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庄子的法哲学是批判型的。他批判使用的思想武器就是哲学上的自然主义与相对主义。庄子崇尚自然法,对人定法则持基本否定的态度。庄子批判统治者的礼、法、德、刑,他也批判“圣者”,反对“人治”,主张“无为而治”。庄子的思想具有明显的法律虚无主义倾向。不过,庄子以自然主义和相对主义为武器,对统治者的礼、德、法、刑的批判是深刻的。  相似文献   

2.
“无为而治”的背景、涵义和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分析了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原委;阐述了“无为而治”思想的基本涵义,即顺应自然和民意,遵循客观规律而为;评价了“无为而治”思想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德”的法精神是《尚书》法思想体系的核心与灵魂,这一精神通过历代封建统治者的薪火相传,成为中华法文化的法魂。“中德”具有多层面的含义:在道德层面上,它宏扬社会全体组成人员大公无私、和衷共济的美德;在方法论层次上,它强调无过无不及的辩证原则;在目的论层面上,它主张因时制宜,在动态的发展变化中去实现永恒的正义。“中德”精神渗透在《尚书》法思想中,其主要体现是:1.刑罚的目的是“刑期无刑、发协于中”;2.法律实施的方法论原则是“轻重诸罚有权,刑罚世轻世重,惟齐非齐.有伦有要”;3.在德刑关系上。认为“有德惟狱”,“明德”就在“慎罚”之中;4.在法律正义的实现上,主张“惟良折狱”,注重司法官的良心和素质与法律精神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4.
汉赋以“通过文学的法律”和“作为法律的文学”的形式,对汉代的立法、司法、执法通过铺陈进行了充分的表现.汉赋中表现的法律精神和法律理想主要有:支持天罚神断、天人合一的思想;借助鬼神追求绝对公平的愿望;提倡德主刑辅的精神等.赋作家在作品中建构出盛世图景,表达其政治理想,推动了礼法制度的改善和进步.  相似文献   

5.
刘禅为蜀汉帝四十一年,本文将其分为三段,即诸葛亮时期,“以父事之”,蒋琬、费稀时期,无为而治,最后十年为帝权失控期。本文认为,从帝业上看,刘禅不失为中常之君;从帝品上看,刘禅是我国历史上肚量大的、节俭的、真正爱民、宁愿自己蒙怨,又却被后人误解千年的仁德之君。  相似文献   

6.
人治,做为一种政治法律思想,发端于春秋战国时期。一般认为,人治是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来的。什么是人治呢?根据孔子及其后学的有关言论,所谓人治,就是强调统治者个人在治理国家中的先决作用,即“为政在人。”孔子首先强调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圣贤明君的作用。他说:“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简言之,人存政举,人去政息。要想治理好国家,只能寄希望于“有道明君”。其次,孔子强调统治集团中其他个人的作用,主张“尚贤”。孔子追颂“大同”时代的第一条颂词就  相似文献   

7.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他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影响深远。孔子的法律思想核心是“德主刑辅”,即以“仁”为本的法制原则;“德”、“礼”教化的防范措施;宽猛相济的施刑办法;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孔子的法律思想对今天中国的法制建设仍将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无为而治”作为一种治国思想 ,在历史上 ,尤其在封建王朝建立之初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历史上“无为而治”的成功实践主要体现在统治者少私寡欲、清静利民、维护政策的稳定 ,重视用人和纳谏等方面。无为而治本质上是一种典型的“人治”模式 ,但其中的一些观点在当今仍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曾经产生过一些把矛头指向时政的讽刺诗,这些作品在不同程度上都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然而,在讽刺诗中,把矛头直接指向封建地主阶级总代表皇帝的诗则不多见。一方面,封建统治者决不容许侵犯君权、动摇君权,如有违犯,则格杀勿论;另一方面,他们还极力提倡、宣扬“君为臣纲”的反动思想来束缚人一们的言行,从董仲舒到二程和朱熹,又把“忠君”思想神化,将它吹捧到了吓人的高度,什么“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什么“君德即天德”、“父子君臣,天下之定  相似文献   

10.
“无为而治”是中国古代管理文化的精髓,“超级领导”则是西方现代一种新的领导思潮。基于“无为而治”思想和超级领导理论,领导活动的最高境界应是在以“道”的辩证思维进行“有为”的超级领导、以“法自然”的思想实现超级领导的“无为”本质这一思想境界的基础上.从建设“无为而治”的超级领导文化、提高领导活动各主体的“领导”能力、塑造超级领导的“自组织”结构等方面进行努力,进而实现“无为而无不为”的自然领导状态。  相似文献   

