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氐族是古代羌族、三苗和东夷族融合的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氐族来源问题一向为学术界所关注,或认为来自羌族[1],或认为来自三苗[2],或认为来自南诏[3],甚至认为来自河北[4],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根据学术界关于东夷族、三苗西迁的有关论证,特别是考古学关于作为氐羌文化代表的寺洼文化具有江汉流域考古文化的某些特征———比如寺洼文化中的陶鼎,其特征是器形较小、敛口、浅腹、三实足、素面,这些特点与长江中下游湖北境内原始文化陶鼎的特征一致———结合作为氐族故乡的甘肃陇南地区所具有的特殊地理位置,推断出氐族的来源是羌族、三苗和东夷族。  相似文献   

2.
该文通过对甲骨文、金文、经籍和考古发掘材料中有关羌、姜的记载加以分析整理,可知殷周羌族、周代姜姓诸族、考古“姜炎文化”、汉代河湟羌族,随时代改变而有不同的内涵。仅就殷周羌族、周代姜姓诸族、考“姜炎文化”三者关系言之,羌、姜同源之说非也。  相似文献   

3.
羌族和匈奴是我国古代的两个少数民族,其历史发韧之古远,可与汉族相仲伯。尤其是羌族,曾经为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今日汉族的来源之一,炎黄并举,即是其证。传说时代的英雄人物,诸如共工氏、炎帝、蚩尤、大禹皆为羌人后裔。建立西周的姜氏部落,也与羌人密不可分,故《后汉书·西羌传》称,西羌之本,“姜姓之别也”。及至有文字记载的殷周时期,羌人的活动为甲骨文或其它典籍所记载。甲骨文中有“羌方”、“往羌”、“来羌”、“羌妇”等字样。《诗经·商颂·殷武》称:“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反映了羌人对殷商的臣属关系。  相似文献   

4.
纳西族与羌族原始宗教祭司及祖师的称呼、有关传说以及所使用法器相同或相似,说明两个民族原始宗教都源于古羌人原始宗教,这从一个方面证明纳西族与古羌人确有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5.
羌年作为羌族一个极其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独特的祭祀仪式。羌族正是通过羌年祭祀仪式,为世人展示其文化艺术的魅力。羌锋村是羌族文化的一个缩影,其羌年特具代表性,能够较为真实地给人们呈现出羌年的过程、祭祀仪式,以及仪式之中的艺术。尤其是羌年的最高祭祀仪式"国若",汇聚了美术、雕刻、音乐、歌舞等艺术形式。不论是羌族文化或者羌年,还是羌年祭祀仪式以及仪式中的艺术,对于增进羌族家庭的和睦之情,强化羌族内部的内聚力和民族认同感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羌族戏剧——值得重视的文化遗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羌族有丰富的口述传统,戏剧是其重要体现之一;羌族有独特的戏剧文化,民间是其重要展演场所。在这以口头为传播渠道、以民间为生存场域的民族艺术中,积淀着羌人的历史与文化,结晶着羌人的智慧和信仰,凝聚着羌人的生命和情感。当羌笛、羌绣、羌年、羌族多声部民歌、羌族羊皮鼓舞等项目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时,应该加快释比戏、许家湾花灯戏等羌族民间戏剧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向上申报、争取抢救保护的步伐。  相似文献   

7.
羌族族源及其文化多样性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文献、考古和民族学调查资料进行研究,提出羌族主要由世居川西北岷山山区的古蜀人后裔冉駹氐人与西汉时期由西北南下的河湟羌人后裔部落、唐宋时期由川西北草原及邛崃山区东迁的众多羌人部落、历史上尤其是明清至民国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从内地迁入岷山地区的大量汉人融合形成,羌族是一个多元复合型民族.羌族族源的多元性及其多元文化融合状况是羌族文化多样性的主要成因,应高度重视和保护羌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原生性.  相似文献   

8.
吐蕃以前,汉文史籍通常把青藏高原各部落划分为羌和氐,有时称为戎者,也就是羌,并且羌氐互用,有时把羌称氐,有时把氐称羌。羌和氐实际上就是吐蕃以前今藏羌两族先民的两个历史民族区,诸羌发展成今藏族,氐发展成今羌族和“白马人”。在这两个历史民族区中,还有若干小历史民族区和众多的部落,汉文史籍列了许多名称。  相似文献   

9.
西方的羌族,包括从羌族中分化出来的姜姓氏族起源于西北,族源上与三苗无关;而三苗迁往西北的一支后世称为犬戎、允姓之戎、猃狁、阴戎,即后世的氐族,其文化遗存是寺洼文化.陇县发现的齐家文化中晚期的川口河类型遗存,是姜姓四岳氏族的文化遗存,从而把宝鸡市与炎帝的关系追溯到尧舜禹时期.正因为这种原因,所以四岳氏族的后裔姜氏之戎商代早期才能兴起于宝鸡市区.  相似文献   

10.
东汉时期(25—220年)的羌族是一个有百万以上人口的大族。羌人起义是东汉时期的一件大事。从东汉王朝诞生到灭亡的一百九十五年当中,羌人不下数十次的武装起义如影随形般伴随着它,其中大规模的羌人起义就达三次,沉重地打击了东汉王朝,谱写了一曲曲反抗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壮歌。其影响之深远,一直到魏晋时期,封建统治者还在总结着羌人起义给他们的教训。  相似文献   

