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本文通过<水浒传>、<金瓶梅>的西门庆形象比较,认为在<金瓶梅>中的西门庆形象体现了作者对时代生活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人类生命欲望的关注、思考.西门庆形象的衍变代表着一种新的认识角度,扩大了传统小说的表现内涵.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考证徐渭为<金瓶梅>作者的第一部分,主要论证西门庆的原型即徐渭的幕主、"极品高官"、兵部尚书胡宗宪,以修正潘承玉先生徐渭说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红取之于金而红于金"。凡物俗则不足观,有灵性则格外可人,《金瓶梅》则突出人之俗,而《红楼梦》突显人之灵性;作为生命之始的性是纯洁而美幻的,以恶念待之则见淫滥,以纯情待之则现诗意,《金瓶梅》写其淫滥,而《红楼梦》写其纯洁美幻;肉身之享乐是容易满足而生厌的,往往以空为结,而情感会给生命诗意的栖居感,《金瓶梅》写肉欲,而《红楼梦》写情感。宗教精神是人性之高贵处,是美丽生命不可缺的,缺则难免生命下滑于浊臭之泥坑,《金瓶梅》则写腐臭之行尸,而《红楼梦》突显宗教信念。从俗不可耐到超尘脱俗,是《红楼梦》在人物形象上对《金瓶梅》的超越。  相似文献   

4.
汉语史上,"把拦"谓把持、控制、占有;但"把揽"另有包揽义.<金瓶梅词话>表示笼络、占有,仅用"把拦";表示包揽则仅用"把揽"."把拦"的"拦"是通假字,故"把拦"并无阻拦义.<汉语大词典>和<金瓶梅词典>都将"把拦"释为阻拦,又将"把揽"释为把持包揽,均有不妥之处.  相似文献   

5.
<金瓶梅>中出现了不同层次的士人,但他们在以西门庆为代表的商人面前,都以不同的形式败下阵来.这种现象表明,明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崛起,士商地位已悄然发生变化,"尊士抑商"的传统观念正被颠覆.  相似文献   

6.
"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生而衔来的一枚宝物,贯穿<红楼梦>的始终.它不只是一枚护身符,还是封建宗教、政治与道德的物化形态,也是贵族婚姻制度的代言,更是贵族自我危机中身份重建的寄托.看似没有生命的"通灵宝玉",却在贾宝玉的成长过程中,与其独特个性形成一种强烈的对立.表面体现的是以贾母、贾政为代表的封建家长与以贾宝玉为代表的贵放新青年之间的对立;实际体现的是没落封建贵族内部两种不同人生观价值观的对立;实质体现的则是没落封建礼教与新兴文化之间的对立.  相似文献   

7.
死亡叙述,是<金瓶梅>与<红楼梦>文本叙述中的主体内容之一.由于两部作品在死亡场景描写、死亡意象设置,以及死亡的叙述功能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对死亡的叙述中,<金瓶梅>传达出的是"善恶有报"的道德劝戒,而<红楼梦>在体现对封建文化的批判倾向的同时,也把我们引向了对生存的悲剧性的体验.  相似文献   

8.
《金瓶梅》移植《水浒传》里集中写武松的那一段故事,然后把西门庆和潘金莲的故事敷衍铺张开来。但是,由于该书不再是以武松为主角,也无意表现其英雄本色,所以,在情节安排上,大量压缩、删减原书中武松的英雄事迹,有意淡化他在读者心目中的高大光辉形象;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就有了看似细微实为重大的改变,即明显地对武松加以"矮化"。  相似文献   

9.
文章就新发现的麻城<梅氏族谱>和<刘氏宗谱>,从刘守有与梅国桢的姻亲关系入手,对马泰来先生关于麻城刘家与<金瓶梅>关系的论述,作了新的考证.对<金瓶梅>一书的流传途径和西门庆的人物原型提出了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金瓶梅》是历代禁毁小说,所以在“四大奇书”中,这部小说的研究是最不充分的。在人物研究方面,视线多集中在以西门庆为圆心的几个主要人物身上,本文从小人物秋菊对塑造主要人物所起的作用和秋菊在全文结构上的意义两方面,探讨了秋菊在《金瓶梅》中的作用。在世情小说双峰——《金瓶梅)和《红楼梦》中,秋菊和傻大姐其实是小说家匠心独运的人物。这一类带有痴傻性质的人物在“中国古代小说人物类型表”中值得添上一笔。  相似文献   

