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翻译自古以来与政治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翻译政治性的研究也层出不穷。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者探讨了翻译政治性的体现及其影响两个方面的问题,以期将翻译从传统的技术层面解放出来,促进翻译研究。  相似文献   

2.
翻译伦理观照下政治性外宣材料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目前翻译研究关注的热点,翻译伦理理论为政治外宣材料的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以翻译伦理为理论基点,对政治性外宣材料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了安德鲁·切斯特曼(Andrew Chesterman)的五种伦理模式在政治性外宣材料中的体现,并指出由于政治性外宣材料客户不同,读者多样,译者不可能同时并重五种伦理模式,只能根据具体情况主要遵从一种或几种翻译伦理模式。  相似文献   

3.
翻译是一种政治行为,翻译活动通常都是在一定的客观政治环境中进行.翻译主体的行为受其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影响必然带有一定的政治性,以严译<社会通铨>为个案,具体分析翻译选材、翻译策略的政治性及译著对目的语社会的政治影响.  相似文献   

4.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与后殖民批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翻译研究历程的回顾,进而从文化研究和翻译研究的互动关系入手,探讨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指出在文化转向的背景下,翻译同历史、权力、意识形态等社会实践活动的外部因素有更加紧密的联系。后殖民批评消解霸权、弘扬弱势文化的强烈的政治性,也使翻译具有了浓重的政治色彩。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全球文化既有着趋同性,同时也存在着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只有通过对话,多元文化才能求同存异,和而不同。  相似文献   

5.
外宣翻译的特点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宣翻译要兼顾真实性与灵活性、严谨性与创造性、政治性与时代性等特点,在翻译实践过程中,要把握外宣翻译特点,将文本内容准确高效地传达给译语读者。  相似文献   

6.
外宣翻译要兼顾真实性与灵活性、严谨性与创造性、政治性与时代性等特点,在翻译实践过程中,要把握外宣翻译特点,将文本内容准确高效地传达给译语读者。  相似文献   

7.
翻译作为两种语言符码之间的转换,牵涉到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思想议题.从翻译的现代性和政治性入手,我们可以认识到,关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翻译和接受,首先应当关注的是译介的历史契机和具体环节.这种探讨将有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议题的深化.  相似文献   

8.
外事翻译是一项政治性非常强的翻译工作。在翻译的过程中 ,中外双方难免要涉及历史上的一些问题 ,如“文革”在中国的发展史上已成为令人难忘的一段 ,“文革”时期所用词汇也别具特色。因中外文化背景差异和时代背景差异 ,翻译这类词汇时应分门别类 ,针对其特征推敲琢磨 ,或先概译 ,再做补译 ,或直接翻译 ,或只做意译 ,从而尽量贴近原义 ,提高翻译技巧 ,达到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9.
外交语言属于政策性语言,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灵活的外交文体特点。外交语言根据外交需要表现出既明确又模糊的辩证统一性。外交语言善用礼貌、回避和主题转移等语用策略。在外交翻译过程中,应当坚持精准统一、通俗易懂、灵活主动的翻译原则,采取行之有效的翻译策略,阐明本国政治立场,促使外交活动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0.
从表层上看,翻译是两种语言内部转换和语际转换的综合。但从深层来看,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社会活动,因而不可避免地受到两种语言,尤其是译入语所处社会的现实政治,经济文化语境和个人政治取向等因素的制约。因此,翻译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主要体现在翻译主体的选篇方面。  相似文献   

11.
加入WTO后,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中国与国际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联系的日益频繁,外事翻译作为外事活动中移植文化的必要手段正起着越来越引人注目的作用。外事翻译也因其本身涉及到国家、政府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的特殊性而区别与其他翻译。本文从其特殊性分析,主要指出在外事翻译中,译者一定要"既红又专",即注重外事翻译的政治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12.
鲁迅前期的翻译思想与严复多有相似,如翻译的启蒙与救亡目的、译法上的归化倾向、对读者的政治性误读以及译文语体的文言特质等。步入后期,鲁迅关于汉语文法、语义乃至文学的观念急剧转变,并几乎颠覆了其包括待译文本选择、翻译绩效、策略与语体以及翻译目的在内的全部翻译思想。鲁迅对于严复的评价前后虽较暧昧,但时间考证及鲁迅晚年的回忆表明,《论翻译》中的那番评述与其说是对于严复的“大加赞赏”,倒不如说是冷嘲热讽。  相似文献   

