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论语》不是纯粹的由一人或者一个团体编定完成,不管是孔门弟子,如仲弓子夏子游,还是孔门再传弟子,如曾子或有子的门人,抑或是子思,实际上《论语》是层累地造成的。这并不是说,《论语》完全由散乱的语录在不同时代结集起来,而是由主体文本与附属文本组成的。这个主体文本就是仲弓子夏子游子张子贡有子等人在孔子逝后,召集众弟子完成的;而附属文本则是曾子门人记录的曾子语录以及其他孔门弟子语录。  相似文献   

2.
曾子教育思想初探路广正春秋时期,孔子开创“私学”,建立儒家学派,整理并发展了殷周以来的文化。在中国古代思想史、学术史、教育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史记·孔子世家》记载说:孔子“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曾参就是孔子最优秀的弟子之一。他...  相似文献   

3.
“曾参”之“参”读音辨正季文曾参,孔子的弟子,字子舆。关于曾参之“参”的读音似乎早已成定论,即读“参”为“shēn”。查阅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一册《论语·学而》篇,“曾子,名参(shēn),字子舆,孔子的弟子。”杨伯峻先生的《论语·...  相似文献   

4.
孔子仁学理论的核心,就是克己复礼,修身进德,改恶从善,就是学习达到中庸的理想境地,做到十全十美。在孔门弟子中,只有颜回完全做到这一点,而子路、子贡、冉有、公西华、宰予则置之度外,我行我素,至于子游、子夏、曾子、有子、伯牛、子张则介于颜回与子路等之间。所以如此,是因为孔子对弟子们施行双重教育标准:对颜回等没有官职的弟子,孔子希望他们做修身的道德完人;对子路子贡等官场能人,孔子是以政治实用态度对待,是否修德,常加宽容忍耐。这表明孔子的仁学修身理论,对于不同类型的人,态度与效果是不一样的,表现了孔子哲学的两面特性。  相似文献   

5.
一子贡是孔子称赞的弟子一般人说,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司马迁的《史记》中《仲尼弟子列传》共列名七十七人,并说“受业身通者七十七,皆异能之士也。”司马迁认为孔子弟子中有奇才异能之士七十七人。这七十七人中谁是最杰出的拔尖人物呢?孔子最称赞颜回,但颜回死的早,没有什么成就。孔子死后,子夏教于西河,传授孔子学术,魏文候还以师事之,并咨问国政。《论语》一书中也说孔子弟子中“文学”方面(即学术方面)首推子游、子夏。可是《论语》中孔子对子夏的教导,有两处值得注意:一处是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  相似文献   

6.
有些学者认为曾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孝道思想,本文对此不敢苟同。《论语》中的“曾子曰”记的是曾子的思想;《大戴礼记.曾子大孝》中的“曾子曰”记的是曾子的后学的思想。该篇对孝的泛化完全背离了孔子孝道思想的精神,从而与《论语》中的曾子的思想不相符合。这种对孝的泛化不是为了克服仁孝关系原理上的矛盾,而是对孔子孝道思想教条化、片面化,并已露出“愚孝”的苗头。  相似文献   

7.
《论语》诞生于孔门弟子授徒的需要,开始编纂在孔子逝世二十多年后,主要反映孔子教弟子怎样做人的教育思想。孔子生前弟子各有所记,多为心记而很少笔记。《论语》记录孔子言行,是有所侧重而非有闻必录,大致遵循了真实性、典型性、精练性、采用雅言、不与六艺重复、不与《六经》重复等基本原则。《论语》编纂过程可分为弟子分别搜集、合作汇编、成书定稿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领纂者为仲弓、子游、子夏、有若、曾参、子张等人,其中子夏、曾参在接近完成时期发挥了关键作用。第三阶段成书者是以有子、曾子门人为主的再传弟子,再传弟子对其师领纂的未定稿有敬畏心理,虽重复章节也未予删改。  相似文献   

8.
《论语》为先秦古籍,其缘何为书,如何成书,何时成书,编纂者究为何人,如此等等,汉以来学者或语焉不详,或莫衷一是.爰及晚近,大抵以为孔门德行、文学科弟子追论夫子之言而作,最终由曾子门徒完成.文章根据孔子教学传输方式,《论语》内容结构,弟子言论统计,参以史实,酌以情理,认为:《论语》一书乃孔门弟子回忆其师的纪念文集;初编成于孔子去世后弟子三年居丧期间,子贡主其事,子夏、曾子等促其成;最终经曾子弟子稍加增益而成  相似文献   

9.
议颜回     
颜回,字渊,或子渊,后世尊称为颜子。春秋末年鲁国人,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中最有名的一个,也是孔子最喜爱的一名弟子。据古籍记载;颜回的先人本黄帝之后。黄帝六传至陆终,陆终生六子。其中第五子名宴安,在邾地建国。武王灭商后,曾将其后裔曹挟封于邾,世代为鲁之卿士。数传至夷甫时,  相似文献   

10.
曾子杀猪     
曾子,又叫曾参,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孔子的弟子。有一天,曾子的夫人要去赶集,孩子哭着叫着要和母亲一块儿去。于是母亲骗他说: “你别去,等娘回来给你杀猪吃。”孩子信以为真,不禁破涕为笑。夫人办完事回家,见曾子正准备杀猪,便问: “你为什么要杀猪?”  相似文献   

