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正确对待《红楼梦》中的伏笔问题伏笔,是中国小说文学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研究古典长篇小说中的伏笔艺术,最早见于金圣叹评《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他认为其中不少写法,“有隔年下种,先时伏着之妙”。以后到了脂砚斋等人评《红楼梦》,认为其中不少写法是“伏线”、“伏笔”、“伏后文”,是“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等等。然而今之研究《红楼梦》者,却很少接触这一课题,原  相似文献   

2.
宋健 《南都学坛》2002,22(4):38-47
“情”与“幻”是《红楼梦》和曹雪芹美学思想中的两个最为重要的观念。在这两个观念中包含了十分丰富的人生、哲学、思想、艺术内涵。因情而幻,是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特有标识;借幻言情,则是《红楼梦》独具的艺术特色。曹雪芹对“情”“幻”辩证关系的理解,丰富了古代小说艺术理论宝库;并且通过其艺术实践,将真实性寓于奇幻性、神秘性之中,使《红楼梦》展示了“空灵”与“坐实”、“虚幻”与“真情”完美结合、相得益彰的艺术奇观。  相似文献   

3.
运用影响比较的方法从三个方面就王蒙的“季节”系列对《红楼梦》艺术上的多方面的继承、借鉴进行了比对分析和论述。情与政的双线交织:王蒙在构思和设置“季节”系列的主线和具体谋篇布局时,从《红楼梦》的“以兴衰为经,以情为纬”结构艺术中得到启示并加以借鉴吸收;日常生活的注重和艺术直觉的崇尚:王蒙在“季节”系列的创作中受到了《红楼梦》的“善写日常生活诸事、写得津津有味”艺术旨趣的启发、感染和影响;闲笔与陌生化手法的采用:王蒙非常欣赏《红楼梦》中的“闲笔”和“陌生化”手法,并在对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总结基础上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来。“季节”系列对《红楼梦》艺术手法上的借鉴不是生搬硬套,而是根据时空及对象的变化而进行了创造性的革新和拓展。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是一位博学广识的艺术家,他不仅深谙文理,也颇通画道,对于色彩的调配和绘画的技术自有一套美学主张。他所追求的便是色彩的调配要寓变化于统一之中,以取得和谐生动的审美效果。《红楼梦》的情节就富于参差变动,形成了一种动态的美感。因此,《红楼梦》问世后,便吸引了许多评论家对其创作方法、艺术意境等进行了阐发和评论。而最早对《红楼梦》加以评论的脂砚斋颇中肯綮地概括出了“间色法”这一艺术笔法。“间色”一词,根据脂评的含义,可以理解成是“使色相间”。“间色法”是指艺术创作中注重各部分之间风格色调的  相似文献   

5.
2004年10月,中国海洋大学文学院邀请了冯其庸、李希凡、王蒙等著名红学家来校讲学,举办了“《红楼梦》活动周”。李希凡先生五十年前就曾提出《红楼梦》中有“初步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王蒙先生著名的《红楼启示录》等论著也曾深入探讨《红楼梦》思想艺术的启示意义,而冯其庸先生也很重视对《红楼梦》思想的研究,他的近作《论〈红楼梦〉思想》也已产生强烈反响。共同的兴趣和不尽相同的观点,促使三位名家就如何评价《红楼梦》的思想进行了对话。  相似文献   

6.
哈斯宝是十九世纪蒙古族红学家,他对《红楼梦》有精深的研究。本文主要介绍哈斯宝对《红楼梦》主题思想、人物刻划、艺术成就等方面的具体分析评述,哈斯宝自称是“曹雪芹的后世知音”,通过这些评述看出,哈斯宝确实深解《红楼梦》“其中味”,不愧是曹雪芹的后世知音。  相似文献   

7.
周思源《红楼梦》研究的主要用力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创作方法研究,二是人物研究,代表性著作诸如《红楼梦魅力探秘》、《红楼梦创作方法论》以及《探秘集——周思源论(红楼梦)》等。周思源创作方法研究源自于对传统的现实主义理论难以充分解释《红楼梦》题旨和艺术特征的深度思考,他认为《红楼梦》成功地运用了象征主义,并创造了一种我们尚未认识的“主义”——象征现实主义,这一新说就为《红楼梦》艺术研究开拓了新境;周思源的人物论角度新、辨析缜密、新见迭出,与他的创作方法论相辅相成。总之,周思源的创作方法论和人物论均与长篇小说创作相联系,体现了他学术研究应为创作实践服务的学术旨趣。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成书于满汉文化大融会的乾隆时代。曹雪芹深受满族文化的影响,巨著《红楼梦》带有浓郁的萨满色彩。萨满“三界”、“三魂”说,“万物有灵”、“灵魂不灭”等观念在《红楼梦》文本中得到了艺术渗透和升华。  相似文献   

9.
周汝昌先生晚年宣传《红楼梦》“整体一百零八回书,这个整体一百零八回又分为前后两扇,每扇各为五十四回书文,形成一个大对称的格局”,这个结构还具有决定一切的作用。经过我们认真考察,他引以为据的“一百零八钗”和“一百零八回”在小说中都不存在。《红楼梦》也不存在“‘十二乘九’结构法”,这个结构法根本不符合文学的创作规律。周汝昌支持王国华的“太极红楼梦”的实质就是明日张胆地撕裂《红楼梦》完美的艺术结构。  相似文献   

