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0世纪的女性文学可分为五个时期 ,即“五四”时期 ,30至 4 0年代时期 ,5 0至 70年代时期 ,80年代以后的新时期以及 90年代时期。从各个不同时期的具体创作入手 ,探讨了女性文学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审美特征 ,以及它在2 0世纪的整体运行轨迹。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发起人之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鲁迅 ,其作品和精神不但在 2 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而且在 2 0世纪海外华文文学的第一个文学实体———南洋华文文学的滥觞过程中 ,也充分体现了他无可替代的影响与作用。直到战前 ,乃至当代 ,这种影响仍然存在并延续着。这一点 ,对于我们分析、研究海外华文文学的滥觞、发展及其与中国 2 0世纪文学之间的血缘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2 0世纪中国文学”论没有解决世纪文学史的断代问题 ,而 2 0世纪的中国文学则是对中国文学现代化第一个百年断代的世纪文学史的命名补正。根据文学运动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多重关系进行时期的分化与命名 ,不仅可以避免年代划分与命名的时间遮蔽 ,而且还可以避免以政治时期来对文学时期进行划分和命名 ,从而赋予时期以时代性与年代性的双重内涵 ,以显现出 2 0世纪的中国文学运动的自主发展在不同时期的具体样态  相似文献   

4.
现当代欧洲华文文学传承着20世纪初留欧学人精英文化的传统,作者普遍文化素质高,起点高,属学者型"文化精英".但人数少,也很分散,在欧洲本土强势文化壁垒下,只能处于边缘状态.不过这并不妨碍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华文作家和不少华文经典作品.值得关注的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来自中国内地的一批新移民作家群的出现,他们视野更开阔,题材更丰富,创作基调积极乐观,叙述方式更多种多样,是欧洲华文文学的新高点,显示欧洲华文文学在"万里长城"与"马其诺防线"之间正在艰难地突围.  相似文献   

5.
陕西文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其审美形态发生着明显的流变.20世纪前半叶陕西作家的创作呈现出的是悲壮情怀;从40年代开始,追求崇高成为陕西作家们的创作主旨,塑造人物注重于形象和精神方面的高大完美.在新的历史时期里,叙写人生苦难成为陕西作家创作的基本内容之一.这种人生苦难,主要体现在生活罹难、情感(爱情)煎熬、精神苦痛等三个层面.90年代以来,陕西作家对传统文化和乡村文化加以审视,其创作流露出文化困惑与批判意味,文化悲剧成为这一时期许多作品主要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6.
欧洲的华文文学经过清末民初至20世纪40年代末的酝酿摸索、50年代初至70年代中的拓荒播种、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勃兴发展等阶段,迎来了众声喧哗的90年代,此势头一直持续到21世纪。纸媒的逐步强大,尤其是各类中文报刊文学版副刊的出现,全欧性或区域性、国家性文学组织的风起云涌,加上网络时代自媒体文学的快速运行,促使欧洲华文文学迅速发展,毫不逊色于北美华文文学。  相似文献   

7.
“身份意识”对于海外华文文学的“生存”思索有其重要而有效的价值意义。全球化语境带来“中心与边缘”边界的模糊固然在一定的层面上给长期处于“边缘状态”的海外华文文学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文化突围”,但陷入新一轮的“被误读”的可能也同时存在。文化身份的价值理性及其历史建构有助于我们保持应有的警觉。北美华文作家张翎的创作无疑对此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根据中国文学史研究方法的变化 ,可将 2 0世纪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历史考据和实证主义时期 ,时间大体从世纪初到 5 0年代初 ;第二阶段是庸俗的社会学模式 ,从 5 0年代后期到 70年代末 ;第三个阶段是多元发展时期 ,从 80年代到世纪末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纵横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民族生存学、文化历史学、文艺本体学的角度出发 ,运用比较文学和文艺传播学的思维方式 ,对 2 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进行全面地审视和评估。 2 0世纪内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 ,最优异的表现和最重大的业绩只在两个时期 ,即 :2 0世纪的前叶和 2 0世纪的后叶  相似文献   

10.
海外华文文学史上有三个较为突出的创作高峰,一个是六七十年代从台湾出国留学而产生的留学生文学。其中,留学生文学在1970年前后有个明显的转变,而保钓运动是促使这一转变的重要因素。因此以1970年的保钓运动为界,可将留学生文学分为早期留学生文学和保钓运动影响下的留学生文学。第三个则是改革开放后,在大陆向海外移民这一浪潮下勃兴,至今仍有相当生命力的新移民文学。这三个时段的海外华文文学,由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作者身份等因素影响,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文学风貌。  相似文献   

