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3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全球化与文学的民族性 ,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历史问题在当前新的历史语境下的重新言说。它既表现出作为历史问题的滥觞所提供和积累的经验性意义 ,又由于历史境遇的深刻变化而必然呈示出“新质” ,并由此构成对世界现实秩序的挑战。我们既要坚持以“国家和民族”的范式参与“世界文学”的对话 ,又应积极地把握“全球化”态势以激活民族的文学  相似文献   
2.
"压不扁的玫瑰花"精神是人们对台湾著名作家杨逵精神品格的根本认同,也是人们解读其文学价值的不二视角,但这一认识却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杨逵文学精神在深层次上承续着的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精神及其与生俱来的忧患意识,以及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建构起的人道主义理性原则.于世界融通,民族统一呼声日隆的今天,重新深入杨逵文学精神,无疑会获得更为深刻的现实启迪.  相似文献   
3.
当代文学因其所特有的"现在进行时"特点,以及进入课堂教学活动后它与教和学各主体所表现出的"共时性",似乎完全有理由使课堂效果实现得更为充分.但同时也恰恰会因此极容易使一门极富历史感与现实精神的学科体系变成寻求感觉刺激的应景操练.因此,在当代文学课堂中引进主体间性理念,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彼此的平等交流、和谐对话以实现主体间的"共生",才有可能使教师与学生共同获得"自由"与精神升华.  相似文献   
4.
“相思湖作家群现象”无疑是多种不同的因素处于某种特定关系中的结果,无疑是自身文化特性的自然“天成”而又灵气飞扬,无比聪慧的精神突围。进入20世纪90年代,“相思湖作家”队伍出现了断层。从表面上看,这是市场经济带来的价值体系的重构所造成的,但根本上说,这是自身的深厚历史文化传统的缺失、并且尚未确立属已的精神风范的某种必然。所幸,“大写作”品牌的提出,既是时一种急功近利的否定,更是对一种精神风范的追求。  相似文献   
5.
海峡两岸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发生与发展虽经由不同的政治文化生态而表现出"经验"与抒张的差异,但是,作为同是中华民族文化版图上的少数族群,在全球化态势快速趋向的当下,则共同面临着无尽的尴尬和不可逃避的困难。将其并置而加以考察和辩证,可以从一个侧面探讨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形态在世界文化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6.
不同的文学样式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 ,有其不同的特点和规律 ,中国当代诗歌有那些方面的特点和规律呢 ?怎样抓住这些特点和规律呢 ?我们不妨从下面两个方面做点尝试 :第一、抓住时期、流派的特点和规律。中国当代主流诗歌的发展 ,我们不妨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 ,即 194 9— 1957年为第一时期 ,1957— 1966年为第二时期 ,1966— 1976年为第三时期 ,1977年以降大致可以笼统地作为第四时期 ,即人们所常说的“新时期”。这样的划分 ,自然大多是为着学习的方便 ,也多少注意到了当代主流诗歌自身的发展规律 ,但是 ,用心的学员应当不难发现 ,这样的划…  相似文献   
7.
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的发生,早年中国学生留学海外运动无疑构成了直接源头。其间,现代文学史上的优秀女作家以集束式的方式留(游)学欧洲,既为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刻录下了欧洲文明的深刻印记;亦不仅仅是纯粹时间意义上的聚拢,以与具有内在精神及审美相关联的想象性“样本”,为海外华文文学的发生及其精神嬗递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8.
“身份意识”对于海外华文文学的“生存”思索有其重要而有效的价值意义。全球化语境带来“中心与边缘”边界的模糊固然在一定的层面上给长期处于“边缘状态”的海外华文文学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文化突围”,但陷入新一轮的“被误读”的可能也同时存在。文化身份的价值理性及其历史建构有助于我们保持应有的警觉。北美华文作家张翎的创作无疑对此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小说《活下去》在新旧碰撞、城乡交叉、坚守与欲望中展示了一个交叉着家族史和个人成长史的特定与非特定的时空情境 ,它为努力适应当今大众阅读心理作了一次有意义的尝试。尤其是小说极其真切地揭示了在体制转型、物欲横流这一特定的社会历史语境下某一类人的生存状态的完全物态化 ,并以独特的复线条式结构从不同的生活走向 ,不同的社会向度 ,共同完成了这一特定生存环境的同构。但是 ,小说未能在更深的层面上触及新旧碰撞中价值迷乱的症结所在 ,也未能更适宜地与叙述对象保持应有的审美距离 ,这无疑便是一个如何去面对一种必须的人文情怀和叙述原则的问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