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生态批评是西方最新出现的一种文学批评潮流和视角。可以说生态批评是研究文学和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问,因为它试图从文化领域来探索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在当今生态危机日益恶化的时代,以生态文学批评独特和全新的视角来解读劳伦斯在小说《菊馨》中所体现出的生态批评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人与自然的“较量”——析《老人与海》的生态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入工业时代以来,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就不再是和谐、平等,而升级为无限制的掠夺、仇恨,致使人类陷入全球性的生态危机。针对这一点,早在海明威1952年出版的《老人与海》中就以一个悲剧性的预言对人类的行为提出了警示。小说中处处都体现了作者对生态危机的高度关注,并且隐喻性地指出人类只有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才能走出人类所面临的困境。本文试从新兴的生态文学批评角度分析作品中所体现的作者对人与自然界关系问题的思索。  相似文献   

3.
生态女性主义理论既是女性的,又是生态的,是女性主义和生态主义的结合。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强调女性和自然相联系的概念,批判文学中父权制双重统治,反对物种歧视和性别歧视,唤起人们对自然和女性的同情、理解和尊重,唤醒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男女平等意识,探讨解放女性和解决生态危机的有效途径,旨在解放女性、拯救自然、解决地球环境的承载力问题,为人类的持续发展谋求出路。  相似文献   

4.
在推动和谐社会构建的实践中,生态文学承担着特别的使命。生态文学大量展示生态危机的残酷事实,以对生态危机深重的忧患意识警醒世人,触动人们的灵魂,激发人们自觉的生态意识,走出狭隘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误区,从观念上奠定和谐社会的基石;生态文学致力于反思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模式如何影响、导致环境的恶化和生态危机,为环境科学研究提供精神支持,促进政府对社会发展政策特别是环保政策的修正和实施,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创造更好的条件;生态文学挖掘现实生活的诗意美,讴歌美好的生态形象,展示理想的生态社会,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和谐的生态氛围。  相似文献   

5.
《南都学坛》2016,(1):93-97
生态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总根源,虚假需求和异化消费是造成全球性生态危机的直接原因,技术的资本主义运用则加剧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基于此,生态马克思主义提出要解决生态危机问题,就必须改变社会关系,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生态社会主义社会;要抛弃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原则,树立以人为本的生命伦理价值观;必须变革个人生活方式,树立正确的需求观、消费观和幸福观。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对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也有自己的缺陷与不足。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对生态危机的解决提供了实践的指导价值.而面对生态危机,应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对于自然物质的占有方式、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与实践等哲学思想层面进行透视分析.从价值的角度来说,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生态化”保障.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思想来源。生态社会主义揭示了生态危机的资本主义制度根源,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新目标。  相似文献   

8.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理应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一种生态理论,生态女权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生态女权主义从人类中心主义和“父权制”世界观人手,把妇女解放和解决生态危机一并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则是把生态问题的解决与社会制度的变革联系起来。二者虽有显著区别,但生态女权主义一些理论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而且其理论的完善也需要借助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9.
生态社会主义根据人类面临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提出了以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为追求目标,倡导生态社会主义和生态人格的结合,两者在许多方面有共同的价值追求。而解决目前的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培育生态人格,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和生态良知以及转变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0.
生态语言学是生态学与语言学相结合而形成的新兴语言学分支。生态语言学研究的兴起,其目的是克服极端的人类中心的、机械主义的世界观,最终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在生态语言视阈下,文学批评要消除人类至上的观念,确立生态整体观念、自然万物都具有重要价值的生命观念。  相似文献   

11.
当今社会,自然危机日益严峻,已威胁到人类生存,而自然危机的根源在于世人人类中心主义意识,解决自然危机的根本途径在于提高人类的生态意识,而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审经典文学作品,则能较好的唤醒和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英国19世纪的小说家托马斯.哈代就是一位具有深刻生态思想的作家,哈代的早期代表作《远离尘嚣》则集中体现了他的生态观:人类和大自然一样,都是生态体系的一部分,相互依存,平等发展,人类只有和大自然保持亲密和谐的关系,才能获得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12.
D.H.劳伦斯在《大海与撒丁岛》这部游记中充分表现出对生态危机的深深担忧。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出发,研究该文自然与文明的对抗,有利于发掘劳伦斯超前的生态哲思,唤起人们的生态意识,最终建立一个和谐的生态家园。  相似文献   

