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叔本华是一位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家,他把世界的本质看作意志,意志是无法满足的欲求,人生是在欲求和达到欲求之间消逝的,人生的本质是痛苦和无聊.叔本华的人生哲学思想具有反省人类自身,关注人生的自我拯救功能.当然,他的晦暗宿命论等倾向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必须本着一种科学的精神加以扬弃.  相似文献   

2.
<正> 西方美学中悲剧观念到了叔本华这里,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悲剧的世界已不是传统的绝对的实在,而是个体感性生命的世界。这和亚里士多德把悲剧的基因归结为现实人的行为与动作,悲剧的意义在于可以净化人们怜悯和恐惧的感情,从而使人们感受到悲剧艺术所赖以孕育的坚实的母体,固然不同;就和黑格尔把悲剧源于两种伦理的冲突,导致永恒正义的胜利,从而使人们窥见一个头足倒置的世界,也大相径庭,相去甚远。在叔本华看来,艺术的本体就是人的生命自身,而悲剧艺术则是生命意志的绝唱。  相似文献   

3.
尼采的美学思想都是围绕"为人生而艺术"这一要义而阐发的,这也是尼采面对生命的悲剧性而开出的良方。他认识到生存是充满苦难的,但并未由此而否定生命的意义,悲观厌世。而是肯定人生的悲剧性不可改变,主张笑对悲剧性的命运,用艺术来拯救人生,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人生通过艺术的审美观来提升人的生命强力克服人生的悲剧性。他褒扬希腊悲剧艺术,歌颂酒神精神,发现了潜藏在悲剧艺术中的人的强大生命力量和克服人生悲剧性的希望。并用悲剧艺术解读人生,诠释生命,把人引入神圣的艺术审美境界,使个体生命与本体生命融为一体,在艺术审美中体味真实的生命感并获得了与世界本体融合的最高欢乐。  相似文献   

4.
超越与徘徊──试论尼采美学的悲剧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尼采以古希腊文化融合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建构起一种以“艺术拯救”为特征的悲剧主义美学。在对悲剧的研究中,尼采发现,由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衍生的悲剧艺术,在悲苦的观实世界面前建立一个艺术中间世界,从而缓解人类的心理重荷,并为生命提供了经历、战胜痛苦的可能;悲剧主人公狄奥尼索斯早年被肢解而后重生的经历,昭示了强劲的生命力量,凸现一种崭新的生命存在样式,从而启发了尼采“从形象得拯救”的美学理想。尼采以“超人”和“婴儿”对传统的人生哲学进行价值重估。并召唤着一种审美人格的诞生  相似文献   

5.
《悲剧的诞生》落脚于"艺术形而上学",即通过艺术赋予本无意义的世界和人生以一种形而上的意义,从而为世界和人生作审美的辩护.希腊的典范显示,艺术具有拯救人生的伟大作用.希腊悲剧提示了一种酒神世界观(die dionysische Weltanschauung),启示我们用审美的眼光去看世界意志,把它想象为一个宇宙艺术家,体验它的永远创造的快乐.为了肯定人生,我们必须把艺术看得比真理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6.
<正>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尼采是一个影响很大也很有些争议的人物。对于他的美学思想也同样如此。如何科学地、实事求是地认识和评价尼采的美学思想,乃是现代西方美学研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课题。 (一) 在尼采一生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两个人:哲学家叔本华和音乐家瓦格纳。他认为,叔本华是一位能够把他从时代的缺陷中拯救出来的真正哲学家。并认为,叔本华揭示了人生可悲的真相,远比那种离开根基、浮夸庸俗的乐观主义高明。不过尼采并不赞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虽然尼采也同样感受到了时代的痛苦,但他认为这种痛苦是可以超越的。尼釆与浪漫主义音乐大师瓦格纳的结识,被他称为是生命中的“第一次深呼吸”。他把自己的艺术理想,完全寄托于瓦格纳的作品上,认为这位音乐家的作品,充满着奇妙而动人的心弦的哲学,称瓦格纳是真正的天才。尼采对自己与叔本华及瓦格纳的关系作过这样的概括:“对我来说,一切最好和最美的东西都是和叔本华、瓦格纳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我为能和我的最亲密的朋友们共享这种感情而感到骄傲和愉快。”  相似文献   

7.
自由问题历来是哲学家们关心的重大问题,也是伦理学中关乎人的道德的核心话题。叔本华对"自由"的诠释建立在他的"意志本体论"基础之上,并带有明显的非理性主义和悲观主义倾向。他的"自由"只是意志的自由,只有在"自由"的境地里才能把握意志本体。他的"自由意志"也已超出纯粹伦理学的意域,而贯穿于整个体系。其哲学的悲剧性在此凸现为他提出的"自由意志",其真正意义上是消极悲观的。叔本华最终为人生指明了一条取消意志,实现所谓"自由"的涅磐之路。本文将试图沿着叔本华自己的思路,围绕这一核心概念"自由意志",来把握其哲学的真正内涵,及其影响和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8.
论叔本华的悲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近现代最早引进的西方悲剧理论是叔本华的悲剧理论,而叔本华的悲剧理论是围绕人类所受的痛苦并如何摆脱这种痛苦展开的。这种痛苦的摆脱是人的主观认识的产物,叔本华更强调人类的悲剧命运,个体只是体现了这种悲剧命运。叔本华的悲剧理论是没有善恶分别的。  相似文献   

