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流行语是"某一时期、某一范围广为传播的词语","包括已有的词或者语言符号,或者是一个新词,或者由若干个词组成的短语"①.从外在形式看,流行语可以分为两大不同的类型.一类流行语是作为完整的词语广为传播的,是整体复制,称为"单纯流行语";另一类流行语广为传播的不是完整的词语,而是一定的格式,称为"格式流行语".本文重点探讨格式流行语.  相似文献   

2.
在生态语言学的视角下对网络流行语进行生态话语分析,细化了网络流行语的词汇和隐喻模式的语言特征,从有益性话语、破坏性话语和中性话语三个方面分析了网络流行语.发现有益性网络话语所传达的意识形态积极向上且有助于生态系统的发展,具有消极意义的破坏性话语易导致过度消费和恶意竞争,而大多数网络话语可以归类为中性话语,具有双重性.为了维护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倡导有益性网络话语,合理利用中性话语,自觉抵制破坏性话语.  相似文献   

3.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以流行语的语义为研究对象,基于隐喻的本质和特征,对流行语语义演变的内在动因进行剖析和探讨.隐喻作为人类认知事物的一种基本方式,是流行语语义产生、变化的重要工作机制和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社会语言学、社会学为理论依据,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半个多世纪以来不同时代青年流行语变化特点的分析,探索青年流行语与社会价值观变迁的关系,认为青年流行语是时代价值观的表征,从时代流行语可以看出中国社会价值观呈现出从价值一元到价值多元的转变、从国家利益至上到个人利益为主的转变特点,同时青年流行语的变迁折射出社会文化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流行语的流行性迫使其突破原有指称对象的束缚,容纳更多对象,导致其概念意义和附加意义的变异。流行语概念意义的变化有类指化模式与类比模式。流行语附加意义变化的规律为:流行意义的变化整体呈强——弱——消失的趋势,感情色彩的中性化趋势及跨语体流行导致的语体特点模糊。  相似文献   

6.
解读传统主流媒体的网络流行语使用,既要在索绪尔的词汇域和句法规则中寻找网络流行语的语义信息,又要在语言交换市场中解码网络流行语作为权力和权威的符号。传统主流媒体使用网络流行语并不意味着网络流行语的收编与消亡,而是不同行动者在语言交换市场中协商网络流行语流通的价格,在既合作又对抗的斗争中争取市场支配地位。  相似文献   

7.
政治流行语是基于时代嬗变而催生并映射政治生活的新型言语表述方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当代政治流行语的产生及传播受到新媒体的深刻影响,其本质是宣泄公众情绪的形式载体,群体情感驱动或者利益驱动控制其产生.此外,语言的深层机制为政治流行语的形式提供深层或者潜在支持,语言模因这一言语社团共同体验基础为其快速传播提供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8.
政治流行语言"泛化"现象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语言“泛化”是语言变异现象中的一种。基层官员的模仿、反复使用是政治流行语言“泛化”的基础,无意识形成套话是政治流行语言“泛化”的根本,群众的儿戏是政治流行语言“泛化”的关键。政治语言“泛化”形成的前期有利于使某一政治事件引起公众的关注,形成以后则降低了该重要政治理论、政治事件的严肃性,损害了执政党的形象,暴露了新时期政治思想工作的缺陷。  相似文献   

9.
模因论是运用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对文化发展规律进行解释的一种新理论.随着模因论发展,已被广泛应用于语言领域研究中.模因论在语言领域的应用不仅有利语言的发展与当代汉语流行语的应用研究,同时在语言模因的复制与传播实践过程中,也有效推动了模因论自身发展.基于模因论的大学生流行语分析对于我国当代汉语流行语的应用研究有着积极作用.基于此,本文就通过对模因论的理论概念、表现形式以及特点进行系统研究,并对大学生模因复制与传播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0.
网络流行语中词语变异现象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阳 《理论界》2008,(6):146-147
网络流行语中存在一种特殊的词语变异现象,即故意打破词语原有能指与所指的搭配关系.使词语在感情色彩、语体色彩上甚至语义内容上发生某种程度的偏离,产生新奇别致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1.
葛峥 《河南社会科学》2003,11(6):137-139
现代汉语流行语中,外语语音词汇的借用是一个非常显著的现象。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外语语音词汇以各种形式被借用到汉语中来,包括字母音的借入、词语的完全音译和半音译,以及旧音新用等。之所以产生这一现象,一方面是受向外语借词的传统习惯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受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变化的影响。外语语音词汇虽然丰富了汉语流行语,但我们在吸收外来语音词汇时不能盲目,而应使之规范化。  相似文献   

