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怀梆是河南省历史较为悠久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它的曲调质朴明朗、慷慨激昂、高亢清婉,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本文从怀梆的起源、艺术特征、唱腔音乐、伴奏特色等方面,对怀梆艺术作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怀梆源流及其传统剧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怀梆是流行繁衍在豫西北地区的一个古老的剧种,是梆子腔体系中一个极富乡土气息的分支.它于明清之交伴随着梆子腔的流行而兴起.怀梆曲调质朴明朗、慷慨激昂、高亢清婉、乡土气息浓郁.考察其源起与流变.探讨其剧本形态、剧目来源,发掘其传统剧目浓郁的地域文化内涵和审美特质,对于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地方稀有剧种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怀梆与上党梆子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怀梆与上党梆子在文化背景、形成时间、语音语调、流行区域、民俗信仰、板式音乐、调式调性等方面的比较,得出两剧种形成的时间基本相同,而文化背景、语音语调、流行区域、民俗信仰、板式音乐、调式调性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笔者认为,怀梆与上党梆子虽同属梆子腔体系而且发源地区又毗邻相依,但两者之间毫无源渊关系,以此否定了怀梆源于上党梆子之说。  相似文献   

4.
怀梆是河南梆戏中一个较古老的剧种 ,形成于明洪武永乐年间 ,迄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怀梆是豫西北地区的一个地方剧种,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怀梆的娱乐功能有一个从娱神到娱人的演变过程,这种演变主要表现在怀梆表演形式和演出内容的变化上。从狂欢化的视角来看,怀梆的娱人功能逐步加强之后,全民参与性、从现实关系中解放民众和插科打诨及戏谑的特点也越发明显。  相似文献   

6.
怀梆戏班习俗体现了焦作地区特有的民风民俗,是焦作地方特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祀神"、"外交"、课徒传艺、人员分工、尊"丑"重义、班规禁忌、过年习俗等方面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长久发展的关键是拥有一套有效的传承机制和传承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衰败在很大程度上缘于传承机制和传承模式的衰败。怀梆长达几百年的发展所依赖的正是其有效的传承机制和传统的传承模式。"文化大革命"后怀梆迅速走向衰败,其中传承模式的衰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借鉴传统的传承方法,吸收其中有益的成分,恢复和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机制和传承模式,对当前的保护来说非常重要。同时,充分利用大学等现代教育资源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新模式也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8.
王晓杰  谢玲 《南都学坛》2014,(1):123-124
<正>宛梆是一个优秀的珍稀剧种,在全国仅有一个专业剧团;宛梆是研究河南梆子的"活化石",为中国民间音乐研究提供了一个"模本";宛梆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19项),保护传承利用宛梆艺术尤为重要。近年来笔者多次深入宛梆剧团采访,和老艺人一起座谈,了解感受宛梆在传承中的发展情况,体验宛梆人生活,对宛梆这一传统戏剧如何保护、如何传承、如何传播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民间文化艺术与旅游的联动开发已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新趋势。怀梆、沁阳唢呐及高抬火轿作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体现焦作地区风貌的民间文化艺术,但传统的运作方式已使它们在传承之路上渐趋消退;另一方面,焦作旅游业虽然近十年发展迅猛,但重山水、轻文化的开发模式已不是主流所趋。本文基于旅游与民间文化艺术联动开发的视角,在分析怀梆、沁阳唢呐、高抬火轿及旅游开发市场的基础上,探讨如何让民间文化艺术为旅游开发注入新的活力,如何利用旅游开发促进焦作地区民间文化艺术产业的传承与发展,并以此带来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共赢。  相似文献   

10.
"唧唧梆"是一个古老而珍稀的地方戏曲剧种,作为一种民族文化遗产,今天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对它探究和保护她,去追寻它的起源、发展、兴盛和濒危的足迹.  相似文献   

11.
邵小萌 《南都学坛》2000,20(4):115-117
宛梆的音乐属板腔体系。宛梆的唱腔分本腔和假腔 ,假腔习称花腔。花腔在宛梆艺术中有鲜明、典型的艺术风格 ,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深受群众的欢迎  相似文献   

