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7 毫秒
1.
民众主义是在现代拉丁美洲民族主义思潮研究中常常提到的一个概念。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更被冠之以"民众主义时期"的称号。民众主义不仅是一种政治策略、政治思潮,而且还是一种经济政策,为拉美实现现代化迈出了关键一步。  相似文献   

2.
民众主义是20世纪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深远影响的政治思潮、政治运动、政策倾向和政权形式,其主要特点可概括为城市性、多阶级性、广泛性、选举性、大众性及魅力领袖主导性.拉美民众主义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的过程.早期民众主义表现为20世纪初自由主义改革运动,30至60年代民众主义运动处于鼎盛期,70年代后趋于衰落,但至今在拉美政治中仍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拉美反美主义经历了从独立运动期间克里奥尔精英对美国的失望和警觉,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反美主义,再到20世纪初出现的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土著主义、桑地诺主义、民众主义和共产主义.1959年后拉美的反美主义带有明显的社会主义特征.90年代至今拉美的反美主义是和反新自由主义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4.
从制度主义角度看,国家的制度变革涉及到正式制度(规则)的改革和非正式制度(规则)的变迁。然而正式制度的重新设计,受制于决策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会与非正式制度产生各种不协调甚至冲突。阿根廷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国家变革中,经济自由化政策与传统的"民众主义"非正式规则发生了冲突,政治民主化政策促使传统"地方庇护主义"非正式规则不断强化。这种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相互作用极大地影响了国家政治经济体系的稳定,并最终引发了国家危机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用典”名称的由来,肇始于元人王构的《修辞鉴衡》。但是,直到20世纪30年代初,才有金兆梓氏重提“用典”这一名称。之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沉寂,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赵克勤在论及古汉语修辞法时才再提“用典”一语,并将其作为古代汉语修辞法的一种。在此之后,又无人再提“用典”这个名称了。20世纪90年代,笔者在博士论文《委婉修辞研究》中明确定义说:“用典’,是一种运用古代历史故事或有出处的词语来说写的修辞手法。”到了21世纪初,笔者在所著《修辞心理学》中,又进一步阐发了这一定义。  相似文献   

6.
山东教会学校发端于19世纪60年代初,存在了大约90年的时间。它从小学到大学形成了一种独立完整的教育体系,然而在其背后却昭示着一种社会剧烈转型的趋向:教会学校办学层次逐渐升级的过程,同时也就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日益加深的过程。本文主要从山东教会学校概况、发展及原因三个方面,来探讨研究清末民初(20世纪初至20世纪20年代)山东教会学校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7.
中国乡土油画是表现农村、农民题材的绘画,是中国20世纪50、60年代兴起的一种绘画形式。20世纪80年代兴盛于中国画坛,并逐渐走向主流,在当时几乎就是中国油画的代名词。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乡土油画逐渐淡出主流,成为多元绘画的一支。  相似文献   

8.
极少主义设计是20世纪80年代兴盛的一种设计风格。虽然已经历了20多年,至今仍然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极少主义设计具有强大影响力在于它的产生历史、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阶段,它不仅是一种崭新的时间经验,也是一种鲜明的空间体验。20世纪80年代散文以空间叙事的形式表现了特定历史阶段的空间体验,这种空间叙事蕴含了丰富而又独特的内涵,体现了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时代气息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成就,尤其是以战场与牛棚、广场与工地、乡土与山野等为代表的空间叙事表征了社会主义现代性。从形式方面来说,20世纪80年代散文的空间叙事运用了历史化、政治化和美学化等方法,使20世纪80年代散文的历史精神、政治意识和美学精神,始终洋溢着对社会主义现代性的想象与追求。总之,社会主义现代性是20世纪80年代散文空间叙事的总体性内涵。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联邦环保署颁行了一项环境政策改革措施——“泡泡政策”。在该政策出台前后,各相关方围绕如何界定“固定污染源”及该政策是否能够有效改善空气质量,“泡泡政策”合法与否等问题展开激烈辩论,最终,联邦最高法院判定其合法。“泡泡政策”合法性得以确认,主要因为:“泡泡政策”契合美国社会传统的主流价值观;“泡泡政策”是基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环境政策的局限提出来的;“泡泡政策”适应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各相关行为体积极推动的结果。以“泡泡政策”为代表的市场调控模式的环境政策是一种改革尝试,代表着美国环境政策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1.
身体写作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女性主义者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表达和强化自身社会存在和价值地位的一种特有的写作方式,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传入中国。它的本意是女性通过书写身体,从主体的角度抒发自己的生命体验,以摆脱男权中心文化对女性的限制和操控,创造属于自己的领域。可是由于中国现代文化发展中商业化操纵和消费主义倾向的影响,身体写作发生了变异。本文旨在对中国女性话语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当下身体写作是一种陷入误区的女性话语,最后提出只有重建女性话语权才是女性解放和发展的出路。  相似文献   

