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熟悉李广田早期诗作的人都知道,李广田于三十年代初期步上诗坛的时候,是受到了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具有唯美主义倾向的。李广田自己也这样说过:“为了从事创作,在大学里我入的是外文系,因之颇受了西方的尤其是浪漫派、颓废派、象征派之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李广田是三十年代的散文新秀。自染指散文之日起,李广田就自觉追求做文艺术美,从而以自己的独特风格卓然特立于现代散文艺林之中。他早期的《画廊集》、《银狐集》、《雀蓑记》三本散文集“有着道旁的智慧之真实的声音”,“有者素朴的诗的静美”(《道旁的智慧》),为现代散文贡献出一条多姿多彩的乡野画廊,特别为人所称道。在《文艺书简·自己的事情》中,李广田说,“为了从事创作,在大学里我入的是外文系”。可见,作家是有意识地择放异域文化的。李广田是在中国文学历史发展与外国文学接触面构成的坐标上,选择了一个独特的“接受…  相似文献   

3.
四 郁达夫对中国现代散文有过一个透辟的见解,他说:“现代散文的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以往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现代文学史上,每个散文家的作品,都能印证这个见解的正确性。李广田的创作个性是十分鲜明十分强烈的,他在作品的构思、题材的选择、情节的安排、主题的提炼、语言的色彩、感情的表达方式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精神个体性”的烙印。  相似文献   

4.
论冯至诗的生命体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至先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学者,也是一位高龄的著名诗人。从1923年在《创造季刊》发表诗歌开始,他的创作若断若续地跨越了漫漫时间,迄今已快70个年头了。 鲁迅在一篇重要的论文里,曾经称冯至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 可是,鲁迅没有作出任何说明与解释。对于冯至的诗作出过具体而又重要评价的,是李广田和朱自清。李广田称誉冯至四十年代创作的十四行体诗为“沉思的诗”,断言它是诗人生命中慧星的出现与狂风乍起,认为冯至在限制中显出来身手,法则给了他自由;他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聚精会神。(《沉思的诗·论冯至的〈十四行集〉》)朱自清称赞冯至在平淡的日常  相似文献   

5.
<正> 1987年6月10日至13日,山东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会在济南召开了第三次年会,这次会议主要研讨了山东现代著名作家王统照、李广田的文学业绩。一、王统照研究(一)小说研究王统照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从事小说创作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创作从前期对“爱”与“美”的抒写到后期《山雨》中对现实人生的刻画,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如何评价他前期创  相似文献   

6.
“但我的脚却永踏着土地, 我永嗅着人间的土的气息。” ——李广田诗:《地之子》 三十年代初期,有一位质朴诚实的北方青年,低沉地长吟着吐露自己心迹的《地之子》诗,满身带着特有的山东平原的泥土气息,步上了文坛,从此开始了诗人和散文家的创作生涯。他,就是李广田。 他的文学创作从写诗开始,其最早的的诗集,是与卞之琳、何其芳合出的《汉园集》(1936)。这是他们在北京大学读书时三一年至三四年间的习作集。初露锋芒,他们便获得了“汉园三杰”的誉称。  相似文献   

7.
<正> 李广田在他的著名散文《秋天》里,曾这样抒发了对于人生行程的认识:“我想该这样说:‘愿走在道上,不愿停在途中’……因为人生就是走在道上啊。”在半个多世纪的生活中,正如他自己所说,确实将个人的生命,交付给了一种无休止的艰难跋涉。在热爱并从事的文学事业上,李广田毕生执着于艺术真理的追求。他不仅以诗歌、散文、小说等多方面的创作实践,反映出自己的艺术见解和艺术理想,还从四十年代起,倾注巨大精力和无数心血,撰写并出版了多种文艺批评和文学理论著作:《诗的艺术》(1948)、《文学枝叶》(1948)、  相似文献   

