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理论为考察基点,从意识形态概念、关于对意识形态批判问题的理解以及对于科学技术的本质认识三个方面系统比较了马克思与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异同,旨在划清马克思与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理论的界限,揭示哈贝马斯意识形态理论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该文以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理论为考察基点,从意识形态概念、关于对意识形态批判问题的理解以及对于科学技术的本质认识三个方面,系统比较了马克思与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异同,旨在划清马克思与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理论的界限,揭示哈贝马斯意识形态理论的错误实质,在意识形态斗争日益隐蔽化的今天,对完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不断推进新形势下的意识形态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科学技术即是意识形态"并非哈贝马斯的独创。关于发达工业社会中科学技术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见解,霍克海默、阿多诺和马尔库塞等人都有过论述。但是,对这一理论做系统且深刻表述的却非哈贝马斯莫属。在哈贝马斯"科学技术即是意识形态"的论断中,反映出他对科技统治论思考的独特视域,从而拓展了早期法兰克福学派观点。  相似文献   

4.
哈贝马斯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主要代表人物,并不是简单地复述前辈的"社会批判理论",而是沿着马尔库塞"工艺的合理性是新意识形态的内核"的思路,提出"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的观点,用对科学技术的批判取代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哈贝马斯的观点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也有其非合理性的一面.把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观点的合理性与非合理性阐述出来,有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意识形态批判的向度及其旨趣的角度,对马克思与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论的异同点进行了比较研究:首先,在批判的向度上,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主要是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总体性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而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理论则是以“科学技术批判”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单向度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其次,在批判的旨趣上,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旨在走向“劳动”实践,而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理论的旨趣则是走向“交往”理性。  相似文献   

6.
"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共同理论观点。在其创始人霍克海默那里,"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论已成雏形;马尔库塞在继承其前辈思想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作为意识形态的政治倾向及其充当控制工具的消极作用,使"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理论趋于成熟;哈贝马斯则在考察意识形态概念的演变及虚假性本质,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新的意识形态的同时,进一步论述了科学技术作为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从而使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论得以系统化。  相似文献   

7.
科学技术把人类带入了天堂还是地狱,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成了理论界长期争论未决又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的问题。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批判理论家的代表人物哈贝马斯,在他的批判理论中论证了科学技术为什么会成为意识形态,以及科学技术是如何发挥意识形态的功能的,见解深刻又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8.
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很多思想家都对科学技术进行过探讨。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理论的一大特点是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指出科学技术已具有了意识形态的功能,成为了"技术统治的意识"。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理论,梳理了其提出的"技术统治的意识"的思想源流和主要特点,并在此基础了阐释了他对马克思基本理论的修正。  相似文献   

9.
论法兰克福学派"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理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理论由霍克海默提出、经马尔库塞发展、到哈贝马斯那里加以系统化,成为法兰克福学派共同的理论,它在法兰克福学派文化与意识形态批判乃至整个社会批判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试图对之进行简要析评。一“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理论在霍克海默那里...  相似文献   

10.
哈贝马斯从技术批判的角度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未将他的科学技术功能严格限定在资本主义制度背景下。从生产力本质、意识形态和社会功能的角度比较分析了哈贝马斯与邓小平同志的“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  相似文献   

11.
法兰克福学派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逻辑及其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作家的科学技术观的形成,是一个合逻辑性与合历史性相统一的过程:霍克海默首先提出科学技术是意识形态这一论点,马尔库塞加以完善,至早期哈贝马斯却得出了资本主义统治合法化这一结论。法兰克福学派陷入理论误区,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区分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异同,在于他们没有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方法,但是他们的观点可以引发我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是当代思想论争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阿尔都塞和哈贝马斯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截然相反的.阿尔都塞认为,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是完全对立的,他还把这种对立的原则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哈贝马斯则把二者等同起来,主张科学技术是一种意识形态.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必须做一些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50年代以来,伴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西方理论家提出了各种新的意识形态理论,比较著名的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提出的关于科学技术双重功能的理论,即科学技术既是第一生产力,又是意识形态的理论.然而,由于二者的理论均未触及资本主义私有制,自然也就不能从根本上揭示发达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的本质,也不可能为扬弃这种意识形态指出一条明确的道路.马克思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洞见了科学技术对意识形态的巨大影响作用,主张在未来的共产主义意识中应消除科学技术与人的科学(哲学)之间的分离.在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建设中,建立科学精神与人道精神之间的必要的张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哈贝马斯从分析M·韦伯合理性概念入手,通过对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观点的批判继承,系统阐发了科技意识形态论,提出只有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才成为第一生产力,并成为意识形态新形式,认为科技意识形态有别于传统的政治意识形态、自由交换的基础意识形态,作为技术统治的隐形意识形态为统治合法性提供基础.哈贝马斯科技意识形态论不符合传统马克思主义观点,总体上属于科技悲观主义;但是它不仅深化了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而且对于反思科技理性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浅析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哈贝马斯在哲学、社会学、政治学、传播学等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如果对其思想进行归纳的话,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这就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理论和交往行动理论。其中交往行动理论是哈贝马斯对传播学的伟大贡献之一,它不仅颠覆了传统传播学的“主体—客体”传播模式,而且成功地实现了传播关系由“公共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哈贝马斯早已指出科学技术在现代起着意识形态的作用,科学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改变的同时也使他们相信它具有绝对的真理性。科学思想本身以实证主义作为理论根基,以主客二分作为理论预设;它本身并没有能够完全摆脱主体的干预,也未能完成对主体的构建;资本的原则才是推动科学技术的根本原则。  相似文献   

17.
哈贝马斯是西方世界第一个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位生产力的思想家。作为从事理论研究的学者,他对命题作了严密的论证和剖析。尽管他的论述是以“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新特征走向为其背景的,然而在命题本身的论证中不乏一些深刻的洞见,了解并研究其理论,改造和吸取其中有价值的东西,对于我们当代实践不无稗益。一、科学技术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成了第一位生产力哈贝马斯在60年代就明确提出,科学技术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已成了第一位生产力。在那篇纪念H·马尔库塞70周年诞辰的题为《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的著名演讲中…  相似文献   

18.
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主要代表人物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1929—)是公认的当今西方最有影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他对科学技术是第一位生产力、科学技术具有意识形态与生产力的双重功能的论证,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批判,均有着广泛的影响。了解和剖析他的这些观点,有助于我们把握西方学术思潮的新动向,回击西方资产阶级对马克思主义的挑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哈贝马斯的所有这些观点,主要是通过一种名曰“交往合理化”的独特理论展开的。  相似文献   

19.
马尔库塞指出技术发挥了意识形态的功能,技术的合理性变成了统治的合理性,技术强化了社会统治;哈贝马斯把技术合理性看做是一种工具合理性,分析技术如何转变成意识形态,并把技术统治解释成生活世界殖民化;芬伯格批判吸收了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的研究成果,重视技术的可选择性,从技术批判理论的角度分析技术合理性与社会统治的关系。技术合理性的社会批判从马尔库塞、哈贝马斯到芬伯格的演变,为我们正确看待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哈贝马斯都曾对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处于第一的地位作过充分肯定,他们都以颇具前瞻性的眼光看到了现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然而,哈贝马斯和邓小平的世界观是不一样的.他们提出这一命题的时代背景及其具体内涵、精神实质都是不同的.全面准确地揭示哈贝马斯和邓小平的科学技术生产力观的异同之处,不仅有助于我们全面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力的历史性作用,而且对于我们重新审视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深刻认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都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