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西文化中的生命宇宙观深刻影响了郭沫若的文学审美建构。郭沫若认为生命与文学同样归属于一个具有本体性质的"Energy",即宇宙意志。郭沫若笔下个体生命与宇宙的关系无非两种:一是用宇宙的无限来充实和扩张个体生命;二是个体生命向宇宙与永恒的融入。在郭沫若早期创作中,生命宇宙化是生命本体的"主观的燃烧",是真正意义上的生命的呐喊,彰显了个体生命超越现实、超越自我、超越时空的精神。  相似文献   

2.
庄子的生命思想是在宇宙观念之下以个体生命体验为基础对人生所进行的深刻思考。个体体验的生命痛苦意识使庄子的生命思想不同于儒家的注重群体的生命观,表现出对个体生命的珍视;与此同时,庄子对生命的思考又是以宇宙观念为背景的,只有将个体生命的有限融入宇宙时空的无限中去,才能超越有限的痛苦,才能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进入逍遥游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中国艺术意境的“情景交融”反映了中华民族“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天人合一”的宇宙精神。庄子的“天人合一”观具有真正的美学性质。它不仅把中国艺术家引向无限广阔的山水自然,使他们从中汲取永不枯竭的生命饮料,而且为中国古典艺术形成整体的、时空自由的意境特点确定了审美心理原则。  相似文献   

4.
大爆炸宇宙学理论越来越受到更多的天文观测事实的支持,它认为我们所处的宇宙在时空上是有限的。本来,这一结论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具体物质形态是有限的原理的。但有人却片面地理解这一结论,割裂有限与无限的有机联系,向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无限原理提出了诘问、怀疑,甚至否定。对此,本文试图从天文观测事实的结论出发,对“我们宇宙”的无限性进行有关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史前陶器为具体研究对象,对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念及其时空意识进行了探究。文章不仅从史前人们的时空观、宇宙结构与史前时空意识、史前时空意识与史前陶器及建筑的关系等方面,对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念与时空意识进行了思考,同时还将甲骨文的字例与史前陶器密切结合,进一步探讨了中国古代宇宙观念的起源与时空意识的演变。  相似文献   

6.
"死亡教育"并非教人如何"去死",而是在观念上的由"死"观"生",是更深切的对人们生存境遇的终极关怀、对人们的"死亡品质"与"生命品质"提高的关注。本文从死亡教育的本源、内涵及实质切入,认为死亡教育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死亡观,认识到生命的短暂与脆弱,珍惜、热爱有限的生命,让生命焕发耀眼的光辉而不虚度一生。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前些年方励之散布的宇宙从无中创生的观点作了全面的评析:剖解了方励之的立论基础“时间有起源”的断言,论述了其科学上的毫无根据和哲学上的荒谬;揭露和分析了方励之的创世说中既要坚持宇宙自足又要在宇宙之外寻找第一推动的逻辑矛盾,批判了它以意识的原因来说明宇宙起源的唯心主义实质;用现代科学发展的事实和理论批驳了方励之对宇宙无限说的攻击,阐述了宇宙是无限和有限的辩证统一,正是形而上学的宇宙有限论孵化出了唯心主义创世说。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前些年方励之散布的宇宙从无中创生的观点作了全面的评析:剖解了方励之的立论基础“时间有起源”的断言,论述了其科学上的毫无根据和哲学上的荒谬;揭露和分析了方励之的创世说中既要坚持宇宙自足又要在宇宙之外寻找第一推动的逻辑矛盾,批判了它以意识的原因来说明宇宙起源的唯心主义实质;用现代科学发展的事实和理论批驳了方励之对宇宙无限说的攻击,阐述了宇宙是无限和有限的辩证统一,正是形而上学的宇宙有限论孵化出了唯心主义创世说。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对非欧几何和爱因斯坦宇宙模型提出的“有限无界”空间观念,从自然科学和哲学相结合的角度进行了探讨,论述了“有限无界”的涵义,并从哲学上将空间的“无限”与“无界”、“有限”与“有界”进行了区分;然后对现代宇宙学提出的“有限无界”宇宙模型(标准大爆炸宇宙模型、暴胀宇宙模型、无边界宇宙模型)进行了哲学探索,指出这些宇宙模型都是对观测宇宙(整体宇宙的一部分)的近似摹拟,而且在不断地逼近客观真理,向唯物论和辩证法复归。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阐述作为中世纪后期最伟大的哲学家库萨的尼古拉关于宇宙无限的思想.他的对人的观念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的转变起了重要的作用。在他之后。人失去了那个他生活于其中、并且对其进行思考的世界,人要转变和更换的不仅是他的基本观念和属性,甚至是他的思想框架本身。他的理论是17世纪和谐整体的宇宙的解体和宇宙的无限化的先声。  相似文献   

