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元代的书会,在元代社会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文化现象。元末明初的贾仲明在《书<录鬼薄>后》说:《录鬼薄》作者钟嗣成“载前辈玉京书会、燕赵才人……自全之解元董先生,并元初关汉卿已斋叟以下,前后凡百五十一人。”元代确实有很多“书会”,例如: 玉京书会。玉京即大都(今北京)。估计关汉卿、白朴、孟汉卿、岳伯川、赵子祥、赵公铺等人都属玉京书会。根据是《录鬼薄》及贾仲明的吊词:  相似文献   

2.
胡集书会为我国两大传统书会之一,至今至少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历史上,胡集书会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与其所依靠的乡村大集胡家集密切相关.此外,在胡集书会的具体运行、实践过程中,亦不可避免受到胡家集这一乡村市集的影响,如写书村落的分布范围、下村艺人的表演周期等,而这都表现出传统乡村市集或者说演出市场对胡集书会的巨大影响力.因此,今天胡集书会要想获得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改革演出内容与表演形式以适应乡村民众的娱乐需求乃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3.
读书识人     
很多时候,精神的魅力比专业知识更容易叫我折服,我上课是读人,读书也是读人.对我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两位导师,或许不是他们的学问,而是那一点童心和趣味,一点单纯的向上的坚持,深深地打动过我.所以我没法不喜欢金克木先生,这个古古怪怪的老头,看他的书会笑,不时地笑,会感叹:"亏他想得出来!"金先生确实是位妙人,有过很奇妙的经历,写过绝妙的文章,文章里又有很多奇思妙想.  相似文献   

4.
山东胡集书会作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其悠久辉煌的历史,丰厚鲜明的文化内涵和特征,同时面临着尴尬无奈的现状。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种种复杂因素和]唱曲目的袭旧及民间艺人的后继无人,是书会衰微的主要因素。与时俱进,改革创新,贴近生活,走“出人出书走正路,半农半艺为人民”之路,是抢救保护、开发利用胡集书会这一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山东胡集书会作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其悠久辉煌的历史,丰厚鲜明的文化内涵和特征,同时面临着尴尬无奈的现状.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种种复杂因素和演唱曲目的袭旧及民间艺人的后继无人,是书会衰微的主要因素.与时俱进,改革创新,贴近生活,走"出人出书走正路,半农半艺为人民"之路,是抢救保护、开发利用胡集书会这一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正> 陈垣先生是我国老一辈著名史学家、教育家,他离开我们已经十年了。我国辽金史专家陈述教授自一九二九年至一九三五年跟随陈垣先生求学,是老先生器重的学生之一。在纪念陈垣先生诞生一百周年的日子里,陈述教授怀着崇敬的心情,追忆了自己青年时代亲聆陈垣先生教诲的几件往事。  相似文献   

7.
读书识人     
很多时候,精神的魅力比专业知识更容易叫我折服,我上课是读人.读书也是读人。对我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两位导师,或许不是他们的学问.而是那一点童心和趣味,一点单纯的向上的坚持,深深地打动过我。所以我没法不喜欢金克木先生,这个古古怪怪的老头,看他的书会笑,不时地笑。  相似文献   

8.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袁珂先生学术历程及神话学思想述要文鹤袁珂先生是我国神话学大师、国际知名学者,现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先生在神话领域里辛勤耕耘了半个世纪,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为我国神话的整理、汇编、校勘、注释和研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  相似文献   

9.
高宏 《船山学刊》2009,(2):63-65
夏秋曝晒图书,以去蠹防虫蛀霉变,是我国古代很早就有的保护图书的方法。至宋代。由君臣们去馆阁观书逐渐演变为一年一度有组织的“岁于仲夏曝书则给酒食费,谏官、御史及待制以上官毕赴”的曝书会,成为图书展览会性质的文化盛会。从一个侧面使我们看到宋代文化形态的绚丽斑斓、丰富多彩,感受到宋代社会浓厚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0.
李生龙 《船山学刊》1987,(2):125-126
在我国古代文学的百花园里,赋是一个颇具民族特色、引人瞩目的品种。然而,关于赋的研究,近数十年由于种种原因,却曾一度受到冷遇,不仅撰写赋史付诸阙如,就是以论文形式对赋的内容和艺术进行系统探索的,也寥若晨星。湖南省船山学社顾问、湖南师范大学马积高先生在赋学研究尚被冷落的时代。  相似文献   

11.
我国近代著名诗人和学者闻一多先生(1899-1946年)的一生,虽然如流星般短暂,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学术史和民主革命史上、他却留下了自己耀眼而永恒的光辉.闻一多先生人生的后期岁月,是在当时偏远艰苦的边陲之地云南度过的.在云南的8年岁月里,闻一多先生经历了炼狱般的人生磨难和蜕变,最后舍生取义,走完他壮丽多彩的人生旅途.  相似文献   

