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作为诗人的孙担担,在其诗歌创作中并没有完成诗歌的过渡抒情、表白和喧嚣,而始终以一种冷静的姿态审视个体的生活日常以及日常的细微之处,捕捉属于个性化的独特感受,并虔诚地秉持着属于个体经验的诗歌创作理念和诗歌理想,并立足于在"去我化"和"去抒情化"中进行现代汉语诗歌的创作,进而形成了其诗歌创作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2.
戴望舒前期诗歌创作中的个人主义由于与主流话语的悖离,历来遭到否定.即使龙泉明的"界碑说"也未脱离社会学批评模式.本文试从现代主义视角为戴望舒前期诗歌创作中的个我本位重新定位.从抒情领域及话语方式等方面系统阐述戴望舒的个我本位.  相似文献   

3.
林徽因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出强烈的时间意识:或者在过去、今日和将来的线性时间中追怀过去,凝望现实,希望保存人性的真善美,体现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或者在瞬息与永恒的对比中思辨存在的方式和意义,张扬理性对情感的克服。林徽因的时间意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色。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她将时间物态化,时为景显。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她自然审美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4.
戴望舒创造性地将中国诗的诗骚传统与现代情绪融合,以对现实政治的有意规避与消极抗争来坚守个人性抒情话语,其诗歌中的抒情自我具有与生俱来的忧郁气质,并始终体现着对自身情感的迷恋与坚守。抒情自我的忧郁气质与唯美的理想诉求之间的情感裂隙是推动其诗歌创作的内在因素。其后期诗歌主要成就仍然是面向个体抒情的诗作,而所谓的诗风转型,实际上只是诗人对现实政治消极抗争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韩愈的诗学观和诗歌创作受到《毛诗》及其经学阐释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对韩愈"称道盛德"的诗学观念和模仿《毛诗》的诗歌创作产生过负面作用,而对其"舒忧娱悲"的抒情理论和抒情诗创作却产生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作为科尔沁乡土词作家,刘长江为情造文,文学成为其安放情感与心灵的寄托,其情感内涵有三个方面:一是家国情怀,二是歌吟亲情与友爱,三是对人间正道的思索与咏叹。与此同时,他还注重艺术品质的经营,具体说,他追求"自然"的艺术风格;常融叙事于抒情之中,所谓"典雅的叙述与智慧的抒情",以及运用比喻、排比、拟人、反复、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使得歌词具有语言的美感。刘氏这种立足本土文化、草原特质的文学书写,继承了中国诗史的审美风尚,接过唐诗宋词的传统。在当下诗歌创作式微背景下,其创作和众多的歌词作者一道承载了诗歌艺术振兴的使命。  相似文献   

7.
罗伯特·弗洛斯特是20世纪美国最有名望,最受人爱戴的诗人.其诗歌或以表达自己的生活及感情经历为"需要",或以揭示社会现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动力".本文既是从"需要"和"动机"两个方面来阐述罗伯特·弗洛斯特诗歌创作的行为动机理论.  相似文献   

8.
一 “文字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的。” 郭沫若作为“五四”时期诞生的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不仅以自己的浪漫主义诗歌创作体现了新文学的创作成就,同时也以自己的小说创作首开了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先河。 郭沫若的小说创作成就虽不及诗歌及后期的历史剧创作,但它却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具有开创性地位。鲁迅以自己的小说创作奠定了现实主义在新文学史上的地位的同时,郭沫若却以自己的小说创作实践着另一种文学体式——散文化抒情小说;所以我们不应该以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作标准去评价郭沫若的抒情小说创作。无庸讳言,郭沫若的小说  相似文献   

9.
T.S.艾略特提出的寻找"客观对应物"与我国古典诗歌"以物抒情",这两种创作方法的共同之处是将思想感情的表达倾注于对客观对象的刻画,由"物"及"心".多元文化影响下的寻找"客观对应物"与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以物抒情"诗歌创作的差异在于,寻找"客观对应物"反映了艾略特"非个性论"的思想,而"以物抒情"则强调诗人的个性;寻找"客观对应物"强调意象选用的多样性,而"以物抒情"在意象的选用上明显倾向于"雅"或"美"的单一性;寻找"客观对应物"强调诗歌的多义解读,而"以物抒情"则往往"点题",表现为一义解读.  相似文献   