11.
黑色幽默派是美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在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之后,对中国当代小说的语言、主题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从和地域文化相结合的黑色幽默、表现改革开放后城乡文化冲突的黑色幽默,具有写实基础和风格的黑色幽默3个方面讨论了美国黑色幽默文学对当代中国小说价值取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由汕头大学和汕头市政府联合举办的“第十一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内外潮人作家作品国际研讨会” ,于 2 0 0 0年 11月 2 5— 2 7日在汕头市金海湾大酒店召开。来自美国、澳大利亚、菲律宾、马来西亚、韩国、日本、泰国、新加坡、新西兰、台湾、香港和中国大陆等近 2 0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人作家及专家学者 15 0余人出席了会议。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一是对近 2 0年来的台港及海外华文文学创作和研究进行总结 ,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与探讨 2 1世纪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前景与途径 ;与此同时 ,作为对 2 0世纪 90年代初期召开的“第一届海…  相似文献   

13.
东南亚华文文学透视——余光中、骆明、庄钟庆访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南亚华文文学在世界华文文学中占有重要位置,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本文从东南亚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传统、东南亚华文文学活动与创作、国内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现状三个方面对这一文学现象进行了探索,希望能给研究者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海外华文文学的第一个文学实体———南洋地区华文新文学,既是中国五四新文学运动在国境之外的第一个文学分支,又开始具备自己独特的人文品格和文学特点;既吸收继承了其母体的文学与文化传统,又及时积极地学习借鉴了西方文学的先进经验与艺术手法。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具有意识流手法雏形的作品,就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注意和研究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5.
:2 0世纪女性文学的内部涌动着一条暗流———那就是女性文学对女性自身文化负面的冷峻自审和批判。在这一文学主题的发展演进中 ,凌叔华、张爱玲、王安忆、铁凝四位女作家的创作具有代表性。她们把外与内的批判结合起来 ,切入对女性文化负面的不同观照层面 ,形成了互相传承、递进和超越的关系。女性自审文学的发展主要在三个层面上展开 :一是对女性深层传统意识的剥离与批判 ;二是反拨文化立场上的父权审美机制和男性话语 ,肯定了被压抑抹煞的女性欲念 (“恶”)的历史合理性价值 ;三是从文化的角度对女性生命本体做的整体的否定和批判 ,深入了女性的欲望本体。这三个层面相互作用、渗透 ,在女作家们的创作中既共时 ,又历时地存在着。女性自审文学理应成为新时代女性写作的自觉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走向世界的华文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文文学走向世界是20世纪世界文坛的一大奇观。因国情不同,海外华文文学已形成相当鲜明的地域特色,其主要表现有二:从创作主体看,儒商化和学者化分野已经颇为明朗;从创作成果看,在作品内容与表现手法上都与中国本土文学有明显不同。随着创作的发展,有关组织与活动亦有较大的发展。可以预期:华文文学走向世界不但给华文文学为人类作出新贡献提供了更大可能,而且为东方文化积极参与全人类文明进程创造了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7.
中国抗战诗歌从一出现便成为抗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八十余年来,抗战诗歌研究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从“九一八”事变至新中国成立为第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的研究者大多是创作者;从新中国建立到20世纪80年代末为第二个时期,这一时期初步形成了对个体诗人和诗歌集团的文学活动、不同地区诗歌艺术特色以及诗歌文本进行分析的研究框架;20世纪90年代为第三个时期,这一时期学者们在抗战诗歌的审美体验、精神情怀、演变路径等方面进行了拓展与反思;从21世纪初至今为第四个时期,这一时期在强化大后方研究的同时运用了新兴的理论视野。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经济、文化和制度三个层面,考察了东南亚华文作家的归属意识。继而结合社会历史现状,从华文作家们的家园意识入手,借鉴西方心理学家的理论,剖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恋根情结及其在创作中的具体表现和对华文作家精神世界、文学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跨文化视野中的海外华文文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跨国别、跨地区的世界文化视野中考察海外华文文学。认为海外华文文学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学现象 ,必须把跨文化的理论和方法投射于海外华文文学这个特殊的空间 ,在文化的层面上诠释海外华文文学所蕴涵的内在丰富性。从而为比较文化和海外华文文学提供一个共同的文化与文学相结合的研究新视点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不论是在海外华文文学界还是当下中国文坛,"新移民作家"的小说创作都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强劲力量。作为新一代移民作家群体,"新移民作家"拥有了与以往移民作家不同的留学背景和文化境遇,从而使笼罩在早期移民作家小说中浓重的文化乡愁大大淡化。淡化的文化乡愁使他们的小说创作呈现出更为自由的状态,也使得他们在人性的多元开掘和文化冲突的主题探索中走得更为深入,这正是"新移民作家"带给小说中国的重要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