8.
一什么是感觉?在艺术家的眼里,总是把感觉与感受、直觉、印象,经验、体验等相提并论,同时对感觉在创作过程中的性质、作用,作了与哲学家、心理学家不同的叙述。他们说:“‘感受’就是写小说的基础。”对这个问题,高尔基说得很清楚。当有人问他什么东西第一次激动他写作?他说是“印象”。又问他多在什么感受上去建立形象?他说“在一切感受上”。他还说:“把作家缺少的那些环节放到经验里去,以便写出一个非常完美的形象——这就叫直觉。”我国作家谌容也说:“我写《人到中年》时,并不像有些评论家所  相似文献   

9.
郭沫若是新时代的著名诗人,他对我国新诗的发展贡献卓著,但他在《沸羹集·序我的诗》中却说:“我不大高兴别人称我是‘诗人’,但我却是喜欢诗。”郭沫若确是“喜欢诗”的,除创作之外,他还写过不少关于诗的评述,尤其对鲁迅的诗,推崇备至。在《鲁迅诗稿》序中,他说:“鲁迅先生无心作诗人,偶有所作,每臻绝唱。”说来奇怪,鲁迅也不喜欢别人称赞他的诗。他说:  相似文献   

10.
一个作家是怎样进入创作过程的?无数创作经验告诉我们,它往往是由于情感的推动。屈原为什么作《离骚》?司马迁说:“屈原之作《离骚》,盖自怨生平也。”《水浒传》是怎样创作出来的?李贽说:“《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可见《离骚》和《水浒传》都是作者强烈的感情驱使的结果。当代一些作家也有与此相同的创作体验。曹禺说他写《雷雨》时,“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杨朔写《三千里江山》时,也是“感情逼迫我要去描写他们,  相似文献   

11.
弗雷德里克,肖邦是十九世纪波兰最伟大的民族作曲家,民族艺术家和爱国主义音乐家。他的音乐创作始终是与波兰的生活和波兰的民间艺术紧密联系的,他以波兰民族的音乐体裁波罗涅兹舞曲开始,又以波兰民族的音乐体裁玛祖卡结束,他通过自己的创作,把波兰民族音乐提高到国际水平,并且丰富了国际的音乐艺术,他的音乐具有浓厚的民族特征,强烈的民族精神,他的每一首乐曲都饱含波兰泥土芳香的音诗。斯塔索夫说:“在肖邦以前,民族性在音乐中这样辉煌的天才的表现,是不可想象的。”格里格也说:“是肖邦真正教会了我如何写挪威音乐。” 肖邦一生共创作了18种体裁的音乐作品,并且都是与波兰的民族音乐相联系的,其中,波罗涅兹舞曲的创作尤为重要。从1871年开始创作到创作结束,肖  相似文献   

12.
郭延礼 《文史哲》2006,(2):102-108
黄遵宪是近代杰出的诗人,他受到过民歌的熏陶,自幼喜爱民歌,他还主张搜集民歌,研究民歌,是我国近代民间文艺学研究的先驱。他进步的民间文学观和“民歌情结”对他的诗歌创作有着较大的影响:一、黄遵宪善于吸取民歌的营养,为自己的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二、他吸取民歌中的“情真”说,主张写诗要情真、意真、抒发我之心声;三、“民歌情结”赋予黄遵宪部分诗篇以民歌风味。他晚年的创作及其对“新体诗”(“杂歌谣”)的构想,也鲜明地受“民歌情结”的制约。  相似文献   

13.
<正> 我对三十年代作家李广田的散文非常喜欢,尤重其文如其人。但在现代文学史或散文选评等书中,不是说他早期散文“题材狭窄”就是认为“思想比较浅”,针对前者,我写了《铮铮铁汉·锦绣文章》(刊于《柳泉》82年第四期),提出了不同意见;现在则想同“思想比较浅”的看法作些商確。本文的重点是探索李广田散文的思想特点和发展过程,同时也要谈一点有关艺术手法和风格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诗词中,有一种意境,叫“无我之境”。这是清末学者王国维在他的著作《人间词话》中提出来的,而近年来一直有争议。最近一些同志谈到这个问题时,也持否定态度,认为:“这个说法(按:指“无我之境”说)很精巧,但违反了创作和欣赏的一般经验。”我认为,“无我之境”四字巧妙地表达了我国文学史上实际上存在的一个流派的本质特征和最高境界,认为此说违反创作和欣赏的经验,其实是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15.
<正>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十七岁时曾说过:“人是一个秘密,必须识破它,如果为了识破它需要整个一生,也不能说是浪费时间;我要探索这个秘密……”后来他以毕生的创作实践了这一誓言。因此,当他晚年总结自己创作历程时曾自豪地宣称:“人们称我为心理学家,这并不正确,我只是最高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者,也就是说,我描绘的是人的内心的全部深度。”这话道出了作家一生所从事的文学创作的宗旨,即探索人的秘密。鲁迅曾称他为“人的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说“凡是人的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同时也一定是伟大的犯人。审问在堂上举劾着他的恶,犯人在阶下陈述他自己的善;审问者在灵魂中揭发污秽,犯  相似文献   