11.
<金瓶梅词话>是以<水浒传>武氏兄弟的故事作为入话的,<金瓶梅>自传世以来诸版本系统和今日经整理的各种校注本多把<水浒传>的"栈"改为"赚",此处的"赚"实应为"栈",之所以产生错误,是因为不明了它乃与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技术和风俗有关.其本义为古代的一种采用圈养方法、通过加大饲料用量及营养成分并减少动物活动时间来催肥肉用禽畜的技术,这在古代的正史、野记、农书、前人诗文和笔记都可以找到大量证据.  相似文献   

12.
学术界一般认为,<金瓶梅词话>所依据的是繁本<水浒传>.本文通过细致的校勘和分析,对此提出质疑,认为<金瓶梅词话>中虽然有的内容出于繁本<水浒传>,如潘金莲毒杀武大的部分,但有的部分如武松打虎等显然只可能来自<水浒>简本,由此推测<金瓶梅词话>作者在写作时所依据的应该是残缺不全的繁本<水浒传>,其不足的部分则据简本<水浒>改写.文章并结合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的有关记载,推论<金瓶梅词话>的写作时间当为万历初年至万历十七年.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中赵姨娘借助巫术几乎致死凤姐、宝玉,《金瓶梅》中潘金莲用驯猫扑肉的方法致死官哥儿。两种写法实际上是“神事”和“人事”因素的比较,很明显,《红楼梦》在这一点上的现实主义程度远不如《金瓶梅》,且《红楼梦》中巫术的写法也不是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14.
《金瓶梅》关于"色空"观念的阐释,对《红楼梦》有着很大影响。两者均通过与世人密切相关的"钱财""情色"书写,阐证"万物为幻""一切皆空"的思想,旨在劝诫世人莫要放纵自己的欲望,沉迷于浮华的表象。《红楼梦》在汲取《金瓶梅》思想的同时也进行了创新,这可以通过"子虚之死"与"贾瑞之死"——两处死亡叙事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15.
谶语作为一种特殊的叙事艺术形式,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古典小说《金瓶梅》与《红楼梦》在情节结构、语境设置、审美风貌及情感寓意方面的造诣,展现了这两部作品各自独立的创作风格。通过对比分析《金瓶梅》与《红楼梦》中谶语的异同,可以发现其间共同的价值所在以及《红楼梦》在《金瓶梅》谶语基础上体现出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曹雪芹在《红楼梦》文本中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贾赦、贾珍之流道德败坏、荒淫无度的腐败生活,真实地镜像了清朝贵族纨绔子弟"假礼假体面"、真败家的虚伪本性。  相似文献   

17.
死亡叙述,是《金瓶梅》与《红楼梦》文本叙述中的主体内容之一。由于两部作品在死亡场景描写、死亡意象设置,以及死亡的叙述功能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对死亡的叙述中,《金瓶梅》传达出的是"善恶有报"的道德劝戒,而《红楼梦》在体现对封建文化的批判倾向的同时,也把我们引向了对生存的悲剧性的体验。  相似文献   

18.
以<礼记>为研究语料,采用穷尽式定量统计的研究方法描写了"与"在该典籍中的介词用法,根据语义对其用法进行了分类分析,考察其句法结构及语序,归纳其介词结构使用的语法格式,总结出"与"作介词在<礼记>中的使用特点是以充当状语占绝对优势.但<礼记>中还出现"与"字介词结构做补语的用法.通过与相近时期专书"与"的介词研究进行比较来看,<礼记>"与"介引的语义类别趋于减少,且<礼记>的语言相比较而言更为严密.  相似文献   

19.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以叔本华的哲学理论阐释<红楼梦>,是"新红学"初期重要著作之一.讨论了王国维的思想如何与叔本华理论、<红楼梦>产生共鸣,并探讨以哲学思想阐释<红楼梦>,该批评方法的优点及其不足.  相似文献   

20.
<金瓶梅>反映了明代嘉、万年间中国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以西门庆为代表的市侩封建主义,形成16世纪后期中国一股疯狂腐朽的破坏力量;商品经济的巨大浪潮,席卷起社会风俗的变异;贪图性欲享乐的纵欲之风,揭示出封建末世的时代特质;作者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心态和客观历史认知,促使<金瓶梅>成为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