11.
德育,作为向社会灌输主流伦理意识形态的基本手段,是统治集团最愿倾注热忱和花费代价的社会工作;而德育思想,作为伦理文化结构中的核心部分,又最为政治家、思想家所重视。在政治家和思想家的双重关注下,德育思想自然在民族文化中占有举足重轻的地位。中国德育思想源远流长,宏富精深;趋时更新,流光溢彩,是中国文化思想的主旋律。自先秦至明清,从近代到现代,几千年的哲学和文化,所谈所论都离不开一个“德”字。“德者,得也”。意味只有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方可得民心,得天下。德概念后被引申为人与人相处的道德规范和个人修养…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大义觉迷录》为依据,详细论述了雍正帝的政治思想:当“天下一统”之时,”君臣之伦”占据上风,“华夷之分”已无实质上的意义,“君臣之伦”突显,即所谓君要行君之德,臣要行臣之德,而清朝的皇帝都是有德之君,施行德政,因此天下之人理应臣服于清朝。  相似文献   

13.
儒家法律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形成,但并未被当时统治者所接受。秦朝法律法家化明显,但秦律中仍然包含儒家法律思想成分。汉代中期废除汉初“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使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得以确立,儒家法律思想遂成为长期影响中国法制进程的正统法律思想。  相似文献   

14.
儒家道德法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道德法”是泛道德主义观念影响法律领域的一种表现。儒家的法律思想实际上是一种道德法思想 ,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在立法方面 ,主张把道德的法律化作为基本的价值追求 ;在司法方面 ,主张把“中庸”与“慎刑”作为司法公正的实现途径 ;在治国方面 ,主张把刑法辅助下的德教优先作为基本的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15.
从古史重建的角度看,清华简可以说具有非凡的意义.清华简所载多为殷周时期的史事,史料价值可与《尚书》相媲美,一些文献不仅可以印证《尚书》等先秦古籍或周代金文的记载,甚至还能弥补相关记载的不足,并能纠正相关记载的错误.清华简对研究上古法律思想史也有重要意义.“求中”即寻求中道,反映了一种治国方法,“得中”即实现中道,反映了一种政治价值的实现,而中道观念在司法领域的表现是“中罚”,它体现了一种司法公正的价值.“明刑”或“慎刑”说强调了慎用刑罚的政治意义,它关乎国家的兴衰存亡;“明刑”也是周代统治者大力提倡的一个司法原则.“明德”或“敬德”说强调了养成谨慎之德的重要性,明德不仅是一种政治道德,更是一种司法道德,具备明德的官员从事司法审判才会有司法公正.“天命”现是周代法律思想的理论根据,政权的合法性来源于天命,立法和司法的合法性也来源于天命;但周人又强调“以德配天”,只有有德之人才有资格获得天命——其背后的含义是:道德是政治的决定性因素,也是立法和司法步入正途的决定性因素.总之,“天命”说为周代的政治法律思想提供了一种形而上的神圣根据,并对中国的政治传统和法律传统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颜茂猷是17世纪“后阳明”时代的一位劝善思想家。他的善书著作《迪吉录》及《云起集》充分体现出其思想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质:非常热衷于探讨如何将道德行为纳入果报系统当中,为行善思想寻找外在的客观依据等问题;在思想上有折衷朱子阳明的倾向,但对晚明盛行一时的心学末流非常不满,以为凭借人心的力量已然不能解决 “转祸为福” 的根本问题;对如何重整社会秩序、扭转世俗人心表现出极大的关怀与忧虑;而其思想在立场上表现为儒家,其思想之宗旨在于劝善,其信仰则表现为三教糅合的形态,他的最终思想指向则在于培养“善人”,以最终实现“善与人同” 的理想社会。  相似文献   

17.
老子“无为而治”政治思想最为当代学者所病诟.被认为是消极、因循、保守、颓废和无所作为的混世哲学.很少有人对他的政治思想进行系统而深入地研究,从而造成了对他政治思想的不少误解。过去对老子政治思想的研究,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1)缺乏历史的观点,即对“无为而治  相似文献   

18.
在具体的执政指导思想上,唐太宗追求内道外儒,以道家理论约束自己,崇尚清心寡欲,无为而治,从而达到了国正君清的效果,以儒家伦理建构官德制度与体系,强调执政责任与监督,从而形成从谏如流、为官清廉的开明局面;在君民关系上推行“仁政爱民”,从而为万民拥戴。唐太宗的执政不仅开创了中华民族的一个辉煌盛世,同时也为我国党的建设、党群关系以及反腐倡廉等提供理论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世界范围内盛行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中西方教育传统中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形成的中西方文化决定了中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差异性与相通性并存。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历史渊源不同;在对“人”的理解上,中国意指“集体人”,西方视为“个体人”;在教师角色定位上,中国当成“引导者”,西方则为“促进者”。两者相通之处在于:坚持性善论;强调人具有贵于动物的独特价值观;倡导教师尊重、理解、平等地对待学生。在梳理中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历史脉络的基础上,探析二者的异同之处,可以让我们在汲取中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长处的同时,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本主义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20.
唐初史家在上溯“文”的本源时,一、别为两派,二、强调文当有质,并将质的范围拓宽到前所未有的地步;对于文学本身,既重视其政教功用,又把“文”看作为质的自然表现;在对待六朝文学的态度上,分为三派,而各派均能以文学的眼光观照文学;在当代文学的建设问题上,主张质文并重。结论:唐初史家的文学思想,给文学开辟了新的天地,有着许多指向文学实践的生长点,因此,它在唐代文学思想史上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