10.
鲁迅与楚辞     
鲁迅立足现实,在文学创作尤其是诗歌创作方面对楚辞进行了广泛的借鉴与运用,进一步将楚辞中展现的"凭心而言"、"发愤抒情"的创作思想赋予"现代"气息,触及楚辞灵魂的同时也意识到古代知识分子不可逾越的时代局限。  相似文献   

11.
组诗形态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语体的独特性。组诗的系统性、包容性,使其融抒情、叙述与对话语体为一体,形成了多元语体格局,满足了不同语境下诗歌创作的要求,对增强节律、充分抒情,有序铺陈、推衍叙事,逻辑性地表达情感诉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组诗形态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语体的独特性.组诗的系统性、包容性,使其融抒情、叙述与对话语体为一体,形成了多元语体格局,满足了不同语境下诗歌创作的要求,对增强节律、充分抒情,有序铺陈、推衍叙事,逻辑性地表达情感诉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诗经》中存在大量以"鸟"起兴的诗章,这些鸟类兴辞中表现出当时诗歌创作所包含的一些特殊的观念形态。诗人将鸟类的某些自然特征与诗歌的情感主题联系起来,在兴辞中以鸟的通适性特点作为核心意象,并采用特定的诗歌语言形式,与其他诗歌意象共同构成一定的抒情氛围和基调,引起诗歌创作活动中的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14.
复活即死而复生,复活模式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占主导地位的诗歌创作模式。著名玄学派宗教诗人乔治·赫伯特在其宗教抒情诗歌创作中采用了植物象征和动物象征这两种形式来表达"复活"这一永恒的基督教主题。通过沉思各级造物,采用动植物意象来表现复活模式,赫伯特热情地赞颂了上帝之爱的伟大,表达了对上帝虔诚的宗教情感和感恩之心。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心灵和情感为脉络,将魏尔伦的诗歌创作划分为认识兰波前、与兰波交往时、与兰波不和后三个阶段,以创作为基础,探索其心路发展的历程  相似文献   

16.
艾青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位独具特色的、有着丰富绘画经验与丰厚艺术修养的现代抒情诗人。他独特的艺术创作经历与体验,为其诗歌风格带来别样的特征。他在巴黎的绘画学习经历,无疑让他直接探触到西方现代艺术精神和艺术特色,尤其是印象派艺术对于"光"与"色"的强调,对其诗歌创作影响更为鲜明。艾青被称为"吹芦笛的诗人",一个"从彩色的欧罗巴"带回了彩色的诗的中国的歌者。他的诗中有意味的色彩表现,深化了他诗歌的审美深度与广度,为人们创造了一个"有意味"的、充满了色彩想象与审美意象的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17.
江州之贬是对白居易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事件。江州之贬之后,诗人的创作心态上突出一个"转"字,由激切转入淡泊和抒情;诗歌内容上突出一个"融"字,知足保和中融入了对迁谪处境的怨恨和愤懑;艺术特点上突出一个"细"字,通过描写的细腻化,表达了诗人丰富而细腻的内在感情世界。江州诗歌在白居易诗歌创作中具有标志意义,而且形成于江州时期的诗歌创作风格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浪漫主义诗人皆重“感情”而恶古典主义倡导的“理性”限制。英国的华兹华斯(1770——1852),在1800年《抒情歌谣集》再版时,增加了一个被人誉为英诗浪漫主义宣言的“序文”,其中就说,“一切好诗皆强烈感情之自然流露”。感情的自由抒发,依仗想象力的驰骋,这是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共同特点。与华兹华斯同属“湖畔派”的柯勒律治(1772——1834),作诗和论诗都是如此。他在自己的《文学传记》里说:“诗才以良知为躯体,  相似文献   

19.
琴是联系音乐与诗歌的桥梁.琴所体现的"和"之音乐美感是其深远且重要的文化意蕴.它包含着儒家所倡的"天地之和"与道家所主的"自然之和".在魏晋南北朝诗歌创作上,琴文化是从创作主体的人格精神,悲观的感情抒发和创作新变三个方面来表现的.  相似文献   

20.
在20世纪的中国文化艺术史中,丰子恺是一位始终立足"仁爱"根本,彰显自由性灵的文化名人,其一生的诗歌创作蕴含了对人生困苦的精神超越和对艺术理想的执着追求.将其诗歌创作大致划分为三个时期,展示丰子恺的精神探寻过程及其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