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2 毫秒
1.
运用 1998年广州市女性就业观念调查资料 ,分析了公有制企业女职工的个人特征对其就业意向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力资本特征的影响最显著 ,经济特征的影响最不显著。对就业意向有影响的个人特征包括 :年龄、婚姻状况、工龄 (工作经历 )、教育程度、工作身份 (工人 /干部 )、就业状况、配偶工作单位性质、配偶职业和个人月收入。就业意向可分为四种类型 :阶段取向型、连续取向型、权利取向型和市场取向型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完成了从职业革命家集团向职业建设者集团的转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作为基层党组织最基本的单位,党员个体对执政党所肩负事业的认同感及信仰的坚定性,直接决定着党员个体能否真正的扮演好中国共产党党员这一角色.近年来,由于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部分党员个体的党员身份越来越名不符实,党员这一称号日益成为少数人获取资源、追名逐利的护身符,党员身份日益空壳化.党员角色的成功塑造需要表里如一的“身份”外衣与“信仰”内核.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2013年中国卫计委对重庆市流动人口动态监测项目数据,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综合探讨了重庆市流动人口住房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第一,在个体因素方面,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户口性质、受教育程度对其流动人口住房选择有显著性影响;第二,在流动因素方面,流动范围、流动原因对流动人口的住房选择有显著性影响;第三,在就业因素方面,收入、在本地连续工作的时间、单位性质、就业身份对其流动人口的住房选择有显著性影响;第四,在社会融入因素方面,迁移意愿、自身评价、语言媒介对其流动人口住房选择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2013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流动人口在流入城市的定居意愿不强,内部差异较大;流动人口的职业类别、行业类别、单位性质、就业身份、本地工作年数、个人月收入、家庭月收入、劳动合同类型等就业状况对其在流入城市的定居意愿具有显著影响效应;流动人口的歧视知觉对其定居意愿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效应;流动人口的歧视知觉和定居意愿均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要提高流动人口在流入城市的定居意愿,城市管理当局应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城市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改善流动人口的就业状况,帮助其实现稳定就业、体面就业;促进本地人与流动人口的和谐共处,降低流动人口的歧视知觉。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社会网络对于农村妇女干部职务升迁的影响效用,以广东省316位村两委女干部为抽样样本,分析了人力资本、先赋因素、初始地位、政治资本、社会网络资源和实际使用的社会资本各项自变量对女村干现任职务级别的影响,以及这些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结果显示:社会网络与职业提升之间存在着因果效应;社会网络的质比量更具重要意义;教育程度、年龄、党员身份、家庭背景等因素不仅对女村干职职务升迁有着程度不一的影响,也会对女村干拥有的社会网络资源和社会资本状况产生作用。在推进农村妇女参政中,应正视社会网络对提升参政机会和层级的积极作用;同时警惕社会网络对女村干职业发展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18世纪的两次革命--工业革命和法国革命所具有的经济与政治色彩,赋予了现代社会典型的经济与政治的"两面性"特征,为"应得权利"与"供给"这两个概念及其关系提供了思想渊源."应得权利"与"供给"及其辩证关系,孕育了现代社会各种矛盾与冲突的萌芽,构成了达伦多夫社会冲突思想的理论基石.当代中国处于社会变革转型期,社会问题相伴而生,并引发各种社会矛盾与冲突.从"应得权利"和"供给"的辩证关系来看,当前中国已经出现了经济持续发展、政治与社会发展滞后的不平衡状态;从"应得权利"和"供给"的辩证关系入手,通过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的良性互动来解决现实中的矛盾与冲突.要从"应得权利"的角度出发,健全包含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以及涉及个人自由条件的现代"权利体系";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建立、健全、强化并完善多元的社会矛盾冲突疏导机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与冲突.  相似文献   

7.
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我国一大社会热点问题,经济困难大学生作为大学生就业中的弱势群体更值得关注.家庭背景、社会关系、个人综合素质及就业心理等方面的因素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存在诸多影响.针对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的劣势,学校、社会都应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8.
单位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城市女性职业发展障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单位制度借助于国家权力对城市妇女的就业给予了稳固的保障,它极大地拓展了城市女性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使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在短期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单位制度"保护与依附"、"施惠与束缚"的双重性质,及其在妇女就业保障上所存在的"保护过度"与保障不适当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女性在职业上的发展.要切实解决市场化进程中单位女性面临的职业发展障碍问题,就必须对国家、社会和个人在女性职业发展中的责任及权利重新进行界定,在强调建构女性自主意识,提高女性职业发展竞争力的同时,必须通过建构消除职业发展性别歧视的法律制度和相关的政策制度,使原先由单位组织承担的既符合普遍人权又符合妇女自身发展要求的权益保障职能,得以借助于法律制度和必要的行政干预强制实施,并逐步形成女性特殊贡献的国家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9.
就业在行业之间有分层。行业工资收入、行业工作时间、行业失业风险对行业就业进行初次分层。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社会政策对就业的行业分层影响日益增大,它通过保障就业人群的各项权益干预就业。由于社会政策本身的不公平因素,在社会保险权利上呈现单位性质差异而影响行业就业,养老金对收入的逆向调节拉大了行业就业的差距,行业间的医疗保险、公积金、失业保险差距也影响行业就业的质量。在加入行业社会保障因素后,就业的行业分层发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0.
就业能力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通过对就业能力问题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因素以及就业能力的不同释义的探讨能够发现,就业能力体现在个人层面上是个人职业成功的关键;体现在组织层面上是组织保持弹性和活力的关键;体现在政府层面上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从高等教育的角度讲,拥有就业能力才能使毕业生获得持久的就业和职业生涯保障。  相似文献   

