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据最新考订与统计,两宋词坛所用词调总数共计1490调,其中词调正名为844调,词调异名为646调;常用词调正名为206调,"低频词调"正名为638调。宋代词调"十大金曲"为:《浣溪沙》、《水调歌头》、《鹧鸪天》、《念奴娇》、《菩萨蛮》、《满江红》、《蝶恋花》、《西江月》、《临江仙》、《沁园春》。宋代词调不仅总数远超唐五代,而且众调兼备,体式多样,中长调反而显现出超越于小令的优势;宋词沿用唐五代词调仅75调,宋代创制和运用的"新声"词调则多达769调,而以创制长调慢词的成就最为卓著。宋代词调的创制和运用既有力地印证了宋词的繁荣气象和绚丽风采,而宋代词调的统计与整理也必将弥补清人所编《词律》、《词谱》的缺陷与不足。  相似文献   

2.
从唐传奇到话本小说之嬗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传奇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小说史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1]宋人洪迈说:“唐人小说,小小情事,凄婉欲绝,询有神遇而不自知者,与诗律可称一代之奇。”[2]唐传奇对后世诗词、小说、戏曲、讲唱文学诸多文学样式产生过深远的影响。限于篇幅,本文主要就唐传奇在话本小说中的嬗变情况加以探讨。话本小说包括宋元话本与明清拟话本,两者的划分,我们主要参照谭正璧《话本与古剧》、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欧阳健、萧相恺《宋元小说话本集》等书。话本是说话艺人的底本,说话就是讲故事。上古时代,已经出现讲故事的说唱文学,如《苟子…  相似文献   

3.
刘芳 《兰州学刊》2012,(6):87-92
词曲二体于宋元二朝先后成熟,并发展至各自的艺术高峰,它们在盛行时间上前后接替,体制上极其相似,流传都十分广泛,其间有千丝万缕的承袭关系。南北曲曲调虽不是单一来源,但词调(包括民间词调、文人词调)无疑是曲调系统形成的重要基础。通过考察北曲、南曲对民间、文人词继承的不同情况,探讨南北曲曲调系统对词调的继承方式,发现北曲大多数来源于民间新生词调,继承文人词调者屈指可数;而南曲由于其体制天然与词相近,对民间词、文人词都有较多吸收,甚至民间南曲也受到了文人律词的部分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现存所有的词调中,《莺啼序》是长词调之最,共240字。该词调到底始于何人,目前还存在着争论,在正统词人内有吴文英、高似孙两说。传统观点认为《莺啼序》始于吴文英,本文认为是高似孙最早填《莺啼序》,这与田玉琪先生的观点相同(见《文学遗产》2003年第4期第110页,以下简称田  相似文献   

5.
“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百二十篇,明冯梦龙编,有些篇是话本,多数是拟话本,代表了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早期成就。“三言”各篇均有标题、人话、正话、结诗的结构体制,本文仅就“入话”作一些探讨。入话是话本拟话本小说中正文之前作为开篇的引子。“入话”这个词在“三言”中已经出现,“列位看官稳坐着,莫要性急,适来小子道这段小故事,原是入话,还未曾说到正传”(《徐老仆义愤成家》)。可见,“入话”在“三言”时代已是个“说话人”与听众都明白的大众化的词了。入话又叫“得胜头回”,《十五贯戏…  相似文献   

6.
对晚明白话短篇小说的再认识柳依晚明是我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创作最重要的时期。从天启元年(1621)冯梦龙刊行《古今小说》(即《喻世明言》)起,到明朝灭亡时(1644)止,前后不过二十多年,晚明文坛便出现了一大批话本、拟话本集,保留至今的尚有二三十部、数...  相似文献   

7.
秦观《淮海词》留存完整词作96首,实际用调48种,从整体上看,具有用调分散、选调丰富的特点。秦观在北宋熙宁、元丰年间作长调较多,元祐、绍圣后却骤然减少,与当时长调逐渐增多的大趋势并不一致。这种情况与秦观的创作内容、生活处境、词作风格有着紧密关联,也受到了苏轼、柳永的影响。秦观颇通音律,有不少自创的词调和体式,依《钦定词谱》,首见于秦观的词调共有6个,这些词调在后世虽然没有广泛流传,但也不乏应和者,存在一些变体。除创调外,秦观尚有创体11种。秦观所创体式,改动之处虽不多,但对后世的影响较大。后世应和者大多能够遵循秦观的声情和体式进行创作,并在秦词的基础上产生了不少变体和别名。究其原因,一方面与秦观的词坛地位和词作的传唱程度有关,另一方面也说明词人的改动大多符合音律而受到后世词家的欢迎与响应。  相似文献   

8.
王委艳 《阴山学刊》2010,23(2):47-50
强势主题原则是话本、拟话本小说普遍存在的现象,冯梦龙拟话本小说《滕大尹鬼断家私》从改编、叙述声音以及视角转换三个方面集中体现了主题对文本的结构,这种建构作为一个个案体现了话本、拟话本小说故事建构的一般特性。文本"细读",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可以从文本的细微之处见出艺术性的构成与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9.
《全明词》及《全明词补编》收录词作24373首,使用668种词调,其中常用词调有57种,自创调103种。一方面,通过对明词用调情况的数据统计,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明代词坛绝非全为《花》、《草》所笼罩;明代自创调未能推广;明人作词在词调的选择上趋于集中而于小令尤为擅长。另一方面,将明词用调情况与宋词相比较,则可见明人选择词调的倾向性与宋人极为接近,而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所变化,主要表现为词调使用率排名的波动、部分词调使用领域的特定化以及对同一词调新旧体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贺铸是北宋时期的词人,其词作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诗化"特征,这与词调选用密切相关.贺铸选取的词调不仅直接为其词作大量化用前人诗句提供了前提,且从常用词调方面也渗透出对诗歌技巧的借鉴.此外,其独树一帜的另拟新调名行为,也呈现出向诗歌形式的复归.从流行趋势考察词调,发现贺铸词诗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本文力图通过分析贺铸词调的选用情况与诗化特征的关系,以期进一步了解贺铸词的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11.
词调《莺啼序》非始于吴文英 ,而是始于高似孙  相似文献   

