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5 毫秒
1.
王安忆的创作中曾出现过许多孤儿的形象,这些形象在王安忆的创作中有着重要的审美价值,具有多重象征意义.他们是王安忆对人类生存状态的隐喻.王安忆笔下的孤儿形象还带有鲜明的现代特征,这主要表现为她用一系列孤儿的形象反映了现代人的孤独和迷惘的情绪,反映了现代人在多重价值观选择面前困惑和无所适从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2.
在9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陈染以女性的自我言说展现了女性独特的生存状态。她受法国女性主义先驱人物西蒙娜·德·波伏娃存在主义女性观的影响,用存在主义烛照女性生存之路。纵观其创作文本中通过隐含的数字0、1等意象反复演绎出的孤独、生死等形而上的思考恰是对女性作为“他者”地位与自我拯救问题的反思。  相似文献   

3.
整个20世纪,由于人类物质家园的毁坏和精神家园的失落,孤独几乎成了新时期以来小说中的一个主题。作为众多关注、探讨孤独主题的作家之一,王安忆小说中的孤独是对普遍生态的感悟,其中饱含着理解与悲悯,在孤独的表现和探讨中对人的生存环境、传统文化进行了重新审视和批判,对人性本质作了深入的挖掘和剖析,对人的生存状态进行了思考。以王安忆的几部作品为例,从"生存的孤独"、"情感的孤独"和"困惑中的探索"三个方面进入王安忆的小说世界,可以体会出其中传达的孤独感以及作者为摆脱这种人类与生俱来的孤独感所作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论王安忆作品对人性的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性应是文学表现的重要内容。王安忆的作品经历了从人物自我情感的展示上升到人性价值的审视这一过程。她通过性爱这一生命现象和女性生存价值的思索揭示人性的真谛。领悟王安忆营造的人性世界才能理解王安忆作品的真义  相似文献   

5.
以王小波和村上春树的创作相似性为出发点进而发掘其存在主义的意义蕴涵和艺术特质,是对东方式存在主义文学更为严谨而合理的探索途径.事实上,村上春树和王小波作品中的存在主义倾向有其共同的历史文化及思想资源:同处于东亚文化圈和都遭逢现代性民族生存危机;他们的创作表明了东方式存在主义文学的成熟并表现在:首先,他们的小说作品展现了一个"荒谬"世界,这种"荒谬"已不再仅仅是人的一种生存感受,它充盈着的是时人的严酷压制,它所带来的是人的激剧异化.其次,他们的作品体现了对"孤独个体"的强烈关注,作为人物形象主体出现的"孤独个体"既接受了"孤独"的客观存在又从内心拒斥"孤独"加诸于人心的苦闷和郁结.其三,他们的创作呈示出特定的诗性诉求方式,即凭借想象力和幽默品质来表达对存在主义"诗"之"思"的艺术言说.  相似文献   

6.
王安忆创作了不少都市题材小说,这些作品对城市风景给予了特别关注,这种热情描写人物活动场景和人的生存环境的笔法,隐含着独特的创作情怀。细腻、真切的工笔描绘之景显示了珍藏城市历史的动机;想象化的心理感受之景传达了价值立场,闪烁着理性光辉;意境渲染之景流露出慈悲的人生情怀。  相似文献   

7.
对王安忆创作的纵向考察,须追寻新时期女性写作的艰难成长足迹。新时期之初,王安忆以“中性”状态进行写作,女性经验被主流话语遮蔽。80 年代中期,女性主体意识觉醒,解构“男女都一样”的新传统理论。90 年代则立足女性自我,超越性别对立,对人的本质和现代文明进行深刻的思索与质询。  相似文献   

8.
陈染以极其唯美的笔调表达了创作人物的孤独和忧伤,使她的创作呈现出浓厚的忧郁美。陈染表达的忧郁不仅是个体的情绪或情感体验,而且是一种深刻的思索与探询。这种高贵的忧郁是情感与思想的双重深度。本文主要分析陈染创作人物的忧郁情怀和忧郁气质,解读陈染创作中独特的忧郁美。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考查王安忆笔下的血缘亲情世界,见出生命成长过程中亲情的缺失以及由此而来的深入骨髓的孤独感。为此,王安忆把生命的本源认同于祖先,踏上了漫漫寻根路,寻找自己的生命之根、存在之根,最终以寻找的失败和根的失落见证了人类孤独和飘浮的命运。  相似文献   

