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三农”问题长期以来困扰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始终影响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最直接的表象是农民的收入问题,实质是农民的就业问题,根源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因此,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于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在全面加快产业升级和加快农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如何创新农村劳动力转移思路,  相似文献   

2.
破解"三农"问题与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破解“三农”问题与农村和谐社会建设是我们所面临的新的历史任务。然而,农民收入少、农业效益低、农村发展慢、粮食安全供给压力大、城乡差距大等种种现象表明,解决“三农”问题与建设农村和谐社会不容易,原因是导致这些问题发生的根源既有历史性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也有政策性的倾斜支持城市和工业的问题,还有一系列制度安排的不合理及其缺失问题。故此,在充分认识破解“三农”、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农村和谐社会的内涵要求,实施包括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发展农村生产力、改善村风民俗等系列措施,将有助于我们完成这一新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3.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是当前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源,今后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其中主要包括: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改革现行城乡体制机制;组织上落实实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4.
中国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三农”问题,但“三农”问题仅依靠农村是难以解决的。沿着“跳出农村看农业”的思路,从分析城乡关系入手,揭示出城乡关系的现状,探讨城乡发展分化的原因,提出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十六大以来,中国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进程中的一条主线是“多予、少取、放活”。目前,农村税费改革已取得了阶段性的巨大成功,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正向农村地区倾斜,“三农”问题初步得到缓解,我国在总体上进入了“后农业税时代”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新的发展阶段。下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重点、难点是,进一步消除城乡二元体制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所造成的瓶颈制约,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障碍。  相似文献   

6.
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正处在历史紧要关头,新市民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具有催化促进作用。新市民的城乡粘合性主要表现为城乡情感粘合、城乡生活粘合、城乡工作粘合,新市民通过反哺农业、农村、农民,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催化促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运用二元logit模型分析影响新市民“三个反哺”“四个带动”催化促进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影响新市民“三个反哺”催化促进的因素是“同样光荣”“乡镇干部联系度”“国家重视(三农)是起因”“(所在单位)帮扶已开始行动”“技术职称”,影响新市民“四个带动”催化促进的因素是“乡镇干部联系度”“性别”“若非国家号召”“工作城市级别”“(所在单位)为农家服务”“国家重视是起因”。  相似文献   

7.
成都市农村应大力发展小城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了成都市农村小城镇建设的意义 ,提出我市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战略是以城带乡的小城镇发展战略 ,并从小城镇所具有的推进成都市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解决“三农”问题的三个功能论述了成都市发展小城镇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重庆城乡协调发展问题探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跳出过去基于农村本身就“三农”论“三农”的研究思路,因为农村区域自身没有条件和能力来解决“三农”问题,从城乡互动视角来研究“三农”问题尤为重要,城乡互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该文重点分析了重庆城乡失调的表征和弊端,最后提出了促进城乡良性互动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中国的“三农”问题长期解决不好的重要原因,是因为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障碍.文章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由来、特征以及几次破除二元结构体制的实践角度进行分析,指出目前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仍然是二元结构体制的存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的我国严格户籍制度的执行,具有城乡不平等性和社会区隔等特点.在严格区分的城乡户籍制度管理下,国家土地制度、财政支出等都呈现出城乡不平等.因此,文章从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和财政体制三个方面提出破除二元结构体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试论新农村建设中的劳动力转移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艰巨任务,而“三农”问题中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要解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必须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调整城乡关系,加快城市化步伐,使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我党三代领导人高度重视农村工业化问题。他们认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工业发展必须要与农业发展相结合、与农民的致富相结合。农村工业化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农村工业化是农村经济发展主体力量,最终的目的是实现城乡一体化。他们有关农村工业化的思想,对于新时期指导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破解"三农"问题,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现代农业,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揭示了小城镇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在打破城乡分割 ,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小城镇肩负起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 ,建立起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坚持面向“三农”,走城乡一体化之路的基本原则 ,探讨了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 ,同步实施 ,相互促进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且县域在城乡发展一体化中的作用日益明显,所以推进县域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基础。以2011年延安县域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为研究对象,从空间、经济、社会三方面构建县域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均方差决策法以及聚类分析法进行分析,发现延安市内部县域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差异较大,两极分化现象较为严重,其中城镇化水平、农业机械化水平、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城乡安全饮用水普及率比的权重较高,对各县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4.
“三农”问题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是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一类社会问题,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特点。“三农”问题具有普遍性,不是个别国家或地区特有的现象;不同国家、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三农”问题的具体表现差异较大,该问题又具有特殊性。“三农”问题有表现为工农发展失调、城乡发展失衡的相对“三农”问题和农村处于绝对贫穷、农业处于绝对落后、农民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的绝对“三农”问题之分。把握“三农”问题的这些特性,是进一步研究“三农”问题的前提。  相似文献   

15.
“三农”问题即“农村、农民、农业”问题.从农业的特殊性出发,认为通过实现农业纵向一体化经营、大力发展农户横向一体化合作经济组织是发展农业、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农村稳定、真正做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采取层级分离法,从三个依次递进的层次逐一对“城乡文化一体化”进行剖析,即通过分别解析“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城乡文化一体化”来理解和把握“城乡文化一体化”的涵义.基于此,“城乡文化一体化”的涵义可解释为,在特定的行政区域内,把城乡文化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以乡村文化发展为中心,通过城乡社会文化资源和文化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相互协作,以城市文化发展带动乡村文化发展、以乡村文化发展促进城市文化发展,实现这个区域内城乡文化协调发展的过程.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则要突出以农村为中心,满足农村的基本文化生活需求,积极挖掘和开发优秀的农村地方特色文化,注重农村文化服务的供给与文化服务需求的衔接与平衡.  相似文献   

17.
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保障机制是促进城乡关系的演变朝着一体化方向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义乌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探索表明,城乡发展一体化保障机制体系的基本构成包括城乡一体规划与建设机制、城乡生产要素平等交换与流动机制、公共财政“三农”投入持续增长带动机制、基于统筹城乡发展实践的政策创新机制,以及统筹城乡发展的高效行政机制等。  相似文献   

18.
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实质及其实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二元结构源于自然经济与市场经济这两种经济形式的差别和对立,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实质是城乡市场经济发展一体化.由于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存在“先天不足”和“后天缺陷”,导致中国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四个层面都存在城乡二元结构.中国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根本路径是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具体路径是集中农村生产要素、发展农村现代产业和推进农村城镇化.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三农"问题的特征分析及政策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的"三农"问题表现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消费差距、地区差距、社会差距不断拉大,大量劳动力滞留农村,造成各种社会矛盾。"三农"问题的根源在于长期倾斜的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战略,是城乡二元结构固化的结果。因此,应当把"三农"问题的解决放在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大环境中去思考。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现阶段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必要性,认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促进城乡融合的内在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现实需要。当前,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仍然面临许多问题:现行体制上还存在一些弊端;认知上还存在一些差异;农村经济相较城市还有很大差距;资金保障上还存在着某些制约因素;农村劳动力涌流城市引起乡村劳动力匮乏。解决这些问题应从"五个必须"入手:必须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与国情相适应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模式;必须着重处理好几个关系;必须积极探索构建民间参与机制;必须按照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必须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