12.
周怡 《东岳论丛》2000,21(3):125-128
拟话本小说兴盛于明清之间,至清初夭折。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到此终结。究其原因:话本作为拟话本的前身,有“小说”和“讲史”之分,“小说”是拟话本的源头,“讲史”则形成白话长篇小说。讲史艺人较高的文化层次,使得长篇白话小说有了坚实的基础和长足的发展。与此相反,文化层次较低的“小说”艺人制约了小说话本的发展,形成拟话本的先天不足。长篇白话小说替代了拟话本的地位。此外,正统文艺观给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以精神支柱,它在观念上最接近正统艺术。而拟话本一直被视为消闲品以等而下之,它是通俗文艺中之粗俗品,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得不到地位的认可和艺术的升华。与此同时,在表现形式上与正统艺术相近的文言小说也就有机会取而代之。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传统小说,分为文言和白话两大系统,形成为散文式和话本式两大体式。它们在不同的时代和土壤中萌芽成熟,并且在艺术形式、审美意趣和风格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风貌。明代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拟话本,仍属于话本的传统而迥异于同时并行的文言小说。从中可以窥看到那个时代人性觉悟和近代启蒙精神。青年男女的婚姻爱情,是拟话本小说的重要主题,已富有近代爱的色彩,表现了对理学和宗教禁欲主义的批判。是城市商品生产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所带采的具有个性解放性质思潮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高人雄 《西域研究》2005,14(2):81-88
内容提要:《教坊记》乐曲流行最广, 并且最能代表唐代的音乐风貌, 唐五代词调亦多源自教坊乐曲。《教坊记》曲目中部分已确认为胡乐(主要是西域乐曲), 本文依据近年来学界研究的成果, 试图补充论证一些教坊曲目中的西域乐曲, 藉此说明西域各民族音乐在词曲方面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师师令》词调在宋词中只有张先所作一首,双调73字。词如下: 香钿宝珥,拂菱花如水。学妆皆道称时宜,粉色有、天然春意。蜀彩衣长胜未起,纵乱霞垂地。都城池苑夸桃李,问东风何似?不须回扇障清歌,唇一点、小于朱蕊。正值残英和月堕,寄此情千里。这首词的词调来源,据《钦定词谱》卷十七引杨慎《词品》云:“李师师,汴京名妓,张先为制新词,名《师师令》。”《填词名解》卷二亦云:“李师师,汴京名妓,张子  相似文献   

16.
张芷萱 《天府新论》2021,(6):149-156
词体起源、词调范围和词调分类,是词体研究中长期聚讼纷纭的重要问题。《唐宋词谱校正》在学术界有关于词体新规范的构建进程中,对这些词体研究的重难点问题进行了阐释和解决。它强调了燕乐在词体产生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在辨析词和声诗、大曲、元曲等文体的关系,确定“律词”标准的基础上,明确了词调的范围。其文献价值和研究成果对词体研究走向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1993年所载文章被转载、摘编、引用情况中国古代文学《白话小说系统中的话本和拟话本》,作者卢兴基,原载《阴山学刊》1993年第1期,责任编辑艾思。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3年第7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  相似文献   

18.
由潘慎、孙安邦、胡懿安等编撰的《词律辞典》,近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集唐宋以来词调之大成。共收词调1150个、词体3000个,比康熙时编纂的《钦定词谱》多三分之一左右。凡常用调、僻调,无分雅俚,兼收并蓄。在采集词调上,本着“宁溯其源,不逐其流”的原则,扩大了唐声诗的收集范围,剔除《词谱》中的元人小令,同时纠正了《词律》、《词谱》沿袭之误。澄清、辨伪之外,重新校勘了词律中的可平可  相似文献   

19.
论明词中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代继元而起,历275年,清又代明,亦维系268年,两个王朝维系年数相差无几,”但就词的发展来说,则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阶段,一衰一振。明代是低谷期,清代则是所谓中兴期,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云:“词至于明,而词亡矣。”吴衡照《莲子居词话》亦谓:“金元工于小令而词亡,论词于明代并不逮金元,追言两宋哉。”在吴看来,词之中衰金元已始,至明更甚罢了。总之,明代词之不振,已成定论。应该指出的是,这里的中衰,主要指明代没有产生有成就有影响的词人、词派和上好的词作,而仅就明代词人和词作的数量上说,要远胜于金元两代。仅《…  相似文献   

20.
从"二拍"看拟话本平庸品格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蒙初所创作的两部短篇白话小说集--《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作为第一部文人独创的拟话本小说集,在白话短篇小说史上的地位殊为独特,它将冯梦龙在"三言"中所探索的对说书语境进行模仿的话本小说叙述方式固定下来,成为其后拟话本作者效仿遵循的套路,但其"取法于中"的局限、程式化的叙事话语、因果报应与宿命的结构模式也造就了拟话本的平庸面目以及它作为通俗文学读本的境界品格:作为一种流行的娱乐方式,时过境迁,终于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