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尚字 《社科纵横》2005,20(5):186-187
提高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树立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是前提;按照“三个面向”的要求,不断改进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基础;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修养和能力是关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是保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是重要环节;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为人民服务"和"三个代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宗旨,“三个代表”是这一宗旨在不断变化的形势和条件下新的使命的具体体现。因此,这两者的本质和根本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在现实的环境中落实“为人民服务”和“三个代表”应有更为广泛更为贴近生活的内容。在教育战线上落实“为人民服务”和“三个代表”具有两个层面上的要求;以此衡量高教战线的现状,尚有很大的差距。而改变现状惟有在实际工作中坚定不移地执行“三个代表”的要求,高扬起“为人民服务”的伟大旗帜。  相似文献   

3.
一、“试教”实验方向的确定为了贯彻“三个面向”的精神,改革历史教学,我们在二年级开展了三次“试教”活动。事先,对学生的情况做了调查。他们的特点是: 第一,学习精力比较旺盛,思路敏捷,善于思考,记忆力强,求知欲强,敢于创新。  相似文献   

4.
“三个面向”是1983年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简称“三个面向”。这是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而提出的教育工作指导方针,它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目的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作为职业教育的民政专业课的教学,毫无疑问必须贯彻这一方针,因为二十一世纪将是科技高度发达的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工业化程度将大大提高,现代化进程大大加快,人类社会必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它对我国社会、家庭结构。生活方式将产生深刻的影响,随之…  相似文献   

5.
教师要在教育实践中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做“三个代表”的实践者、倡导者  相似文献   

6.
田燕 《社科纵横》2005,20(3):159-160
“农村税费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和农民的负担,但它却进一步暴露了义务教育投入不足等问题,要解决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问题,只有探讨的视角从“农村税费改革”转变到重新构建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创新构架增强对义务教育财政投资的力度;重新定位“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体制;建立规范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7.
确立"大学语文"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丹 《社科纵横》2006,21(12):158-160
随着“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深入,以“培养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健全的人”为核心的通识教育也逐渐为中国教育界所接受和认同。在当前高校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开设很久的人文素质基础课,不但不可以被其他课程所取代,而应加强成为高等学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  相似文献   

8.
龚红莲 《社科纵横》2006,21(3):80-81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正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但是,人们关注的更多是那些进城的农村儿童、少年;其实,农民工子女中,还有相当一部分被留守在了家里,即所谓的“留守子女”。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当前“留守子女”的教育状况,本文对深圳“姚圩街”农民工子女教育状况做了调查,并根据这些调查资料,试着对农村地区“留守子女”教育问题做了一些探讨,以引起社会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西部农村"两免一补"政策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非均衡导致义务教育的公平性与公共性受到公众问责,“两免一补”政策则是国家将公共教育资源向弱势群体倾斜的重大举措。文章对西部农村地区“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对“两免一补”政策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全球宗教哲学”的角度出发 ,把哲学本体论的根本范畴即“存在” ,界定为“使在”(使世界存在 )、“内在”(内在于世界 )和“超在”(超越于世界 )的“真正的神秘” ,即无形无相又难以描述、看似“空、无、非”实为“实、有、是”的世界本源。作者从儒、释、道等中国宗教哲学以及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圣经宗教哲学的本体论引证大量的理论表达 ,支持了上述界说 ,表明了这种宗教哲学的界说所具有的普遍根据  相似文献   

11.
试谈“三个面向”与强化素质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谈“三个面向”与强化素质教育杨鉴晓(一)邓小平同志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在他设计的宏伟蓝图中,教育占据了非常突出的战略地位。1983年10月,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  相似文献   

12.
张继军 《求是学刊》2006,33(6):38-42
善恶是道德评价体系的基本尺度,中国传统的关于“善”、“恶”的观念在殷人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生活当中还缺乏一个现实的理性基础,其形成应始于殷末周初。在西周初年,虽然善、恶作为一对范畴,甚至是作为描述价值取向的单个概念还没有被明确提出,但是“善”和“恶”的观念已经开始应用于政治生活、祭祀活动、农业生产和人格评价等方面了,构成了当时社会价值评判的内在标准。  相似文献   

