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杰斐逊本是反对产业经济和大海军发展的重农主义者,但在19世纪初任总统后,远征地中海攻打海盗,推动美国海权活动的实践发展;主持购买路易斯安那地区,推动了美国外贸发展,为美国国势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在政治实践中他的思想也逐渐发生变化。卸任后,杰斐逊重视工业贸易、海军海防,赞同海外扩张。杰斐逊的思想虽然算不上成熟的海权理论,但是体现了美国早期海权萌芽及相关思潮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2.
托马斯·杰斐逊(1743—1826年)是美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独立宣言》的起草者;美国第三任总统。他的政治主张,特别是他的民主思想以及他在美国历史上的地位,曾有不少人加以论述,而他的教育思想及其对美国教育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却论及甚少,本文拟对杰斐逊的教育思想进行简略评述。  相似文献   

3.
艾伦·伯是杰斐逊政府时期的副总统.他利用美国西部一部分人对杰斐逊政府的不满和美国与西班牙可能发生战争的机会,与时任路易斯安那领土总督的威尔金森合谋将西部从美国分裂出去,后因威尔金森的反悔而败露."艾伦·伯阴谋"及美国政府对该事件的态度,反映了美国人大一统的国家观念和政治传统.  相似文献   

4.
杰斐逊的外交政策具有现实性,他的弱战强和思想对美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为年轻的美国提供了和平稳定的环境,并利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为美国赢得最大利益。这主要基于杰斐逊对自己实力的估计和对现实的清醒认识。  相似文献   

5.
美国关税百年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8世纪90年代到19世纪90年代约100年的时间内,美国政界在关税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这首先表现在著名政治家汉密尔顿和以杰斐逊、麦迪逊为首的杰斐逊党人之间的交锋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外状况的变化,尤其是涉及到民族独立和生存的问题时,杰斐逊党人和汉密尔顿在关税问题上的看法渐趋一致,支持利用关税政策来保护和促进美国制造业的利益。其次,北部和南部的地区之争。最终代表北部工业家利益的联邦政府通过战争解决了双方间的论争,进一步强化了贸易保护主义的高关税政策在美国政治中的影响。第三,共和党人与民主党人之争。前者在争论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特别是双方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利益上的某些交叉处,揭示出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强大历史根基所在,也是从18世纪90年代就开始的百年关税之争的结果所在。  相似文献   

6.
托马斯·杰斐逊不但致力于反英的独立革命,而且也念念不忘地关切美国的政治前途及国家制度。1784—1789年他任美国驻法公使,恰恰在这个期间美国宪法经历了巨大变化:美国第一部宪法——《邦联条例》被废弃,取而代之的是《联邦宪法》。他身居海外而不能亲身参与这件大事,其忧思焦虑,可想而知。那末杰斐逊对于在国内出现的宪法问题抱什么态度?他对于国内发生的宪法上的变动作  相似文献   

7.
研究美国的早期政党,詹姆斯·麦迪逊是个不能被忽视的重要人物,原因有二:第一,在思想上,他对政党的产生、如何缓和党派带来的危害等问题都有着超出那个时代一般思维的独特见解,而且他还是较早给政党下定义的美国人;第二,在行动上,他与杰斐逊一道组建了共和党,成为今日美国两党的创始人之一.  相似文献   

8.
卡尔霍恩系统地提出了"海军第一"的军事思想,把海军建设放在军事建设的首位。他全面论述了"可扩大的军队"的思想并制定了相关计划,要求对民兵加强训练,加强美国的战备工作。他在任期内对美国的军事体制进行了多项改革,促进了军队的职业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在民主派与保守派的斗争中,杰斐逊当选为总统,进行了全面改革,废除各项旧法令,实行一系列民主改革措施,使美国从有限民主进入了广泛民主时期,但他的政策也有许多弊端  相似文献   

10.
艾伦·伯是杰斐逊政府时期的副总统。他利用美国西部一部分人对杰斐逊政府的不满和美国与西班牙可能发生战争的机会,与时任路易斯安那领土总督的威尔金森合谋将西部从美国分裂出去,后因威尔金森的反悔而败露。“艾伦·伯阴谋”及美国政府对该事件的态度,反映了美国人大一统的国家观念和政治传统。  相似文献   

