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胡锦涛于2006年3月4日,参加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联组讨论时说,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胡锦涛的重要讲话,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当代中国人应该如何对待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如何对待科学和劳动、如何对待他人、…  相似文献   

2.
胡锦涛总书记今年3月4日提出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他说:“要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总书记的讲话,不仅是广大公民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更是我们广大医务工作者必须身体力行的行动指南。一、深刻认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  相似文献   

3.
黄存垣 《老友》2014,(3):59-59
正中医学的"肝"与现代医学所说的肝脏有一定的区别。中医学所谓的肝,既指实质脏器肝脏,又指肝脏在机体的生理功能与病理表现的范围。与肝脏密切相关的机体部分,如在体表有肝经循环,与胆腑相表里,主筋,开窍于目,润爪甲;在志为怒,在声为呼,其病变为握;病性如风善行而数变,病位在颈项;与自然界有密切联系的方位为东,季节为春,主生,气候为风,五行属木,五畜为鸡,五谷为麦,五音为角,五色为青,五臭为臊。现就春季养生抗衰老从肝而论,简要论述几点。  相似文献   

4.
赵风林  何麟懿 《社区》2013,(16):25-25
江西省九江市浔阳区始终把为社区居民和单位服务作为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抓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发展社区服务为龙头,以方便群众生活、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宗旨,形成了“以党建为龙头,以社建为主题,以文化为血脉,以稳定为保障,以服务为重点”的和谐社区建设浔阳模式。  相似文献   

5.
公共关系六大特征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关系作为社会组织的一种管理职能 ,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公共关系的特征可概括为 :以社会组织为主体 ,以美誉为目标 ,以互惠为原则 ,以长远为方针 ,以真诚为信条 ,以沟通为手段。全面而深入地剖析公共关系的本质特征 ,有助于我们正确地理解和认识公共关系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荣或辱是指个体在进行自我评价时产生的自尊或自愧的心理体验,也是指社会在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进行评价时形成的褒奖或贬斥.在社会之中,每个个体都有自己对于荣与辱的看法和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指我国现阶段人们依据一定的思想道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关于荣辱观念的总和.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即"八荣八耻"是对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荣辱观、价值观的高度浓缩和概括.  相似文献   

7.
教师的教学实践要获得理想的效果,离不开三大要素为师之尊、为教之道与为哲之境的有机统一。为师之尊,尊在一身四任;为教之道,道在循序渐进;为哲之境,境在真善和美。为师职在为教,为教高在和美。为师、为教与为哲的有机统一,既是展示教师教书之恒久魅力的具体过程,也是实现学校育人之根本目的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江苏大运河文化产业带的特色及其实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大运河文化产业带为文化江苏的重要名片.其主要定位是:以大运河为主轴,以旅游、美食、地方工艺等为基础,以古城博览业和文化产业园为依托,以图书报刊业、演出业、影视音像业、动漫创意业等为载体的复合产业,是具有江苏风格、江苏气派,具有国内领先地位、国际有重要影响的流域文化产业带.其主要实现路径为:创新观念为先导,组织领导为前提,科学规划为龙头,市场运作为核心,多元投资为动力,科文联姻为支撑.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的历史征程中,形成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内在理论逻辑。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生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人民解放论为目的、人民主体论为动力、人民上帝论为立场的有机统一。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发展于新中国成立以后,主要表现为人民万岁论为基本立场、人民主权论为核心内容、人民公仆论为执政理念的有机结合。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恢复发展于改革开放以后,是人民思想解放论为前提、人民物质利益论为核心、人民共同富裕论为目标的有机融合。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深化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集中体现为人民利益代表论为执政方向、人民民主论为政治保障和人的全面发展论为发展目标的辩证统一。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强化于党的十六大以后,党鲜明地提出了以人为本,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内在统一。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创新于党的十八大以后,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理念,形成了人民至上、人民主体、人民共享、人民评判"四位一体"的内在统一理论逻辑。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在于内隐性与外显性的统一,间接性与直接性的统一。高校后勤社会化后,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应以组织建设为龙头,教育管理为重点,改革创新为着力点,营造高品位的校园精神为载体,学生自我教育为纽带,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培育新一代大学生强健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1.
夏鲧是中国古代颇具争议的神话历史人物,在传统儒家主流文化体系中,他是恶名昭著的"四凶"之一,而在神话传说和其它文献记载中,他又是治水未成身先死的悲剧英雄,历代对夏鲧死因的争论虽绵延不绝却又莫衷一是。本文从历代关于夏鲧死因的几种主要观点的分析入手,结合"夏鲧作城"的文献记载,将夏鲧置身于氏族社会向文明时代过渡的时代背景之下,探讨其被杀的深层原因,重新确立其作为时代先行者和治水英雄的历史文化地位。  相似文献   

