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安忆特别注重对人物“生存情绪”的渲染,她的作品充满了对女性情感的迷失、性的苦闷和困惑等“存在之烦”的描写,对女性(也是对整体上人)的基本生存问题的领会、关注和思索贯穿于她的创作之中.王安忆善于刻画人物的那种无所不在的刻骨铭心的孤独感.她试图在作品中通过话语交流和思想的沟通,通过人类本原的交流形式来缓解这种孤独.这非但不能消解反而加重了人物的孤独感.正因为孤独,人总是要不断地寻找“生存之根”,以寄托飘浮的命运.王安忆作品中所表达的这种对生存情绪的渲染和对孤独、寻找等存在主义哲学命题的叙写,表现了作者强烈的存在主义思索和一定的存在主义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2.
作为人类处境之一的孤独话题,从来不乏探讨者与追问者。王安忆是其中对之进行持续真诚关注和全程深度表达的极少数作家之一。本文从“人与人的隔绝”、“人与城的对峙”、“溯源与寻根:孤独之因与彼岸之路”三个方面为王安忆对孤独主题的深度把握作勾勒式描述与具体剖析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当代文坛,王安忆素以主题多元著称。但对于"漂泊"主题的书写却一直贯穿她的整个创作历程。一方面,她在对众生漂泊经历的书写中,追问着人类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在对现代人心灵漂泊困境的关注中表达着知识分子的人文关怀。漂泊虽然是人类永恒的命运,但漂泊者们却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实现精神上的超越,这也是王安忆小说漂泊主题的审美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4.
王安忆是一个极其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并着力挖掘人的心理感受的作家。孤独意识在她的小说中一再凸显,并当作人的一种普遍而根本的生存困境加以表现。如今的王安忆书写越来越从容,孤独已成为她笔下不用刻意彰显的潜意识,在对孤独的承担中折射出她对生命的领悟。  相似文献   

5.
王安忆的创作中曾出现过许多孤儿的形象,这些形象在王安忆的创作中有着重要的审美价值,具有多重象征意义.他们是王安忆对人类生存状态的隐喻.王安忆笔下的孤儿形象还带有鲜明的现代特征,这主要表现为她用一系列孤儿的形象反映了现代人的孤独和迷惘的情绪,反映了现代人在多重价值观选择面前困惑和无所适从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6.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较早发掘以孤独感为创作主题的作家之一。她善于描写人与人之间在精神上的孤立和隔绝,尤其善于描写儿童处于孤独时的所思、所感。本文通过对曼斯菲尔德两篇小说的分析,来解读她笔下具有孤独感的儿童形象。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考查王安忆笔下的血缘亲情世界,见出生命成长过程中亲情的缺失以及由此而来的深入骨髓的孤独感。为此,王安忆把生命的本源认同于祖先,踏上了漫漫寻根路,寻找自己的生命之根、存在之根,最终以寻找的失败和根的失落见证了人类孤独和飘浮的命运。  相似文献   

8.
加拿大著名小说《少年Pi的奇幻漂流》和《白骨》分别以人类和非洲象的视角,共同表达了现代物质文明下人类生存的孤独和异化这一主题。文章运用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从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入手,讨论了现代人病态的生存现状。和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不同思考和类似的拯救途径。  相似文献   

9.
论王安忆小说的悲剧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安忆的创作大多表现了人的孤独感、情爱婚姻的虚无感以及命运的不可抗拒感 ,悲剧意识成为她小说潜在的情感基调。她从现实、情感和命运三个层面完成了悲剧建构 ,揭示了悲剧意识的内涵 ,探讨了这些悲剧的成因 ,以一种女性特有的执著和敏感 ,追问并探寻着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经由考查王安忆的爱情题材小说,见出了温情面纱之下爱情的虚幻本质、无论是情爱还是性爱,都无以使人建立深刻的关系,拯救孤独,也由此达成了对彼此隔绝的人类关系内涵的体认.  相似文献   