12.
靳义增 《南都学坛》2001,21(4):71-73
宛梆艺术能够在南阳长期流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民俗民风的滋养;题材剧目的选择;语言体式的承载;乐器配合的效果和行当声腔的独特。宛梆艺术的特征是:崇高的艺术风格;强烈的情感投入;凸现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3.
安徽地方戏亳州梆剧又称豫剧,也是皖北地区最受欢迎的濒危戏曲剧种之一。亳州梆剧属于河洛文化,它既是河洛文化孕育出的一朵靓丽的艺术奇葩,也是河洛文化精神在中国传统戏曲门类的艺术绽放。亳州梆剧诞生时间较晚,然其根源却很古老,它承继了河洛文化的传统,也延续了河洛文化的许多原始意识,在哲学思辨、伦理道德、美学观念等文化内涵上与河洛文化有着割舍不断的审美关联。  相似文献   

14.
冠山大队十一生产队的文化室里,灯火通明,一场批林批孔的战斗正在进行着。贫下中农都以自己在旧社会的悲惨遭遇,愤怒批判林彪和孔老二“克已复礼”的反动纲领。政治指导员张育仲手捧着一个乌黑闪亮的竹梆,含着眼泪悲痛地说:“手里捧竹梆,两眼泪汪汪,童年苦难诉不完,仇恨怒火满胸膛。”接着,他声声泪句句恨地讲述了自己苦难的童年—— 在黑暗的旧社会,我家田无一块,地无一翰壠,终年给地主扛长工、做苦活。我七岁半那年,父亲就含恨离开了人间,丢下了我们孤儿寡妇四人。穷苦的生活,逼使我在八岁就拿起竹梆给地主放大帮牛。 那时,不管刮风下雨,冬寒夏热,我每天都要起个大早,拿着竹梆“梆梆梆”敲个不停,唤牛上山,孤苦一人伴随着牛群在山里苦奔。  相似文献   

15.
粤剧是以梆黄声腔为主的本土化的外来剧种,有关粤剧梆黄声腔的源流问题历来众说纷纭."江湖十八本"是寻找粤剧声腔源流的有效途径;粤剧"江湖十八本"与陕西的汉调二黄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汉调二黄实即历史上的皮黄秦腔,它是所有皮黄剧种的鼻祖;粤剧源自陕西,形成于广西,是秦腔在两广本土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武宁采茶戏是赣北武宁县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精品,长期在民间传播,本文就其主要艺术风格及优秀剧目《梆儿声声》作一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论保护民族文化生态环境与西部大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个基本内容。生态环境不只包括自然环境 ,还包括人文社会环境。民族文化是构成人文社会环境的基本要素 ,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必然联系。在西部大开发中 ,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不能只是片面地指向自然环境 ,民族文化生态的保护与建设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以"以德怀之"来处理民族关系是朱元璋民族关系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特点.他的这一思想包含诸多方面的内容,充分体现了朱元璋对民族关系的重视态度."以德怀之"的思想,是对以往民族关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朱元璋把历史经验与现实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以德怀之"思想在明代民族政策中的实践,成效显著,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9.
何立波 《中华魂》2013,(13):45-48
在新中国空军发展史上,曹里怀将军是一个不应被忘记的人物。他1956年6月任空军副司令员,长达26年之久。1969年,他兼任航空工业领导小组组长,1971年9月至1973年5月兼任空军五人小组组长。曹里怀长期负责空军武器装备工作,使空军装备的科学研究、定型生产和国产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  相似文献   

20.
"君子""小人"在《论语》同一章出现时,往往构成对比,"君子"行为一般为正面,而"小人"行为则往往为反面。"君子怀刑"之"刑"当释为"刑罚、法度";"小人怀惠"之"惠"当是"慧"字之假借,取"巧慧、慧黠"之义。故"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可解为:"君子思念刑法,小人思念巧慧,欲缘巧慧逃避刑法以自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