13.
文学翻译包括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翻译。它不同于科技和政治性文章的翻译。苏联翻译家索伯列夫指出:“文艺翻译的特点就是用形象翻译形象,或者更准确地说,用另一种语言重现原文的形象,不允许按照字面来复述原文,而要求译者创造性的工作,也就是说,要求大胆自由地(但绝不是任意的)对待原文。译者的自由,不受原文词汇形式或者结构学形式的限制,而以必须忠实于作者的创造的形象为限度。”  相似文献   

14.
文化研究与文学理论的政治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一直处于遮蔽状态,“文化研究”以其天然的政治性迫使文学研究者重新思考政治的地位、影响和价值。只有将政治通过审美的途径进行转化,才能真正处理好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关于文学的政治性问题论争有些明显的倾向,目前急需关注的问题是一种“去政治化”的思潮正在蔓延。  相似文献   

15.
新闻翻译要遵循自然、准确、易懂的原则,并充分考虑译语的文化背景,跨越两个民族文化的差异,使译语受众更好地了解新闻信息。新闻又具有较强的实效性和政治性,意识形态等因素都是影响新闻翻译的关键因素。俄汉新闻译者应该立足于译语读者的角度,综合考虑多种文化因素,对新闻原文进行再创造,从而达到新闻信息传播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翻译、翻译批评、范式等术语的解说,提出了翻译批评研究的范式研究的重要性,结合西方翻译研究的范式分析,指出翻译批评的范式研究也应该更新观念.扎实地开展工作,以促进翻译理论,翻译实践及翻译批评的进步。  相似文献   

17.
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学术成果和中国的翻译研究领域发生的文化转向,其原因是语言学的翻译研究迟迟不能建立科学的范式,对翻译实践又缺乏指导作用。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矛盾,翻译的文化观应当与翻译的语言观相结合,才能最终促成翻译研究领域的突破。  相似文献   

18.
重构翻译研究的认知图景 开创翻译研究的“认知转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概述认知语言学在翻译研究的作用和影响的基础上,提出翻译研究正在发生“认知转向”。通过探讨翻译中“认知转向”的基本研究范围及研究方法,作者从“格式塔”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认知的隐喻与翻译等几个方面探讨了认知在翻译研究中的重要的作用。这给提倡重视“过程”,而不是“产品”的当代翻译研究提供了资源和拓展自身空间的契机。通过重构翻译的认知图景,作者认为,国内翻译研究正在发生“认知转向”。  相似文献   

19.
随着翻译研究的不断发展,翻译研究的对象和素材不断多元化。译本的副文本是译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翻译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副文本是译者现身的平台,直接体现了译者的翻译动机、翻译策略和意识形态。同时,副文本为研究译本在译入语社会文化语境中的生产、接受和传播机制提供线索。对译本副文本的研究为翻译研究带来新的视角,拓展了翻译研究的范围,并深化对纷繁复杂的翻译现象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以CSSCI核心期刊2000-2020年翻译认知研究文献为数据基础,通过高频共词概览、共词聚类分析与共词战略坐标分析,全面考察中国翻译认知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研究发现:1)中国翻译认知研究前期以理论探索为主,近年实证研究迅速崛起渐成主流;2)中国翻译认知研究可划分为翻译实证研究、翻译与关联研究、翻译与隐喻研究、翻译过程本质与应用研究四大主题类团;3)翻译实证研究类团密度最高,翻译过程本质与应用研究类团向心度最高,两者均有潜力发展为内外联系皆紧密的核心化研究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