11.
王安忆是当代作家中创作风格变化最为多样的一位,其创作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通过对王安忆小说的综合分析,从中梳理出其小说是作家心灵世界再现,以及一直创新和求变的创作理念,指出了王安忆率性书写自我感受→对民间生存问题的挖掘→对都市人生的描摹→回首来时乡村路的小说主题沿革变迁的痕迹,从而探寻其小说创作发展变化的内在驱动力就是写“人”。  相似文献   

12.
卡夫卡以其独特的生存方式"生命即创作,创作即生命"言说着一个孤独而倔强的生命个体灵魂的自我求证。他以独特的"审查世界"的方式审视人类的真实生存境况,包括自我的存在、犹太人的存在乃至人类的存在;以文学作品的形式,表现自我及人类存在的荒诞感、孤独感、恐惧感、负罪感及无归宿感,言说着西方现代人"存在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小说对于生存"意义"的探索非常丰富和个性化,而王安忆的"意义"自觉表现得尤其突出,在新时期的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通过对现实生活和时间意识的敏感把握,王安忆的小说建构出了四种关于"意义"的叙事:审视未来,反思传统,追问性爱,探求纯粹精神。从时间的视角来说,这四种"意义"叙事隐含了新时期小说的基本意义脉络。  相似文献   

14.
詹姆斯·乔伊斯的《都柏林人》和舍伍德·安德森的《小城畸人》虽然背景不同,但都体现了作家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人文关怀。《阿拉比》中的少年在孤独中顿悟,顿悟后却又陷入《纸团》中医生的孤独,现代人似乎逃脱不了孤独的命运。作为有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的现代作家,作者在作品中探索了人类的生存状态,并对人类的命运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5.
刘亮程的散文中有一个并非全部"人化"的孤独者谱系,他们是作者与世界的纠葛关系中体验最为真切、自然和随性的那类孤独感受的具化形象。孤独者最终体验的向度是死亡。在作者的心目中,不仅生者的灵魂是孤独的,甚至连死者的灵魂也是孤独的。对自然生存的思索,契合着刘亮程心灵中关于反抗孤独的主题。刘亮程散文以"注定孤独"的理路和"反抗孤独"的意识凸显了其独特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6.
综观库切自1974年发表的第一部小说<幽暗之地>到2005年发表的小说<慢人>,几乎所有小说的主人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孤独.文中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旨在展现库切小说中的"孤独"主题,并且剖析主人公"孤独"背后的作者库切孤独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7.
王安忆是新时期文坛的重要作家,其小说创作的丰硕成果以及旗帜鲜明的叙事追求,吸引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探讨其叙事特征。王安忆探索推进创作的小说叙事理论,尤以1988年发表的叙事"四不"追求理论具有特殊的意义。1988年至今,其"四不"叙事追求中的某些观念悄然发生变化,随后的小说叙事实践也部分地实现了其"四不"叙事理想。王安忆的"四不"叙事追求、小说实践及其不要独特性却形成的独特性,都将给作家的长篇小说叙事带来有益启迪。  相似文献   

18.
刘恒的小说有一种深深的宿命意识,他将人类的生存状态概括为无法逃脱的生存困境,人为了生存不断的挣扎,却无法逃脱悲剧命运.欲望中的挣扎、孤独的存在和宿命的死亡是刘恒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命题.刘恒的宿命意识隐含了80年代末期现代性焦虑的时代特征,也是其小说创作中个性化理性自觉的表征.  相似文献   

19.
对人的生存的精神探索是余华小说的内在主题,人物则是他对生存进行探索的阐释符码.文章以人物形象分析为出发点,通过对疯子、傻子和父亲这三类典型形象的分析,探求余华小说创作的艺术演变.  相似文献   

20.
漂泊流浪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现象,也是现代人的一种生命体验."五四"时期,时代的剧变带来了精神上的孤独、寂寞和隔膜感,漂泊流浪遂成为令人瞩目的文学主题.时代氛围的濡染和个体的漂泊经历造就了郭沫若前期小说创作中的漂泊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