12.
詈语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人类语言库中的特殊成分,也是语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人们对情感的一种表达,而非具体信息的交流。詈语负载着很强的文化色彩,透视着独特的社会心理。詈语研究除了可以发现詈语自身的语言特点外,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一种语言的詈语去探索使用该语言的民族不同时代的社会心理和价值取向。本文以汉语和美式英语两种语言的詈语为研究对象,从詈语的类型、功能、文化内涵、演变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3.
汉语词的文化义与文化个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社会语言和文化语言学观点透视汉语词的文化义与汉民族文化的特殊性。文章认为文化义是词语本身所隐含的文化色彩或者附加在词语之上超语言的文化意蕴,它负荷着汉民族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透对对汉语例词的文化义的分析,把握语言与文化的内在联系,可以深化语言科学的研究,窥见汉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汉语的文化义似应从以下方向发掘:成语与典故义;比喻与比喻义;借代与借代义;附会与象征义;联想与联想义;情态下褒贬义;风格与语体义;形态、色象与形象义等。  相似文献   

14.
英汉两个民族文化的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表现为语言差异。英汉词语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但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对等现象。本文从词语的概念意义、比喻联想意义及情感意义三方面的不对等,分析其所反映的文化内涵,从而说明深入理解词语的文化内涵对外语教学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力量 《北方论丛》2006,(6):52-56
汉语词的叠音现象,自古有之。在古诗词和古代散文(古代汉语)中出现的,大多是叠音词,而且基本上是形容词,也有少量的是象声词、叹词。在古代汉语中,也有词的重叠变化现象,但为数不多。唐宋以后的古白话(近代汉语)中,词的重叠变化现象大大增多,不仅有形容词、量词的重叠,也有动词的重叠。近代汉语中词语重叠变化情况大体上和现代汉语相同,所不同的主要有两个方面:1、有些词,按现代汉语的习惯没有重叠形式,而在近代汉语中却有重叠形式;2、动词重叠与现代汉语有不同情形。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给合近年来出现的英语时尚新词,探讨其意义、不同变化原因与隐含的英美文化。  相似文献   

17.
《荀子》是一部富有语言特色的先秦传世典籍 ,为研究上古汉语词汇提供了难得的重要语料。本文从语义和词性两方面 ,对《荀子》中的偏正式复音词作了全面系统的考察。  相似文献   

18.
汉语词汇中的新族群——字母词广泛地用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字母词的大量涌现不仅为现代汉语词汇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视域,同时其自身的构词特点和独有的双语双文化性为英语教学提出了一新的课题。在外语教学中,词汇教学始终占据着较大的比重,字母词无疑也是词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从英语教学角度探讨了字母词在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及两者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流行短语的隐喻性语义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中的隐喻是人类最常见的思维方法之一,也是最基本的认知方式之一,通过隐喻将人类某一领域的经验挪用来表现另一领域的经验,从而创造一个新的概念。当代汉语中的许多流行短语都是通过隐喻构词而产生的,隐喻化是产生新词新义的有效机制。隐喻具有矛盾性、模糊性和程度性等语义特征,这些语义特征和流行短语的语义泛化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汉语词汇的理据性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曾经指出,汉语中无理据的词占绝对的优势.这种说法并不符合汉语的实际.首先汉语中尤其是现代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合成词,合成词的理据是显而易见的.其次,汉语单纯词中有大量的派生词,派生词的音义来源于它的源词,因而也是有理据的.而作为派生词的源词的原生词则是我们的祖先通过用发音器官摹拟事物的声音、外部形状、动作行为等方式创造出来的,也是有理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