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3 毫秒
1.
建设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而解决农村问题的方向在于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阐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意义,进一步提出了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分析我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得知,一方面通过就地转移的方式大量转移剩余劳动力很困难;另一方面,随着大量剩余劳动力往大中城市转移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大、中城市进一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大大地降低。因此通过农村城镇化建设,把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是现阶段的必然选择。小城镇转移模式在吸收剩余劳动力上具有独特优势,建议通过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3.
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既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虽然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制约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体制性、政策性障碍还没有根本消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转移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亟待研究解决.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通过多种途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如创造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体制与制度条件、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等措施.  相似文献   

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刘易斯和托达罗关于发展中国家消除二元结构的人口流动模型理论对我国现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存在着一系列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结合我国现实国情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选择城乡同时吸纳的模式。户籍制度改革、全方位多层次提高城市化水平以及提高农民素质应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5.
制约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 ,农村发展目前面临的最大制约因素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 ,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论述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 ,分析了目前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 ,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加快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效的转移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实现和谐社会的需要。但由于户籍制度、劳动力市场制度、农民自身文化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为此,应采取积极措施,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提高转移质量,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由于农村产业领域的拓展速度与农村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形成反差,因而劳动力的过剩问题显得尤其突出.本文结合我国农村现实情况,通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阻力的分析,提出了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三农"问题始终是河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其核心是农民问题。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是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因此,大力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素质,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化沉重的人口负担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更事关河南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此,围绕"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研究"这一课题,本刊组织一组笔谈,希望有助于促进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9.
"三农"问题始终是河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其核心是农民问题。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是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因此,大力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素质,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化沉重的人口负担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更事关河南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此,围绕"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研究"这一课题,本刊组织一组笔谈,希望有助于促进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0.
"三农"问题始终是河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其核心是农民问题。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是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因此,大力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素质,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化沉重的人口负担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更事关河南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此,围绕"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研究"这一课题,本刊组织一组笔谈,希望有助于促进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1.
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及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调查数据为经验资料,对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进行了估测。通过研究认为:在地域上,东部地区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区域;在产业上,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载体。在现有制度框架和经济发展水平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将呈逐步扩大的态势,但要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预期目标还比较艰巨。作为重庆来讲,应加快库区经济发展,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成长,将有利于推动重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制度、经济、农业生产力水平、劳动力素质、劳动力供求失衡及情感等因素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广大农村纵深发展吸收和以城市化(尤其是大城市化)为重要转移方向,扩大国际劳务输出,全面合理规划,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相似文献   

13.
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农村劳动力“剩余”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内涵进行了理论分析,运用统计方法和数学模型对吉林省农村劳动力“剩余”的数量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量进行了估算和预测,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得出“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未必是“剩余”,“剩余”的农村劳动力未必就“转移”的结论,提出引导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农民增收、消除我国二元结构、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虽然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已取得很大的成绩,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任务还很艰巨,要完成这一任务,要抓住主要矛盾,统筹城乡就业,改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环境,加大对农村的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加快现代高效农业和二、三产业的发展,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15.
有效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对于提高农民收入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黑龙江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主要以异地转移为主,劳动力的异地转移是工业化及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因此,只有适时了解农村富余劳动力异地转移的特点,政府才能够综合应用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微观调节等各种措施有效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16.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必然有轻重缓急,而且全国各地情况各异,切不可千篇一律。川东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薄弱、人民生活水平较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农业科技落后等原因,决定了其在新农村建设的初期,应该以发展农村经济为核心;应立足川东地区的资源特色、地域特点、劳动力情况和基础设施状况,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现代农业、劳务经济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17.
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人多地少,社会经济发展较为滞后,农业经济占有比重较大,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技能素质普遍较低,农村剩余劳动力成功转移对渝东南乃至重庆市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本文阐述了渝东南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现状、主要成效、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18.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农村职业教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是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最大制约因素,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关系到我国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的概念,看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进而分析制约其转移的诸多因素,认为农民素质和技能低下是制约其转移的内在因素;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即发展职业教育是从根本上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有效途径并讨论了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对于我国劳动力供给优势减弱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问题,不少学者利用刘易斯模型分析了其原因,并提出各种促进、完善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机制的政策措施。文章仍从分析这一问题的经典模型——刘易斯模型入手,但重点借鉴了日本的成功经验,为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出了一系列对策。  相似文献   

20.
农村劳动力转移背景下农村教育投入与农业效益差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农业富余劳动力逐步在向非农产业转移,同时,农村劳动力在向城市转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农村教育投入不仅关系到农村劳动力素质,而且关系到农业产业发展以及农村经济结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