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新课标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后现代课程理论视野中,课程就是学生在教育情境中不断生成的活生生的个人体验,是学生不断创造和释义的过程,课程意义的生成只能以学生个人独特的真实感受为主要来源.语文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就必须以人为本,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对话、理解和共享,建构"我--你"式的新型教育关系.  相似文献   

2.
元明清时期,有着古老文化之根的纳西文化(纳)与汉文化(儒)发生了猛烈的碰撞,演绎了跌宕起伏的"纳儒"对话史."纳儒"对话的历史轨迹印证了文明对话的一般规律差异、碰撞、融合."纳儒"对话是少数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成功对话的典型个案,其中蕴涵着许多耐人寻味的道理.追寻历史上"纳儒"对话的历史轨迹,反思其中的得与失,从历史中寻求启迪,对全球化过程中多元文化间的平等对话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书面对话是指师生间以语言文字进行的一种双向交流,学生在对话本上写出自己的问题,教师阅读后给予书面回复,与一般的批改作业不同.本文主要探讨书面对话的特点,书面对话对于"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的作用,以及如何更好地开展书面对话,来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的实效.  相似文献   

4.
幼儿教育:从"奴化"走向"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本来是喜欢学习的,但在教育中,儿童变成了学习人类知识经验的工具,变成了成人可以利用的对象.这种"奴化"教育的本质是对教育中的人(受教育者,常常是儿童)的精神的漠视、忽视、压制、否定.真正的教育,是基于儿童的"生活世界"对儿童"生命世界"的关照.对话教育是一种对人性没有压制的教育,能够消除焦虑和压抑感,建立安全感,能够使儿童进行体验和发现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在真诚、敞亮、投入的基础上,形成与儿童之间的相互平等、理解、沟通、信任、尊重、融洽的情势,形成与儿童之间的互依、互生、互补、互惠、相互激发的情势和教育生态.  相似文献   

5.
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原理"课教材中蕴含着批判性与质疑性、逆向性与非逻辑性等创新思维,所以,"原理"课应通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创新意识、创新方法、积极实践的思维方式等途径,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原理"课教师应根据国家高质量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通过树立创新性教育观念、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提高创造性教学实践能力等途径,提高教师创新素养,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6.
现代教育管理的理念与方法应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其管理兼具激励、指导、服务等功能."对话-体验-引导"的教育管理模式遵循这一准则,以"生活世界"为理论基础,以对话、合作为具体操作形式,为学生创设平等、开放的交流空间,开辟共同管理的领城,使学生管理成为自下而上的自觉行为,从而达到管理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保罗·弗莱雷是巴西著名的教育家,其对话教育思想是一种革命性的主张.弗莱雷对传统的灌输教育提出了尖锐的批判,认为灌输教育忽视了人的意识形态这一特征,忽视了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激化了教与学、教师与学生的矛盾.弗莱雷提出了对话教育思想,并阐释了其实质和实现条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践行对话教育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开发和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等.时至今日,弗莱雷的对话教育思想对我国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教育断想     
一 看中央二台的"对话"节目:《对话北大·耶鲁校长》.其中北大校长说学生的第一任务是学习;而耶鲁校长说,学生的第一任务是要培养质疑一切的品格."质疑一切的品格",说得真是掷地有声!我们的教育缺少的就是这种"怀疑精神",我们习惯了唯书、唯上、唯老师,这种"习惯"扼杀着我们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9.
"三创教育"论纲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是三种主旨一致、内涵不同的教育思想,把三者融为一体的"三创教育"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三创教育"是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有机统一,以精神和能力为核心,倡导因材施教,注重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三创教育"适应了知识经济对人才培养规格的需要,不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国际竞争力,而且也有利于大学自身的发展。要推进"三创教育",须相应调整办学指导思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视实践教学,并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0.
随着初中、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验,语文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启动了。阅读教学是改革的重点,阅读教学原有的范式虽然在传授知识方面作出过贡献,但面临着改革的挑战。其原有的"定势解读论"、"一元理解论"、"教育价值论"等必须改革,建立起新的阅读教学范式:注重学生体验,把阅读权还给学生;促进学生发展,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11.
在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培养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女性人才是女子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女子高等教育应注重培养女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人格和创新智慧、"四自"精神等基本素质.通过提供广博的知识、改革教学模式、重视课外科研和发明创新活动、营造自主学习环境、加强"四自"精神教育、注重理论指导等途径,可以有效提高女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2.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包括创新观念、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四个方面的内容。高师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即建立“学科专业教育 教师专业教育”的培养模式,是创新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新模式下的人才培养特别要做好学生专业知识更新和教学行为转变两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13.
“科研育人”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高校的育人方式,目前理论界和教育工作者普遍认为,主要有“教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三种方式.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更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科研育人”的提出,既是时代的呼唤,又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科研的育人功能,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2.影响学生未来的学术和职业发展;3.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4.增强学生识假辨伪、反对迷信愚昧的能力;5.培养学生的良好学风;6.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国内外的一些高校已在科研育人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值得学习.“科研育人”应始终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充分发挥科研的育人功能,需要学校、社会为其创造必要的条件,应当建立健全学生的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4.
对问题持不同的态度,将产生不同的行为,也将造成个体不同的发展趋势.20世纪80年代,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种把问题及其解决引入到教育中的趋势.它通过教师和学生探索性和求证性的问题,在探究答案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针对在问题解决教学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实施问题解决教学应采取一些对策,如加强对教师的培养;结合课程特点进行问题解决教学设计;从考试制度上体现对创新精神的鼓励等.  相似文献   

15.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物理教学可以使学生在科学实验能力、计算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等方面受到严格的训练,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素质、创新能力.文章从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就工科院校如何在普通物理教学改革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教育学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在教育学课程教学中进行教学模式改革,采用研究性教学模式,提高了师范生教育教学的能力与素质,培养了学生超脱书本知识的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17.
免费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直属师范大学试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是教育部为培养优秀教师而采取的又一重大举措.针对免费师范生的独特性,其教育应侧重实践性.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倡导成为必然.实践性教学体系应能兼顾师范生学科--教育--心理发展的需要;符合师范生认知发展的规律;有助于其专业精神的养成.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需要建立以教育学院为主导的培训基地以便有效利用培训资源.  相似文献   

18.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灵魂和核心 ,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作为为社会直接培养和输送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院校 ,肩负着开展创新教育的神圣使命。而创新教育的关键和核心在于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高校“两课”教学其独特的教学内容蕴涵着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动力的独特功能 ,“两课”教学应注重转变“两课”教学观、构建“两课”课堂教学的四大创新教学原则、进行“2 +1”“两课”教学改革 ,并积极开展实践课以及提高“两课”教师自身的创新素质以充分发挥这一独特功能。  相似文献   

19.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或创新精神已成为当代教育所追求的核心目标之一。心理学的研究发现 ,自信与创新有密切关系 ,既与创新活动相伴成长 ,又是创新素质的要素之一。自信心的培育应该作为我国当前基础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点 ,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  相似文献   

20.
大学数学教师要通过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方法的改进、解题过程求异思维的训练等方法,积极推动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