致难以判断所采集图像的归属。提出了G-AKAZE方法用于特征匹配,有效提升了匹配速度和精确度,并将其用于徽派建筑图像数据的匹配。首先非线性方法构造尺度空间,并用快速显示扩散数学框架FED来快速求解偏微分方程,再用Hessian矩阵进行特征点检测,根据特征点获取主方向并旋转图像,通过采样网格的像素完成尺度自适应,最后将图像网格化,去除误判点完成特征匹配。此方法能快速且准确地对目标图像进行特征匹配,实验使用前期采集的徽派建筑图像数据,在匹配速度和匹配对数两方面的表现优于同类特征匹配方法。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区域的就是民族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理念使人们对独树一帜的徽派民居设计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探索欲望。在现代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活动中,人们对徽派民居的艺术风格和建筑特色进行再评判,探索它的和谐美及其局限性,无疑对启发当今设计艺术的灵感,合理而又有创造性地美化现代室内外环境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运用现代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对传统徽派的装饰艺术品加以变化,在产品应用与开发上进行探析,体现装饰艺术与现代设计文化价值的统一.阐述新徽派装饰艺术品的设计应赋予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创造性,使其具有更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时代性,彰显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古典建筑的原生样态和典范形式,徽派建筑设计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观念和民族审美意识,而作为最具民族特色的堪舆意识在徽派建筑设计中也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徽派建筑的村落选址、建筑造型、设计样式、室内装饰设计无不蕴含着深厚的堪舆思想,考量这些堪舆思想及其背后富含的生态意义对深化徽派建筑设计的价值认知以及建构新的建筑生态美学都具有颇为切实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徽派居民建筑作为徽州人生存文化最直观的载体,以其特殊的建筑样式反映了徽州地区独特的文化背景,蕴涵着丰富的审美元素。文章从实用、造型、环境、风格等角度对徽派建筑进行了深入剖析,以了解建筑这种图像符号所透露出的固有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相关信息为依据,以新世纪第一个十年(2001—2010)期间萧红研究状况为对象,试图通过信息分析,看萧红研究在新世纪所取得的新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拓展萧红研究的新空间,寻找新的生长点,以期许萧红研究更深入、更科学、更具有学术影响力和创作推动力。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以来,普遍存在重农村硬件建设而对农民本身的关注培养不够的情况。联系近代以来几次农村建设的经验教训,从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从农民自身的主体性着手,培养造就新农民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高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3.
教师的期望效应对课程改革新理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经过实验后认为教师的期望效应将左右学生的进步,人们称这种现象为“罗森塔尔效应”或“教师的期望效应”。运用教师的期望效应来影响新课程改革中的教育观、学生观和师生关系,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提供了一种理想模式,为课程改革新理念的具体实施展示了一个新的视野,为培养千百万现代化建设者提供了一份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开放发展思想是对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新时代的发展新思路、新目标、新路径。首先,在发展思路方面实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向“以人民为中心”转变,从“引进来”向“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转变”,从自力更生向“合作共赢”转变;其次,在发展目标方面,实现了由全方位对外开放向更高水平开放目标提升,由小康社会向现代化强国目标提升;由迈向世界舞台向走进世界舞台中央目标提升;最后,在发展路径方面,实现了从学习借鉴到创新驱动发展,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全面深化改革发展,从经济特区到“一带一路”发展,从“三句话”到参与全球治理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民调查》不啻是对新世纪报告文学的拯救,而且还从全面深刻地反映“三农”问题,作品的批判精神与作家的战士品格以及运用多种文体的表现形式增强作品的表现力、深刻度等方面作出了新贡献。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不断丰富着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中,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渐形成和发展了社会新阶层群体.如何看待社会新阶层及其作用,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发展.我们应当坚持与时俱进新观念,正确对待社会新阶层.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奠基者,梁启超民族主义充满了理性的色彩,少于种族和情绪的冲动,更多的是对国民性的深层思考和重新建构,通过对具有理想人格的“新民”的设计,而使中国终达至“新国”的目标,即一个独立自由富强的现代民族国家,它为最上之团体,具有优先性。“新民”与“新国”及其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构成他民族主义的主要内涵,这一思想也成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主流。  相似文献   

18.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最早关注教育宗旨问题的学者。甲午之战后,他从救亡图存出发,提出了“以政学为主义,艺学为附庸”的办学方针,强调对改革急需的政治人才的培养。戊戌变法后,高举培养“新民”的大旗,率先对中国近代教育宗旨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阐发。“五.四”运动后,又提出发展“圆满人格”、“学做现代人”的教育方针,倡导以人格教育为核心的“三达德”教育。他对教育宗旨问题的不懈探索和大力倡导,突破了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推进了精英教育向社会教育的转变,更重要的是他已关注到现代教育的真谛,即人格教育问题。所有这一切,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和推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9.
伴随时代的发展,文学批评家的角色由权力意志"代言者"的角色向"阐释者"的角色转换;而批评主体的批评态度则由被动的接受向主动追求语言新奇的方向转变;批评视角则由原来单一的"政治批评"视角向"多元化"的文化批评视角转换。在此基础之上,批评家不得不对自身进行重新定位,以期跟上变化了的文学创作及其批评实践,促进文学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念的提出是党中央和国务院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大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新思路,拓展新途径,贯彻新原则,以城乡统筹为关键,以经济建设为基础,全面贯彻以工哺农政策,大力促进农民创业,发挥农村党员的作用,促进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