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6篇
综合类   10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8 毫秒
1.
《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郑恒造谣说张生在京已另娶尚书之女,老夫人一怒之下,要郑恒立即与莺莺成婚。面对这一突发事件,莺莺是相信郑恒的谣言还是相信张生的志诚?是愿意嫁给郑恒还是与之抗争?这可是塑造莺莺性格的重场戏。奇怪的是莺莺始终没有出场,没有看到她的态度,那怕是侧面的暗示也没有。  相似文献   
2.
在著名的传奇《牡丹亭》中,汤显祖精心塑造了一个颇为重要的人物——陈最良。学者大多说他是腐儒、老学究,是封建科举制的受害者。这一评论,看似有根有据,若仔细推敲,恐怕很难说是中肯的评价;最少,未免过于简单化、表面化。其实,只要我们分析陈最良在《牡丹亭》中的全部表现,就不难看出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一个相当特殊的人物。  相似文献   
3.
金麒麟的出现,在《红楼梦》第二十九回清虚观打醮。张道士索观宝玉的通灵宝玉,张道士托回盘子时,内有众道士表礼。在楼上看戏时,宝玉将贺礼一件件拿给贾母看,赤金点翠的麒麟于是出现。贾母便伸手拿了起来,笑道:“这件东西好象我看见谁家的孩子也带着这么一个的。”宝钗笑道:“史大妹妹有一个,比这个小些。”探春笑道:“宝姐姐有心,不管什么她都记得。”林黛玉冷笑道:“他在别的上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宝钗听说,便回头装没听见。宝玉听见史湘云有这件东西,忙将那麒麟拿起来揣在怀里。又怕人看见他听见史湘云有了,他就留这件,因此手里揣着,却拿眼睛瞟人。众人都不大理论,唯有林黛玉瞅着他点头儿,似有  相似文献   
4.
程高何以(?)脂评《红楼梦》程乙本程伟元高鹗引言云:“……但创始刷印,卷帙较多,工力浩繁,故未加评点。其中用笔吞吐,虚实掩映之妙,识者当自得之。”这里指出两点未印脂评之因由:一是工力浩繁,没工夫印刷;二是用笔吞吐,虚实掩映之妙,识者当自得之,故不欲印出。前者是客观因素,后者是主观因素。脂评所占全书分量,并不算是很大的。以程伟元对本书的搜寻,爱护备至,脂评若为书之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程高不会删掉。说工力不及,恐  相似文献   
5.
《好了歌解注》并非如脂砚斋批语一样 ,是一一实指《红楼梦》中的人物 ,而是泛指 ,概括世人闹嚷嚷到头来一场空的状况。《飞鸟各投林》也并非如某些红学家所言 :“曲名喻家败人散各奔东西之意……”而是实指《红楼梦》人物的命运 ,“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也只说贾府衰败之意 ,从而说明《红楼梦》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相似文献   
6.
一部脍炙人口的元代杂剧《汉宫秋》,主题竟是如此复杂,多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多数人认为,剧本是反映反元代汉民族爱国主义思想的。例如王季思先生提出:“作者一方面通过汉元帝同王昭君这一对爱侣的生死离别,含蓄地揭露了元代统治者残酷的民族压迫;另一方面又通过歌颂王昭君为保全民族国家而不惜牺牲个人的幸福和生命,批判宰相朝臣的屈辱投降和毛延寿的卖国求荣,表达了人民被灭亡的民族国家的哀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脂评有些地方自相矛盾 ,对后数十回情节和描写的提示 ,又与原书判词和隐喻的关节部分相矛盾 ,产生这些矛盾的原因是脂砚斋在阅读作品前后不同修改稿时头脑里绞了线  相似文献   
8.
柳湘莲并没有新兴市民的气质和属性。他有仁侠仗义的一面,更有封建保守的一面。他的悔婚,使尤三姐理想破灭而自刎,反映出他的封建正统思想。前八十回柳湘莲就有了结局,未如脂砚斋所批,日后做了强盗。  相似文献   
9.
长江流域小说广泛地反映了本地域的社会生活、风土人情,有着自己的鲜明特色:在古代,神话更接近于原始,许多寓言洋溢着浪漫主义色彩;魏晋小说反映了江南士子蔑视传统、张扬个性的特点;唐人小说充满长江水文化气息;宋元小说多以市民为对象,表现了人性的觉悟;明代小说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崛起,人性的张扬;清代小说则真实地再现了在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人们的新思想新观念。在现代,长江流域最先受到西方影响,其文艺思潮复杂多变,反映社会更加全面深入,作家无论采用什么创作手法,作品皆散发出浓郁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0.
《牡丹亭》的结构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牡丹亭》的结构历来受到人们的非议。本文从“围绕展现一代社会风貌进行结构”;“以人世、幽冥的阴阳两界交替组织情节,进行结构”:“以陈最良作为穿针引线的人物,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等有个方面分析了《牡丹亭》的结构方法,指出这3种方法很好地为“以清反理”的主题服务,从而认定《牡丹亭》的结构是相当严密而紧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