10.
阎真作品因反映知识分子的生存状况引起广泛关注,但少有人注意到其作品所蕴含的形而上的哲学思考。实际上,阎真创作与存在主义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主要体现为三个维度:一是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呈现;二是对"荒诞"的"孤独"存在的敞显;三是表达向死而在的存在之思。在对生活原生态刻写的基础上,作家对个体生存境遇的深描与对个体生存价值的追求,都彰显存在主义内涵,把其作品从人的生存推向人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论王安忆小说的悲剧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安忆的创作大多表现了人的孤独感、情爱婚姻的虚无感以及命运的不可抗拒感 ,悲剧意识成为她小说潜在的情感基调。她从现实、情感和命运三个层面完成了悲剧建构 ,揭示了悲剧意识的内涵 ,探讨了这些悲剧的成因 ,以一种女性特有的执著和敏感 ,追问并探寻着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在20世纪40年代的沦陷区文坛上,梅娘作为一位著名的女作家,以其深蕴孤独的情绪塑造了一批蕴涵着孤独意识并向社会抗争的觉醒女性。这里以梅娘小说的创作文本为基础,分别从浅层的情感孤独和深层的思想孤独两个层面就其笔下的女性形象进行解析,以展示40年代社会女性特有的深沉孤独苦闷和她们与家庭及社会产生的激烈冲突,并试图通过对梅娘的童年经历以及中外文化心理建构、沦陷区特殊社会氛围三方面的剖析揭示梅娘孤独意识形成的社会基因,进而透视其作为关注女性命运的进步作家对知识女性群体命运特有的忧患意识以及独步女性社会心理前沿的思想超前和高瞻远瞩。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能说张爱玲是伟大的,但可以说她是深刻的.张爱玲的小说创作是富有特色的,她总是善于通过独特的视角去体味人生、阐释生命.她的小说是时代的记录、心灵的感言.她善于捕捉声、色、画、影去刻画人物,其电影化的创作方法很有新意.  相似文献   

14.
书写底层生活,关注特殊弱势群体,反映人们朴素而平凡的生活状况以及当下的生存境遇,是迟子建小说的一大特点。不论是乡村生活题材的小说,还是城市生活题材的小说,其中都浸透着或孤独,或忧郁,或厌烦,或恐惧的情绪反应,体现了作者对人的生存境遇的关注与焦虑。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不幸的家庭生活及乱世战争的人生体验,使她笔下的人物皆处于孤独、隔膜的状态中。作品中镜子、月亮等传统意象的运用,更细微逼真地传达出人物虚无与绝望的生存困境及特定的心理状态,以此建构出她笔下的“苍凉”世界。  相似文献   

16.
严歌苓的小说一直在寻找一种不会在翻译过程中流失中国文字的神韵、生命的文字语言。她不仅将生命的全部感觉通向语言,努力拓展自己的母语资源,而且一直致力于用母语寻找到更具全球意识的叙事角度,表达出能为世界、他族理解的语言情感。在语言上,严歌苓本身呈现出“地母”般的胸怀。她的写作在小说人物、故事走出了“北京”、“上海”的同时,也使汉语走出中国本土而获得了拓展、深化。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以来,女性的声音浮出历史地表,女性主体意识不断上升,但部分思想敏锐、举动卓异的知识女性,依然孤独焦虑。很多文本中,男性处于中心位置,女性不可能完全成为言说主体发出自己的声音。陈染以其得天独厚的女性经验和陈染式的智慧,深入到女性内心,让女性成为言说主体,塑造了黛二等一系列具有孤独、虚无、自恋、敏感等性格的知识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8.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较早发掘以孤独感为创作主题的作家之一。她善于描写人与人之间在精神上的孤立和隔绝,尤其善于描写儿童处于孤独时的所思、所感。本文通过对曼斯菲尔德两篇小说的分析,来解读她笔下具有孤独感的儿童形象。  相似文献   

19.
李碧华在香港文坛上享有“奇情才女”之美誉。她的小说创作打破传统的叙述模式,写作笔法夸张、荒诞、诡异,对人物所生存的时间———前生、今世、来生———进行拼贴,并通过生存空间的挪移,来展现人物的悲情命运。这种时间与空间相互转换的叙事机制,带有很强的传奇性与幻灭感。李碧华借助对时间与空间的把握来传达浓烈的怀旧气息,甚至是一种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相互交迭的宿命意味。  相似文献   

20.
王安忆是一个极其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并着力挖掘人的心理感受的作家。孤独意识在她的小说中一再凸显,并当作人的一种普遍而根本的生存困境加以表现。如今的王安忆书写越来越从容,孤独已成为她笔下不用刻意彰显的潜意识,在对孤独的承担中折射出她对生命的领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