11.
从孔子的生平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来看,孔子倡导仁学,为华夏开辟了一精神传统,孔门弟子、儒家学者即是从仁这一儒学核心概念出发尊奉孔子为圣人的。从两千多年的历史来看,儒家选择通过出仕、得君行道来实现政治理想,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从“君臣之义”“尊卑之礼”的角度尊奉孔子为圣人。孔子的“圣”有多重含义,如果“去圣”,只能去历代统治者尊奉的代表“君臣之义”“尊卑之礼”的圣,作为民族精神信仰的孔子是不能被“去圣”的。  相似文献   

12.
不久前,经过北京的安贞里公园,见园内有座孔子像,不由得想起孔子的弟子问“孝”的典故来,在《论语·问政》里有这样的故事——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  相似文献   

13.
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高徒之一。在《论语》中被少见的称为“子”,为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传承做出了重大贡献。《论语》是儒学最重要的经典,在《论语》中,提到曾子的名字达17次之多,其中,记载他的言论多达15条。曾参父子同为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感情更为深厚;他为人朴实敦厚,有传承儒家学脉的高度责任感;他提出和阐发的孝道、诚信、修身、担当等见解,发扬了孔子的学说;他将孔子“一以贯之”的学说慨括为“忠恕”,表明对孔子学说理解透彻,深得要领;孔子的嫡孙孔伋拜其为师,足见他已具备儒家学术传道者的崇高地位;后世尊其为“宗圣”,也是对其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统传道宗师地位的褒奖。这都有力证明曾子对《论语》成书做出有无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孝道是曾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不论从师承关系角度看,还是从曾子孝道观的主要内容和表现角度看,我们都可以得出曾子的孝道观是对孔子孝道观的继承的结论。曾子不但继承了孔子的孝道观,而且以身作则地宣传、发扬并全身心履行了儒家的孝道,为时人以及后世百姓树立了榜样,为丰富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文化做出了贡献。中国古典文献中的许多资料都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5.
馥碧萱 《社区》2014,(32):55-55
2014年9月28日,时值孔子诞辰2665周年纪念日,在北京万寿公圃举行了一场“众人齐声诵孝经”的活动。“仲尼居,曾子侍。子日:‘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日:‘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日:‘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相似文献   

16.
孟子的故事     
孟子求师曾子把他的思想学问传给了孔子的嫡孙孔伋?讈匙肿铀迹啻?曾作《中庸》。这是儒家思想最重要的一个派系。孟轲将走访、考察得来的资料进行了反复推敲,认真地分析、比较,发现同是孔子嫡传,惟曾子学派为儒家的正宗。曾子的学问不同于子夏、子游等人,他重视孔子学说中人类自觉精神的忠恕诚信之德,而子夏、子游他们则着重于形式的礼仪以及实际的政务,因而孟轲决定学习曾子这一派系。然而,当孟轲游鲁时,不仅子思早已作古,连其子子上业已没世,只有拜子思的门人为师,受业于子思的门人。主意既定,孟轲一方面与一批自称是子思门人的青年交游…  相似文献   

17.
孟子评价古代四个圣人时,赞誉孔子为“圣之时”。本文从简要介绍前三圣形象入手,解读了“圣之时”的意思,“圣之时”在孔子身上具体的体现,最后指出“圣之时”体现了的孔子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8.
《越绝书》卷八《外传记地传》记载越王勾践灭吴以后,迁都琊(令山东),躬求贤圣,孔子率弟子70人来朝:勾践伐吴,霸关东,从琊起观台。台周七里,以望东海。死士八千人,戈船三百艘。居无几,躬求贤圣。孔子从弟子七十人,奉先王雅琴,治礼往奏,勾践乃身被赐夷之甲,带步先之剑,杖物卢之矛,出死士三百人,为阵关下。孔子有顷姚稽到越。越王曰“唯唯,夫子何以教之?”孔子对曰“丘能述五帝三王之道,故奉雅琴至大王所。”勾践喟然叹曰“大越性脆而愚,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锐兵任死,越之常性也。…  相似文献   

19.
孔子曾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者,修身求道也,为人者,仕进取初也.孔子“人已”之论,遂为后世儒家为学动机论之中心命题,争论颇多,影响深远.儒学“人已之辨”的文化意义有三:(1)养成中华土人”学以求道”的学风传统,谈泊宁静,乐学修已.(2)宋儒重“为己”而轻”为人”,偏于内圣,失于外王,忽略学问的社会功利意义,且有陋识人心之嫌.(2)今人论学习动机,复有“为个人”、”为社会”之辨,其实质仍是求道与谋利之矛盾;提倡先儒“学为君子”的传统,可补个人学为私己功利之阙.  相似文献   

20.
试论曾子对孔子学说的阐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子提高“孝”在儒学思想体系中的地位,以“孝”统贯孔子的“仁”和“礼”,以“忠恕”概括孔子学说,突出“忠”在内省的修养方法中的作用,开启了求诸于心的运思路向。曾子成为儒学发展中一位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