13.
生态视野下消费时代的文学消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消费时代的产生对物质环境及人类精神世界的消极影响,并通过对当前社会下文学消费和商品消费的比较,指出解决精神上的污染问题比治理环境污染更为迫切。开发精神资源、提倡文学消费以代替过度的商品消费,将是帮助人类走出生态困境的一条要道。  相似文献   

14.
生态批评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于英美的批评浪潮, 通过文学文本考察文明与自然的关系,强调自然与人、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和谐.本文运用生态主义观点探讨斯坦贝克的中、长篇代表作<鼠与人>与<愤怒的葡萄>,旨在阐明斯坦贝克是一个具有生态整体意识的作家.  相似文献   

15.
《万尼亚舅舅》包含着丰富的自然隐喻和生态价值。契诃夫在揭露和批判人类破坏自然的同时,还探讨了自然背后的社会生态失衡以及人的精神生态问题。以生态批评视野重读《万尼亚舅舅》,不失为梳理和构建契诃夫作品与自然、生态关系的又一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生态批评:向自然延伸的文学批评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批评在人类面临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的语境中应运而生。它从一开始就体现了强烈的危机意识、责任感和批判精神。生态批评向自然延伸视野将表明文学参与现实问题的学科转向。生态批评的学科转向表现在从文本形式研究到内容本体追问的转向、从研究的概念化模式向关注实在性存在的转向、从以语言为中心的文本解读向以生命为中心的文本阅读转向三个方面。生态批评的学科转向意味着重新整理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趋势,意味着从本体回归的视角重新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必要。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流派,生态批评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是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的跨学科研究。生态批评反思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反对“类中心主义”,主张“生态中心主义”和环境公平。其分支生态女性主义批判了“男权中心主义”对女性和自然的双重压迫;深层生态主义主张超越生态学作为科学这一事实达到“自我意识”和“地球智慧”深层次境界;文化生态主义认为生物多样性等环境问题必定会反映在语言与文学领域;印第安族裔生态文学的关注焦点从社会关系转移到了自然关系。生态文学代表作从不同角度反映出了丰富的生态思想,生态批评是人类为其所生存世界斗争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8.
生存环境的凸显,使其不断在文学中居于显要位置。于是,文学与环境(处所)、文学与地理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以研究文学与环境的关系为主要目的的生态批评,伴随着环境恶化的加剧以及自身所具有的跨学科气质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勃兴。该批评倡导人的环境意识、地方感以及伦理关怀,主张把文学置入人类的生活世界中开掘文学与环境的全部意义,它是文学在当代的存在主义。作为一种新范式,整体性、系统论和生态智慧是它的显著特点,它可为以文学性为主导观念的传统批评注入新气象。重视文学在生态文本性、环境公正和公民道德上的作为则是生态批判的时代责任与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19.
现代文明对自然造成的影响,人类应该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20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斯坦贝克关注和思考的重要议题。通过文本细读,透过生态批评的视野,呈现了斯坦贝克作品中人与自然关系从和谐到断裂的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刘现代工业文明入侵前人与自然的和谐面面与现代工业文明入侵后人与自然的冲突画面,并进一。步发掘斯氏对造成这种巨大变化的深层文化原因所做的探索,阐述斯坦贝克作品的丰富性,指出他不仅仅是个“左翼作家”,还是一位颇具环境意识和生态关怀的作家。  相似文献   

20.
以崭新的生态批评角度解读菲利普.拉金的若干首诗歌。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透过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个切入点,挖掘拉金诗歌中所体现的生态思想,指出拉金是一位拥有生态意识的诗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