16.
四:“理想人性”的沉落与文体型式之二 在沈从文的创作实际中,他的审美理想包容了文化价值判断、伦理道德标准。在审美理想中,沈从文又把人性、生命置于最为重要和裁决一切的地位。他说:“我们对‘文学’与‘人生’的看法,和别一部分人虽无是非之分,无高下之分,然而却实在有些不同。……要紧处或许把生命看得庄严一些,思考着向深处走。”①他又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②沈从文的审美理想实质上是一种人性理想。  相似文献   

17.
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鲁迅在回顾他小说创作的经历后,居然愤愤地说:“还有一层,是我每当写作,一律抹杀各种的批评。因为那时中国的创作固然幼稚,批评界更幼稚,不是举之上天,就是按之入地,倘将这些放在眼里,就要自命不凡,或觉得非自杀不足以谢天下的。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才于作者有益。”1鲁迅当年所指出批评界“举之上天”、“按之入地”的现象,在当今文坛不仅没有得到改观,却有愈演愈烈之势:要么是恣意吹捧一味抬高;要么是酷评骂评无端贬抑,形成文学批评界非正常非学术的批评状况,无怪乎有人将这样的文学批评视为“红白喜…  相似文献   

18.
论李广田三十年代散文创作的忆旧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林芳 《齐鲁学刊》2001,2(6):46-49
李广田30年代散文创作注重客观忆旧视角对作者创作情思的审美启示作用。在思想内容的挖掘、展示上,李广田30年代的散文创作着力在童年时期的乡土生活中开掘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情感内容的提炼上,李广田30年代散文通过忆旧而净化其创作的乡土情怀,从而形成了质朴纯净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9.
李广田是新文学史上与何其芳、卞之琳并称的“汉园诗人”,然而长期以来,他的诗人形象却被“散文家”的面目掩抑得有些模糊不清了.揭开历史的帷幕,可以清楚地看到,李广田的诗歌创作不仅表现了新诗从初创阶段逐步走向现代化、走向成熟的历程,而且还反映了五四落潮后一部分知识分子重新定位、寻觅文化根基的思想轨迹,并从中折射出独特人文背景下的某种文化心理趋向.因而研究他的诗歌就具有了独特的诗学意义与文化价值.本文欲就此作些描述与评析.  相似文献   

20.
质疑前读本年十一月号“文史哲”所载“批判胡适词选中错误观点”一文,作者黄公渚先生对资产阶级买办文人胡适在他的词选中用“词匠”一词来眨低宋末元初的词作时,给了严厉的驳斥,他说:“就他(胡适)所谓‘词匠’的定义来看,匠字乃是一种专门模做不会创作,无生气的东西,这是何等污蔑劳动人民的口吻,事实证明,集体劳动,集体研究,连用集体智慧,生气勃勃的推陈出新,提高技术水平,从事天才的创作,不是别人,而正是劳动人民。”我当时对这种驳斥,感到很满意,可是,今天我又获到一篇文章,这是“谈诗的技巧”(苏联:伊萨可夫斯基著)中的第二篇,题目是“读苏联的歌曲”。这里有一段说道:“第二个原因是从第一个原因中产生的,它就在於:既然‘走音乐的道路’最容易‘人选’,那末,许多被刊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