12.
江英 《金陵瞭望》2006,(22):22-23
服务营销概念最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被提出.到了20世纪70年代.服务营销作为一种营销理念和营销模式开始在全世界发达国家的企业中迅速兴起。20世纪90年代以来.服务营销亦逐渐成为我国营销理论界和企业界的热点问题之一.而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服务经济的兴起。  相似文献   

13.
欧亚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在欧洲流亡的俄罗斯侨民中出现的一种思想和政治学说。欧亚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吸取了大西洋主义、斯拉夫主义中的强国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是主张东西方并重的一种理念。从叶利钦执政后期到普京时期,尤其是普京时期,欧亚主义思潮在外交领域表现尤为突出。以欧亚主义为指导,是俄罗斯的必然选择。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俄罗斯外交将继续以欧亚主义为指针,维护自己对国际政治格局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4.
医院文化是企业文化衍化而来的,是美国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初首先提出来并很快流行于世界的一种管理思想。在理论界的宣传、推动和企业文化本身的发展影响下,  相似文献   

15.
象似性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语言学界的一个热点话题,近年来的很多研究表明诗词当中存在普遍的语言象似性.宋词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朵奇葩,是一种善于表达情感的文学艺术形式,本文从象似性的角度,探讨词人的情感表达方式,认为象似性是宋词传达丰富情感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模式识别是人类的一项基本智能,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在进行“模式识别”.随着20世纪40年代计算机的出现以及50年代人工智能的兴起,人们当然也希望能用计算机来代替或扩展人类的部分脑力劳动.(计算机)模式识别在20世纪60年代初迅速发展并成为一门新学科。  相似文献   

17.
波普艺术是20世纪60年代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发展起来的一场艺术运动,它代表60年代工业设计追求形式上的异化及娱乐化的表现主义倾向。依据《美国传统辞典》的定义,波普艺术是以商用艺术及通俗插图艺术的技巧来描绘日常生活的物体与景观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与大众文化、大众传媒、消费社会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青年学生的求学与参加实际政治,二者孰先孰后,关系如何处理,构成了近代一种特殊意义的学术观。围绕1923年蔡元培之子蔡柏龄留学比利时学习工科一事,国内主要出现了两种有代表性的学术观,从中可以窥见新文化阵营的分化以及20世纪20年代后中国政治的走向。  相似文献   

19.
进步主义史学是美国20世纪早期很有影响的一个史学流派。他萌发于19世纪末,成型于20世纪20—30年代,30年代末40年代初出现危机,二战后逐渐衰落。  相似文献   

20.
曹禺于20世纪30年代的现实主义创作中存在现代主义的元素,表现为对经验主义和表现主义两种西方美学思想的借鉴。这种借鉴是以曹禺的诗人气质和中国文化的诗性品格为基础的,剧作呈现为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化形态的一种缩影。与此同时,其“诗化现实主义”风格的形成,既是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诗学文化传统中的内化,也是中国现代话剧从20世纪20年代的表现主义到40年代的现实主义审美范式转型中的过渡,在整个现代文学史和中国现代话剧史中有其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