10.
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说过:“简洁是天才的姐妹。”《红楼梦》这部由天才作家曹雪芹著述的天才著作,正是这方面显示了他的天才。 诚如著名红学家蒋和森在他的《红楼梦艺术论》中所说:“许多人都感到曹雪芹具有精雕细刻的手腕,但在那种细致入微的描写里。还隐藏着一个重要的艺术特色——简洁。”蒋和森同志是把简洁作为《红楼梦》的一种艺术特色来加以论述的。我们如果从用语的经济来理解这一特点,无疑也是正确的,不过从文法的角度来论析,曹雪芹用语的简洁,主要表现在语言的省略上。  相似文献   

11.
田青以他的冷面孔出现在全国电视歌手大赛评委席上,被“去掉一个最低分”的,往往就是他。难道古板就是这个人的全部?没有笑,没有乐,没有宽容?然而田青给云南电视台选送的一对少数民族歌手打出了全场最高分——98分!在随后的讲解中,他“以对少数民族音乐的深厚感情”重新提出民族唱法多样化的问题,倡导大力扶植少数民族歌手。但是,也许没有人知道,这时他在准备着到云南应诉,因为他主编的《艺术评论》杂志批评了丽江的宣科,宣科告《艺术评论》“攻击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2.
毛主席指出:“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新民主主义论》)并且多次号召我们:学习鲁迅及其著作。鲁迅在开辟中华民族新文化方向的光辉战斗中,在向形形色色的阶级敌人展开的英勇进攻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革命的精神财富。他对中国古典小说中思想艺术成就最高的《红楼梦》的论述,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学习鲁迅关于《红楼梦》的论述,是学习鲁迅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3.
《好了歌解注》并非如脂砚斋批语一样 ,是一一实指《红楼梦》中的人物 ,而是泛指 ,概括世人闹嚷嚷到头来一场空的状况。《飞鸟各投林》也并非如某些红学家所言 :“曲名喻家败人散各奔东西之意……”而是实指《红楼梦》人物的命运 ,“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也只说贾府衰败之意 ,从而说明《红楼梦》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相似文献   

14.
“陌生化”与《红楼梦》的艺术描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最忌陈腐 ,作家以自己的作品给读者以全新感受 ,要求新求异 ,用“陌生化”的语言和“陌生化”的手法达到其目的。文章以《红楼梦》的艺术描写为例 ,阐释了这个命题。  相似文献   

15.
“夫敷华掞藻,立意遣词,无一落前人窠臼。”戚蓼生在《石头记序》中对《红楼梦》给予了很高评价。林纾亦云:“中国说部,登峰造极者无若《石头记》。”《红楼梦》“不依古法但横行”的艺术与思想方面的成就是有目其睹的,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也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当然,《红楼梦》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它是时代酿成的奇花,没有古代神话、六朝志怪。宋代讲史平话,没有《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金瓶梅》等也就不会有《红楼梦》。《红楼梦》之所以“登峰造极”,关健在曹雪芹能破旧立新,翻新出奇,尤其在人物塑方面更是真实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本文只就人物塑造方面谈谈《红楼梦》对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突破。(限于水平及篇幅,只论述其突破表现,至于原因、过程不在论述之列、望方家谅解。)  相似文献   

16.
由于多种原因,百年红学未能将《红楼梦》从文本意义上进行深入的读解,致使红学研究或偏于考证曹雪芹的家世,或对《红楼梦》中的事件和人物进行“猜谜”式的解读,或直接将作品中的人物和现实中的人物等同起来等等。本文拟在总结《红楼梦》主题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给《红楼梦》主题以文本本位的复归。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的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楼梦》的意蕴有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红楼梦》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情世态。第二个层面是《红楼梦》的悲剧性。本文认为《红楼梦》的悲剧性在于作家曹雪芹提出了一种审美理想,而这种审美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必然要被毁灭的。曹雪芹的审美理想是肯定“情”的价值,追求“情”的解放,他的《红楼梦》就是一部“有情之天下”被吞噬的悲剧,是一部“冷月葬花魂”的悲剧。《红楼梦》的第三个层面是《红楼梦》处处渗透着作家曹雪芹对整个人生的一种哲理性的感悟和感叹:对人生(生命)的终极意义的追问,对命运的体验和感叹。这是《红楼梦》意蕴中的形而上的层面,是一个最高的层面,也是一个长期以来不被人注意的层面  相似文献   

18.
李振利 《南都学坛》2006,26(5):53-54
若从某个层面上看,《红楼梦》也是一部独特的谋略学著作,曹雪芹是一位高明的谋略家。《红楼梦》的谋略思想和谋略艺术具有六大特点。其谋略思想和谋略艺术,给众多人物注入了“精、气、神”,彰显了人物性格,为作品主题服务,增添了作品的魅力,向人们昭示了智慧谋略的力量。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丰富的内涵和创新的艺术特色,至今仍是研究者发掘不尽的文学宝库,瞻之弥巅的艺术高峰。本文仅就“冷香丸”与“梅花雪”两则细节描写,作为《红楼梦》中的一勺,来看它与人物性格和谐统一的美学构思。在《红楼梦》第七回里,有一段写周瑞家与薛宝钗闲话家常的细节,其中薛宝钗谈到了“冷香丸”的由来。周瑞家听后笑道:“阿弥陀佛,真坑死人的事儿!等十年未必这样巧的呢。”确实,乍听起来,这“冷香丸”很是奇巧,近乎荒诞。然而它与后面情节的发展,如  相似文献   

20.
鲁迅在全面深入地研究了中国小说史之后,给《红楼梦》以极高的评价,说:“自有《红楼梦》出世以来,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如同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艺术巨匠一样,曹雪芹以他毕生心血结晶创作出来的这部巨著,把我国古典小说艺术推向了一个新高峰,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罕见的伟大杰作之一。曹雪芹取得这样高的艺术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成功地进行心理描写,也就是着重刻画各种人物的内心世界及其不断发展变化的历程,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这说明,曹雪芹对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