11.
隋与高句丽的和战关系一直是隋朝对外关系和边疆经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隋文帝建国以后,着力构建以隋朝为中心的东亚国际秩序,对高句丽采取了灵活的外交政策和策略:从起初的怀柔远人、积极防御,到后来与高句丽的初次交锋而又止,经历了从"和"到"战"再到"和"的微妙转变。经过隋文帝的努力,其封建统治可谓如日中天。但是,隋炀帝为扩大这一成果,最终对高句丽诉诸武力,因此导致隋朝衰亡。  相似文献   

12.
九一八事变,让张学良背上"不抵抗"的骂名,张学良对此曾表示:不辩不争,毁誉由人。而在张学良的口述中,他谈的最多的是九一八事变中有关"不抵抗"问题,他既反省自我,也为己辩护;他辩驳细节问题,对还原历史至关重要;他承认"判断错误",却否认"不抵抗"。这种"不辩"之辩,不仅颠覆诸多历史观点,化解重要历史疑点,也让人们看清了张学良作为当事人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3.
戴高乐坚持邦联主义一体化,反对欧洲联邦主义一体化运动。再次执政后,他积极支持一体化运动。这并石代表戴高乐邦联主义思想的改变,而是想以此影响一体化,政治联盟计划便是他的邦联主义思想的最好体现。戴高乐的邦联主义思想根源于其民族主义理念,服从于他的恢复法国大国地位的对外战略。  相似文献   

14.
王士禛与遗民群体的交往主要集中在其五载扬州推官期间。他千方百计赢得遗民群体认可,为其在文坛以至政坛发展铺石筑路,是王士稹与遗民交往功利目的的初始。进而对遗民群体持以似有还无,若即若离甚至敬而远之的态度,是王士旗与他们交往的功利心态发展演变过程的体现。最终,“鸟尽弓藏”可谓是王士稹与遗民交往的功利目的实现之后的必然结果。王士禛对遗民群体的“用行舍藏”,顺利完成了自己文学地位的确认以及政治功绩的积淀,某种程度上也使其成为了满清统治者怀柔文化政策的执行者。  相似文献   

15.
任同芹 《南都学坛》2003,23(2):38-40
孙中山先生在长期革命斗争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对军人优抚给予极大关注,并形成了一系列颇有建树的优抚思想。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深刻洞悉了历代以官赏功的流弊,主张“官惟其才,赏惟其功”,将任官与赏功之界限,厘然分析。他在晚年为安置裁汰士兵而实行兵工计划。同时,孙中山把他体恤士卒、重视优抚的思想付诸于实践。  相似文献   

16.
解放战争开始后,毛泽东预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并对战争的进程进行估计。他曾希望以胜促和,并提出了持久作战的思想,预见到这场战争要经过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两个阶段。对于战争的时间进程,他最早估计需要五到十五年,后来估计需要五年,在辽沈战役后,他估计前后只需要三年时间就可以推翻国民党政府。毛泽东关于解放战争进程的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内容之一,对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发挥了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少年刘彻受儒家思想教育,登位后由怀疑天命到倾信天命、天瑞,将自己视为与众不同的超人,实施他的文治武功,并几十年不懈地追求长生不死。晚年因家庭悲剧、求仙及对外作战的惨败,醒悟过来,下了著名的罢轮台屯田罪己诏,承认自己的过错,由有为政治转入到息兵富民的轨道上来,为昭宣中兴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8.
李沆是北宋太宗、真宗两朝的名臣,真宗时位至宰相.他在位期间,重视吏治,"不用浮薄新进喜事之人",尤注意抑帝奢心,"日取四方水早盗贼奏之",每谓人曰:"人主少年,当使知四方艰难."故有"圣相"之美誉.  相似文献   

19.
宋太宗时期,宋朝的对外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从对辽主动出击到虚内守外、以防为主。张洎在太宗朝累官至给事中、参知政事,参与了宋王朝的重要政治活动,他几次上奏言边事,表达了其消极防御的外交思想。张洎提出在外交模式上防守勿攻、敌去勿追的思想;在内政与外交问题上,主张把内政放在政治生活的第一位;在西夏对宋边境的战争中,提出弃地妥协的主张。张洎理想主义的消极防御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太宗朝及北宋中、后期的外交思想。  相似文献   

20.
吉田茂作为战后日本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其对华政策长期以来一直备受关注。战前长期任职中国北方各省,1928年撰写《对满政策私见》一文,对华政策中的帝国意识正式确立。吉田茂战前对华政策中帝国意识的形成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以及经历中渐次形成的,探究对华政策观中的帝国意识,可以对吉田茂的帝国意识与思想有更为深入的分析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