12.
<正> 一九七八年第六期《文史哲》发表的漆侠先生《读<李自成>——论农民的革命民主主义》一文,提出了“我国封建社会里的农民阶级”是“革命民主主义者”的看法。我读了之后,很受启发。但也觉得,这种提法仍有讨论的必要。因此,仅就漆侠先生的文章,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就教于史学界的同志们。一在典型的封建时代能否产生出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体系,这是需要讨论的一个问题。虽然漆侠先生在文章中强调这是“无可置疑的”,但我总觉得,这种提法缺乏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3.
用哲学追求和创造希望--纪念高清海先生逝世一周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到今年10月,高清海先生离开我们即将整整一周年。先生是当代中国卓有建树的哲学家,在此我无法、也不愿意用寥寥数语来全面概括和评价先生的思想,其范围之广、思虑之深,无法用短短一篇文字抵达其际涯。我只想略微阐释贯穿先生长期的哲学跋涉历程中的一个词汇,一个一再被人提及然而却又最容易被人遗忘的词汇:那就是“希望”,并借此来展示先生广阔的人文世界里一个极为重要的维度,以作为对先生逝世一周年的纪念。正如人们经常提到的,高清海先生最富创造性的哲学探索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的,曾先后经历了对前苏联哲学教科书体系的反思和改革、…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典小说研究上,鲁迅先生最杰出的贡献是写出了《中国小说史略》和《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等著作。这两部著作的出现结束了长期以来我国古典小说研究零散评论的状况,也结束了我国古典小说无史的局面,具有开创意义。同时它也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古典小说理论,因此其意义也就更为深远。然而,除了小说研究的专论、专著之外,鲁迅先生在他的其他许多文章里,也常常谈到对我国古典小说的新见解、新认识。特别是其杂文,其中  相似文献   

15.
在"科学与人生观"论战中作了科学派的押阵大将的吴稚晖,曾说过:"(我)意中有四位先生,认他们是最近时代中国思潮的代表者.一是胡适之先生,我批评他是一个中国学者而有西洋思想,……二是朱谦之先生,我批评他是一个印度学者而有西洋思想.他论调叫人完全可以否认,也叫人完全可以承认.三是梁漱溟先生,我批评他是一个印度学者而有三分西洋思想,七分中国思想.四是那位老将梁卓如先生,我批评他是一个西洋学者而有中国思想."四位先生"中,朱谦之大约是人们最感陌生的人物了,但他究竟是一位学贯中西、于文化研究别有心得的学者.到三十年代,艾思奇对朱谦之脱胎于虚无哲学的"唯情哲学"多所批评,却也称他是一个"不向政客堆里钻,能保持在文化中心地当穷教授的  相似文献   

16.
宋元南戏《老莱子》曾被钱南扬先生断言已经完全消失,因为除了南宋末年古杭书会才人编写的《宦门子弟错立身》戏文第五出中[鹊踏枝]曲文出现这个名目之外,其它任何一本著作都未作记载。戏曲史界也把这一断言作为定论。然而在莆仙戏保存的古剧本巾,我们又看到了标为《老莱子》的全文。这是迄今为止全国发现的唯一标为《老莱子》的剧本。通过反复研究,我们认为它是古南戏《老莱子》的“独此一家别无分店”的孤注。这一观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7.
萧一山传略     
一、勤奋治学的青年时期萧一山先生是我国久负盛名的历史学者,清史专家。他原名桂森,号非宇,以1902年(光绪甘八年)3月30日,出生于江苏省铜山县(今徐州市)县城西关一个贫寒的城市市民家庭里。父亲萧宗雅,母亲伏氏,都是普通的劳动人民,据说他们的先祖是从外地逃避灾荒而来到徐州,才勉强定居在这里的。萧宗雅有些文化,在附近作乡村塾师,依靠微薄的收入,  相似文献   

18.
黄宾虹(一八六五年——一九五五年),安徽歙县西乡潭渡村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山水画家。先生的一生,阅历沧桑,不仅有极为丰富的艺术实践,而且还参加过一些重要的社会政治活动。在一八七六年至一九○七年的三十年时间里,他在故乡的生活,是他一生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近笔者来到黄宾虹故乡,愿将所见所闻奉献于读者。  相似文献   

19.
十年繁荣,修辞学领域里探索之勤,收获之巨者,暨南大学中文系硕士生导师黎运汉先生要算突出的一个。胡裕树先生称他“用力至勤,成果丰硕”,秦旭卿先生誉之为“修辞学界的劳动模范”。十年间黎运汉先生成书十三部(含合作),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在修辞学、语体学、风格学以及公关语言学等领域多有造诣。如此瞩目的成就,要归之于黎运汉先生开拓求新的探索精神和系统深入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0.
<正> 《潘先生在难中》是我国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一九二四年写的短篇小说。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在“五四”以后的作家里,他是以描写小市民的灰色生活著称于世的。他的《潘先生在难中》,是很能够代表他早期小说创作特色的一篇力作。这篇小说以发生在南方某小市镇的军阀混战为背景,在由战争造成的整个社会生活动乱纷扰的广阔画面上,绘声绘色地刻画了一个小市民习气十分严重的小学校长潘先生的形象。小说以冷隽有力的笔触,通过一系列生动的细节描写,深刻展现了潘先生的庸俗而卑琐的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