13.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学结合”这一高职教育的有效人才培养模式给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在“工学结合”的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工作者必须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以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李克歆 《学术交流》2006,(11):73-75
经济法的平衡协调论和行政法的平衡论均作为两个不同的法律部门的本质理论成为学术界的理论流派。经济法的“平衡协调论”和行政法的“平衡论”从各自的理论角度都具有本质上的区别,行政法的“平衡论”实为丰富了的“控权论”。行政法的平衡论具有公法领域的理论的平衡、“不平等地位”的平衡、“动态”的平衡、“程序法意义上”的平衡等特点,最终是实现均衡状态。而经济法的平衡协调论具有“以公法为主、公私交融”领域的理论、“平等地位”的平衡、“静动结合”的平衡、“实体法意义上”的平衡等特点,最终实现“双赢格局”的平衡理论。正是由于两者在理论本质上的不同最终决定了经济法和行政法作为独立法律部门的区别所在。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教育学会教育管理研究会于今年八月三日至六月在临夏州召开了第二届学术年会。年会由甘肃省教育厅顾问、省教育学会副会长邓品珊同志主持。 出席本届年会的代表共65人。主题是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指针,结合“三个面向”的指示精神,探讨当前普教改革理论和实际问题,交流中小学  相似文献   

16.
论"法治"与"德治"精神理念的归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我国法制与道德演化进程的简单描述 ,重点论述了单纯依靠“法治”和“德治”的局限之处以及法、德结合而治的必要性 ,最终以人民群众利益这一“法治”与“德治”的精神内涵为契入点 ,为二者的紧密结合提供了本质依据  相似文献   

17.
现在,许多报刊和其他公开出版物在表述李登辉、陈水扁之流时,都一致采用了“台独分子”这一称谓。笔者认为,“台独分子”这一称谓只是道出了这些人的行为方式,并没有道出其本质,也就是说,这一称谓并不十分准确。多年来,李登辉、陈水扁之流就两岸关系定位问题搞了很多名堂,什么“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特殊两国论”“一边一国”等,表述有所变化,但他们推动“台独”的本质没有任何改变。但是,“台独”是什么?其本质是搞分裂祖国的活动,是搞民族分裂。“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  相似文献   

18.
周保巍 《浙江学刊》2007,2(3):70-77
建立在“普适价值”基础上的“文明”诉求是苏格兰启蒙运动所展现的民族主义的核心内核。正是在以“进步”理念为核心的“推测史”框架内,苏格兰启蒙思想家以“历史叙事”为手段,通过把苏格兰的传统和历史标识为“野蛮的”,把“英格兰”的传统和历史标识为“文明的”,从而得以在彻底颠覆“苏格兰性”的基础上确立起对“英格兰性和不列颠性”的认同。正是在“民族认同”实现新、旧转换这一特定历史时刻,苏格兰启蒙运动方得以展开。  相似文献   

19.
尚会鹏 《日本学刊》2006,9(3):129-140
本文分析了日本学者滨口惠俊的“间人”概念及其理论的特点与不足,从研究“人的系统”的角度,提出用“缘人”概念描述日本人的“基本人际状态”。作者从认知模式、情感模式、交换模式和主要群型四个方面简要概括了日本人人际状态的特征,认为“缘人”概念更能表述日本人际关系的神髓,更具有日本本土文化特色和与现有理论有更好的兼容性。  相似文献   

20.
《水浒传》的"社会风俗史"意义及其"精神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时人 《求是学刊》2007,34(1):94-105
《水浒传》特殊的“集体累积”成书过程,决定了它是“历史成份”极其稀薄的“英雄传奇”小说,其绾结短篇的特点,使众多“英雄好汉”的出身经历和聚义故事成为这一鸿篇巨制的主体内容。这些主要源于宋元民间“说话”的故事,保留了大量社会生活“原生态”的描写,使《水浒传》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社会风俗史”的意义。在漫长的成书过程中,《水浒传》不仅在叙事艺术上经历了反复锤锻,同时也积淀、凝聚了“近古”以来中国社会广大民众普遍的观念意识和情绪心理,形成了带有时代特征的精神意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