11.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党员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往往呈现出一种淡漠、困惑、甚至是偏差的认知态度。这其中除了体制转轨冲击、社会制度缺失、自我局限等多重因素影响之外,一个不容忽视的制约因素是基层党组织社会动员能力弱化而导致难以建构“共意”,突出表现在缺乏有效的思想动员给予主体意识的启发和引导、缺乏有效的组织动员不断强化凝聚力和向心力、缺乏有效的情感动员激发内心的现实渴望和迫切需求。这需要基于社会动员的分析视角,从提升基层党组织社会动员能力着手,重构新生代农民工党员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路径。  相似文献   

12.
党的组织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党的领导的组织保证.文章从提高党的组织建设科学化的历史沿革和现实依据人手,提出当前制约和影响提高党的组织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主要因素包括体制机制、思想观念、改革创新、社会环境、资源保障等.实现党的组织建设科学化,要准确把握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在以先进的思想理念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合理的工作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有效的方式方法推进党的建设上不断取得切实成效.  相似文献   

13.
党执政合法性的基础性资源正由意识形态主导型、领袖魅力主导型、经济绩效主导型向社会状态和谐主导型转换。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新的合法性基础性资源既符合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更符合巩固党执政合法性的内在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民主法治的制度保障,需要公平正义的道德基础,更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来实现。  相似文献   

14.
企业家作为企业社会工作服务市场上的主要需求方,是否支持和接受企业社会工作服务,决定了企业社会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和健康发展。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企业员工流动率、企业社会工作的服务内容等影响了民营企业家对企业社会工作的态度。社会工作机构的定位和服务内容、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规制和激励是激发企业家需求、推动我国民营企业社会工作发展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高校后勤基层党建工作受制于党员占比不高、过于分散,活动开展缺乏感召力,重管轻建等影响,其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亟待提升。高校后勤党建工作创新必须贯穿在服务育人过程中,管建结合,脚踏实地,贴近后勤工作实际,充分挖掘并结合利用高校资源。  相似文献   

16.
抓基层、强基础、增活力,不断夯实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对于落实高校教育工作者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构建优质、高质、品质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如何提高基层组织活力成为新时代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重点。文章通过对CNKI(中国知网)中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领域近十年来的文献进行爬梳分析,结合实证研究,以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党建引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践探索,探讨基层党组织活力提升的意义与方法,助力高校基层党组织活力建设。   相似文献   

17.
腐败行为的产生有诸多原因,既有复杂的社会文化和环境因素,也有腐败行为人的心理因素。要从源头上消除腐败,就必须深入剖析腐败行为产生的诸种因素间的互动逻辑。以美国社会学家班杜拉的三方互惠决定模型为分析框架,可以发现中国的腐败是由特有的社会环境,对权力、角色、行为与关系的错误社会认知以及频发的个体腐败行为三种因素(互动作用)引起的。因此,应从营造健康的社会环境氛围、纠正社会认知偏差这两方面入手,构建三种因素的良性互动关系,从而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8.
试析美国政党政治的特点及其对美国外交的作用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政党政治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两党制、形散而神不散的组织与功能、超党派政治、政党政治与宪政制度相互作用以及复杂的政党政治与选举政治关系等。这些特征对美国外交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政党政治的特点决定了其对外交的作用和影响的决定性与非决定性、可预测性与不可预测性、直接性与间接性并存的特点。美国政党政治作用美国外交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多元文化、价值和利益的美国社会结构、美国的国际化、内政与外交界限的模糊以及国际局势的变化等  相似文献   

19.
对党的社会工作内涵的理解,是研究党的社会工作无法回避的基础问题。按照对党的社会工作内涵理解的标准,党的社会工作就是我党按照党的社会工作价值理念,运用一定的工作方法,面向社会,服务群众,进而达到凝聚社会、增强群众认同的工作过程。  相似文献   

20.
社会转型期,经济领域的变革推动着社会价值趋向多元,价值多元不可避免地伴随着个体价值的过度膨胀,由此而出现的价值冲突在政治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发生着消解作用,影响着政治和社会结构的稳定与均衡,在国家、政党与社会层面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认同匮乏问题。在社会生活领域,认同匮乏的具体表现就是公共精神短缺。由于公共精神短缺而导致的社会分裂会从根本上破坏国家和执政党生存、发展的土壤。执政党价值整合语境下的价值,其内在构成是以认同为核心,包括国家认同、政党认同和社会认同三重维度,分别指向共同理想、行动力量和公共精神。执政党价值整合的路径在于通过建构国家价值体系、建设良好的公民生活空间、强化公民教育来强化国家认同,通过强化意识形态认同、形象认同、情感认同和行动认同来强化政党认同,通过建构公共价值规则、协同个体价值目标、强化社区认同来强化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