9.
叔本华的忧伤——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片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叔本华作为西方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先导,基于他的唯意志主义哲学,提出了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和无聊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并指出了艺术创作与欣赏和禁欲两种解脱方式。他的痛苦论自有它特殊的社会根源,虽然它道出了某个层面上的人生真相,但他所指出的解脱方式未免过于狭窄,也太过于消极,我们的生活原本可以丰富多彩的。  相似文献   

10.
理解早期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其中一条重要的线索是其主体概念,此概念是对他所提出的人生意义问题解答的关键。虽然维特根斯坦对这一概念的处理非常散漫,但是他却非常明晰地区分了主体的两层涵义,即表象主体和意志主体。作为认识主体或经验主体,维特根斯坦是从叔本华意义上来谈论表象主体的,由于表象主体无法赋予世界和人生以意义,所以他直接否定了表象主体的存在,只承认意志主体。意志主体又被维特根斯坦称之为形而上学主体,作为伦理的而非生理的存在,意志主体从整体上以或善或恶的方式赋予世界以意义,主体因而可以通过主体的升华使自身处于无欲、无求、无畏状态当中,人生的困惑和处世的无力感得以消除,使得所谓的人生伦理问题得以最终解答。  相似文献   

11.
王国维写作《红楼梦评论》,并不仅仅是因为他接受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这篇论文的写成,是他早年人生困惑与佛教情结的自然延伸与继续发展。王国维早就用佛家眼光即"天眼"去看待人生。因此,《红楼梦评论》关于人生苦痛与解脱的哲学底蕴的核心观念主要源自佛家而不是叔本华。曾受东方佛教影响的叔本华厌世哲学使王国维进一步从理论上完成对人生的悲观看法,进而使他形成宗教化特别是颇具佛家倾向的美术观及文学观,以致把《红楼梦》几看成一部解脱人生苦痛的佛教文本。  相似文献   

12.
庄子与叔本华之死亡智慧,源于人类的生命意志,人类在此无论如何终归逃不脱人生大限。人在彼岸世界,凭藉着"灵魂"与"气"之氤氲,导引出庄子生死轮回观的真谛;叔本华则用自然不灭原理来证明人类的不灭性(轮回)。世界作为个体有生有死,但是我们人这个类、这个物种、这个理念却是永远不灭的。文章讨论了庄子与叔本华以不同的方式和跨越时空的死亡理解与诠释。  相似文献   

13.
悲剧问题是贯穿尼采思想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理解尼采哲学的关键所在.但是显然地,尼采对悲剧之本质的澄清,是与其思想的内在变化和澄清相对应的.他首先在叔本华形而上学的意义上揭开了悲剧之本质的序幕,然后进一步阐明生命的本质是权力意志,而悲剧的艺术是生命本来的形而上学活动,是虚无主义的反运动.换言之,悲剧本质上在于肯定生命的权力意志,这种肯定只有通过永恒轮回才能实现其最大可能性.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尼采才称自己是第一位悲剧哲学家.  相似文献   

14.
叔本华认为摆脱了生命意志的驱使而直观到"物自体"本身就是美,他仍然是把认识事物的"本质"作为真正美的根源,仍然是一种传统的认识论美学,只是他认为要认识到"物自体"不再是理性的认知方式所能达到的,只有"非理性"色彩的直观方式才能达到,在这一点上具有与传统不同的"现代性".尼采则是完全转到了感性生存论的价值上,认为原始生命强力的直接展现本身就是最高的价值,就是美之所在,这与叔本华是有根本区别的.  相似文献   

15.
叔本华的唯意志哲学是西方非理性思潮的开端 ,其唯意志文论直接导源于唯意志哲学 ,在文艺的起源、作用、本质及文艺与社会和人生的关系等方面都提出了不同于传统文学的观点。他主张用审美观审来把握理念 ,把握世界本质 ,强调艺术的目的是复制理念 ,表现普遍永恒的世界本质 ,把形而上的理念视为艺术的惟一对象和源泉 ,这种文艺观是对古希腊以来占据欧洲文论主导地位的“模仿说”的反拨。  相似文献   

16.
叔本华的形而上学对柏拉图的理念的利用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一方面,柏拉图的理念对于叔本华构建其形而上学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叔本华对于理念的使用又与柏拉图有着重要的区别。叔本华借助理念所确立的意志形而上学是对柏拉图主义的一种背离。这导致其后尼采等人进一步颠覆了柏拉图主义的形而上学传统即所谓形而上学的终结。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除理性在道德领域的危机,叔本华以意志本体取其而代之.意志是叔本华伦理学体系的核心范畴,也是叔本华视野中伦理学建构的出发点.叔本华在对意志范畴进行阐述时,表明了意志本体代替理性本体的伦理学意义,建立了非理性主义的伦理学.  相似文献   

18.
浅论王国维悲剧思想的本土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维的悲剧思想因其浓郁的悲观色彩和过多的西方话语一直受到学界的批评。其实构成王氏接受叔本华悲剧理论的文化先行结构——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悲观主义思想才是重要的,同时王氏悲剧思想与晚明清初之际的悲观主义文艺观念确实有着诸多暗合相通之处,换言之,王国维的悲剧思想并非西方话语的移植和搬用,而是有着鲜明的本土文化特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