11.
吴鹏同志的近作《关于“无限宇宙”的新探讨》(载《学习与探索》1987第3期。以下简称《新探讨》),提出了对“无限宇宙的否定看法。他认为“整个宇宙……全部都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物”。吴鹏同志的这个结论,正是哲学界的同志早已坚持的普遍看法。哲学讲“宇宙是无限的”,并不是同“宇宙是有限的”对立着去讲,而正是从对立统一中去讲。由  相似文献   

12.
道家哲学的核心是其生命观念 ,道家生命观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即倡导生命本位 ,强调自然关怀。前者表现在重生、贵生、尊生、养生乃至长生等主张中 ,后者则反映在将生命与自然自始至终联系在一起的宇宙大生命观中。道家深具生命关怀和自然关怀的宇宙大生命观蕴涵着丰富的生态学思想 ,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它启迪我们认真思考人如何生存、人类如何与自然相处等重大问题 ,提示我们既要珍惜生命也要爱惜自然 ,要建立起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环境 ,如此才能改善人类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3.
学者型的诗人任洪渊诗歌文本的独特性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东方智慧",其对新诗与传统、时空状态及生命写作、汉语个性与文化意蕴、"诗学"重建及其历史关怀问题的关注,构成他的"汉语文化诗学"理论的主体,这是任洪渊诗歌观念的历史构成,也提升了他的理论高度,扩展了他的写作空间。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老子的生命观,从道的无物状态、有物状态入手,运用诠释学方法对老子的"复归其根"进行了新的解读。分析认为,生命属于道的有物状态,生命的本原是道,生命的归宿也是道;在此意义上,生命归于道即是"复归其根",亦即生命从道出发,在离道而去的同时,又向道而归,并以生命之"死"的方式完成向道而归。分析结果表明,从"物"的意义上说,"复归其根"就是构成生命的"物"由道之外回到道的有物状态、有物之道,并由道外之物转化为道中之物;但是从根本的意义上说,"复归其根"就是为生命寻找死之"无限"。  相似文献   

15.
宇宙由携带信息的能量组成,能量的流动带动信息进化是宇宙演化的基本过程,信息的演化过程或称广义的生命(不仅指生物学的生命)可能广泛存在于量子阶梯的不同层次。生命的实质是信息团,地球生命可将其信息用DNA顺序表达,进化的实质是能流推动下的信息增值。地球生命进化的方向是实现DNA传播机会的最大化,而生物个体品质的改良只是实现这一根本目的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考察孟子的心性修养学说,可以发现其中体现着一种大生命观.孟子认为个人的生命不只是个体的存在,而且是通过时空与整个宇宙融为一体.其大生命观可分为三个维度,即空间维度、时间维度和境界维度.孟子大生命观的特点在于知识与道德的融通,能够为当代解决知识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宇宙意识是梁宗岱诗论的重要概念,同时也是梁宗岱新诗的重要特色。从空间的万千事物,到时间的每一瞬间,诗人都聆听到了"宇宙底精神"及对"永恒的迫切呼唤"。借以这种宇宙意识,梁宗岱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并完成了对人生的审美超越。  相似文献   

18.
神气作为古代文论的范畴,具有一种生命存在和自由的时空美学向度。刘大櫆思想中无论是神气本身含义,还是神和气之间的关系,乃至具有神气的十二贵,都让人清晰地感觉出神气背后蕴含着的无限的空间感和流动的时间感。这种时空感在刘大櫆神气说中集中地从本体层和表征层体现出来——神具有一种生命的时空本体性质,而气是这种时空本体的表征和体现。  相似文献   

19.
"生命"是沈从文创作与思想的核心范畴。他所说的"生命"一方面是指主体在"浑然一体"状态中感受到的"透明烛照"、空灵自由的生命状态。另一方面又指主体在这种状态获得的对于宇宙、人生意义的觉悟,最后还指主体追求"爱"、"美"、"神"等高级精神需要的超越性本能,即沈从文所说的"乡下人"本性。根据"乡下人"本性的实现程度,"生命"区分为完全生命形式和不完全生命形式两种。沈从文认为,不完全的生命形式是滋生社会黑暗腐败的心理基础,只有铲除这种不健康的生命形式重新激发生命对"超越"的追求,社会政治问题才最终得以解决。沈从文的"生命观"是一种建立新道德、新价值的尝试。他欲建立起一套顺应人的健康本性的,而非从人自身之外的权威演绎出来的新的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20.
生命观是对生命现象本质的认知,是人对其对生命过程、生命存在、生命关系及生命意义等问题的思考。本文关注的永宁纳人经由人、家和万物的生命"体认",形成其生命观念。对生命的认知所形成的观念又"体现"、践行于日常生活,形成纳人独特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而在现代旅游的背景下,纳人以其身体策略来对抗"凝视"的权力,是其能动的生命观念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