12.
由于成吉思汗的西征及其民族迁徙政策,导致了元代中国穆斯林队伍的迅速壮大。而穆斯林善于经商的特点以及迁徙过来的穆斯林所生活的军事战略要地,使得元代穆斯林的社会地位异常重要,受到元朝统治者的重视,其经济和政治地位较唐宋时期均有明确的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元代伊斯兰文化的独立性通过清真寺的大量建造而体现出来。与此同时,儒家文化的强大及其与封建社会相协调的特点又使得元代伊斯兰文化不得不与儒家文化相妥协,其结果就是伊斯兰文化的进一步中国化  相似文献   

13.
赵伟 《东方论坛》2006,(2):90-97
以佛教义理阐释儒学,是晚明人文思潮的一个重要特征。作为其中的重要一员,袁宗道因为生死问题接触佛教,而后潜心禅宗,以禅学诠释儒学;又和袁宏道一起大力推行净土,提倡念佛法门。袁宗道为纠正禅宗之弊和推动净土在晚明的展开,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洪垣(号觉山,1507—1593年,字峻之,江西婺源人)融合吸收王阳明与湛甘泉的心学思想,强调格物致知、博文约礼,发展出以生意为心学归宿的生机(几)之学,心学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其晚年融佛道入儒,追求心体的超越,又自甘于偏僻山村,故其博学体系不得传人。其心性工夫论脱离程朱主静或主敬、走入顿悟一系,最终与佛禅"明觉"思想合流,标志着白沙—甘泉一系自然主义心学的终结。但是,他重视从历史中获得政治知识,重新诠释格物论,在明代心学中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重新阅读洪垣《觉山先生绪言二卷》,可以扩大我们对明代思想的研究,深化对甘泉后学、阳明后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儒学与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的交流是双向的.不忽木父子为康里氏(哈萨克族的重要族源之一)人,是元代著名的"华化"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文学家.在元代复杂的民族关系与政治环境中,他们父子均极力推崇儒学,主观上是为了革除元代吏弊,但在客观上,却以其特殊身份为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弘扬儒学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汉元帝与经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元帝受过良好的经学教育,有着深厚的经学功底,尤精于《诗》。元帝尊师重儒,在其大力提倡之下,整个社会儒风蔚然,《诗经》学亦因元帝之力,成为治国主导思想。元帝好儒,选官用人,以经明行修为基本准则,因此儒生布满朝廷上下。元帝对经学的贡献就在于通过习经重儒、治国以儒,使儒学彻底取代了“霸王”之道。  相似文献   

17.
“不远复”三字符是刘子翠重视儒家原本智慧的思想标志,提出的是一个回复本性、自我完善的命题,它包括克己复礼、识体归仁、制情复性三重向度。刘子翠用三字符在倾向于道禅的青年朱熹的文化心理结构中,种上了一棵复归儒学门庭的思想根苗。  相似文献   

18.
康有为作为晚清儒学大师,自小深受家学、师学的影响与熏陶,再加上其博学多才,从而打下了深厚的儒学根基。因而,在康有为的变革思想中透露了较强的儒学特征,其主要表现为:在中西文化交融中,坚持儒学的主体地位;在变革思想的形成与实践过程中,将治经与变政结合起来;在尊崇孔子的基础上,对孔子形象进行重新塑造。  相似文献   

19.
元代名臣张养浩归隐云庄八年后又毅然再仕,这一看似偶然的选择实际昭示了其思想发展的必然轨迹,即作为士而言对道义的坚守与担当。正是士志于道的儒家理想,贯穿了张养浩出处进退的每一步选择,勾画出他完整的仕途人生。其隐而再仕,也正是这一理想驱动下的必然实践。  相似文献   

20.
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带有鲜明的政治特性,突出表现为崇圣意识和王道理想。君权至上、父权至尊和伦常神圣构成了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价值结构。汉代儒学被政治意识形态化,延续的仍然是先秦儒学的价值系统。因而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传统政治文化中并不包含现代化的因素。儒家思想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但是有许多内容,包括一些价值性的规定是无法与现代社会相沟通的,这就是传统儒学在现代社会的宿命。新儒家、新保守主义等学派设想复兴儒学,显然是不适宜的。当代中国需要建立一种以现代社会理念为基点的先进文化,其价值构成应当是法治的、人文的,同时也要批判地吸纳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