11.
蒋佳宁 《社区》2010,(17):35-35
羌年:立体化的保护模式 何谓“羌年”?据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的羌族专家张曦介绍,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为“羌年”,这是一个民间庆祝丰收的节日,羌族同胞会举行独特的敬神仪式,以及各种娱乐活动。按民间习俗,过羌年时要还愿敬神,全寨人一起吃团圆饭、喝咂洒、跳莎朗,直到尽欢而散,整个活动仪式由“释比”(羌族巫师)主持。  相似文献   

12.
国家级"非遗"名录《羌戈大战》,多年来被视为羌族先民由北方南下岷江上游战胜当地土著"戈基"人而定居其地的重要证据。本文经深入分析认为,现今流传的羌族史诗《羌戈大战》及其传说内容,以羌族英雄史诗《迟基格布》传说为基础,融合了"野人"传说、羌族部分先民的南迁祖源记忆和"白狗"羌人东迁进入岷江上游时与戈基人的战争传说等内容。《羌戈大战》的主要内容源自"迟基格布"南征传说,应为"迟戈大战",反映的是岷江上游羌人部落之间的战争而非异族间的战争。迟基与戈基同为本土古蜀人支系"冉駹"部落,羌族自称的"尔玛"、"日麦"为"冉駹"的同音异写。  相似文献   

13.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大众传媒一直对羌族社会发展、羌族人民日常生活的现代化发挥着重要影响。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传媒在灾后重建的报道进程中,有意识针对羌族文化恢复与发展开展议程设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报道羌族文化遭受的劫难,为羌族文化重建聚合宝贵资源;第二,传媒持续关注羌绣、羌族村寨重建与开发等,为羌族文化资源的市场化、商品化创造机遇。当然,这种议程设置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采取必要的对策加以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羌绣是羌族优秀古老的传统手工艺,也是羌族人民的重要文化标志和符号。近年来,茂县大力开展对羌绣的保护工作,助力其传承发展,如扩大传承人资金补贴范围、成立合作组织、扶持相关企业、定期开展技能培训传承羌绣技艺等等,这些举措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客观地说,茂县羌绣的传承发展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还应从提升羌族文化的影响力、扩大产品市场、提高产品的文化品位、创新各类羌绣衍生品等方面努力,亦即通过羌绣产业的发展促进羌绣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岷江上游羌族中一直通过传唱而保存着历史传说“羌戈大战”,此传说是岷江上游羌族的重要历史记忆.通过辑录和整理不同版本的“羌戈大战”传说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到包括古羌人的迁徙、羌戈各自的民族特点、羌戈间的相互交流、羌戈大战的具体情况、大战后戈人的去向等诸面相,从而大致勾划出古时羌戈关系发展变化的脉络.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历史民族地理角度 ,探讨了川西北羌族的渊源 ,认为唐初岷江上游西山地区各羁縻州的部族属于冉、左封、昔卫、葛延、向人、望族、林台、紫祖、四邻、白狗、千碉等羌人部落 ,其后又有涉题、特浪、辟惠、那鄂、渠步及西山八国诸羌内徙该地区 ,至宋 ,融合为茂州羌和维州羌 ,他们是川西北羌族可考的祖先。  相似文献   

17.
李绍明先生的羌族史研究不只是羌族研究,也是中国民族史重要的一章.这个研究与书写传统可溯及司马迁的<史记·西南夷列传>与范晔<后汉书·西羌传>,以及清末民初章太炎的"中夏之族"和刘师培的"中国民族"概念下的羌族史书写.李先生早年曾参与少数民族社会大调查,他的研究范围是整个川康边境的彝、羌、藏等民族,并参考语言、考古学的新发现,因此他参与完成的<羌族史>成为近现代最经典的中国民族史著作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两汉王朝对羌族的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王朝在对羌族管理上创立和实行了若干行政管理制度,包括设置羌吏即护羌校尉,初置金城属国,建立郡县,以加强对羌族的管理。王莽时期西海郡的设置把汉代西部疆域和郡县制扩大到青海湖地区。东汉王朝也实行了一系列管理羌族的措施,包括复置护羌校尉和金城郡,在河湟地区广置屯田和增置西平郡,设置汉安都护等,这些措施进一步加强了对羌族的管理。  相似文献   

19.
白狗羌在唐代,曾为剑南西山八国诸羌部落之一。由于这一羌人部落历时较久,唐蕃征战中,所处地理位置适当中部战场要冲,每为战和形势所左右;其部落首领,又曾几度“弃吐蕃来归”或“率部落内附”。由是,引起隋唐史、民族史学界的关注,也成为现今探索羌族族源中,值得重视研究的课题之一。笔者仅就此文,试作如下探考,并求正于专家学者以及关心羌史研究的诸位同仁。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岳冬梅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EMBU)量表对来自羌族聚居区的中学生进行测查。结果表明:1.羌汉两族男性青少年之间EMBU测验存在显著差异;2.两族女性青少年除在父亲Ⅱ(惩罚、严厉)、V(拒绝、否认)、Ⅵ(过度保护)三个分量表上存在显著差异,总体上无显著差异;3.羌汉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在母亲Ⅲ(拒绝、否认)、Ⅳ(惩罚、严厉)、V(偏爱被试),父亲V(拒绝、否认)、Ⅱ(惩罚、严厉)5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造成羌汉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差异的因素主要是民族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