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章晓英 《国际论坛》2013,(3):19-25,79
过去30年来,西方通过对全球化的讨论描绘了其全球愿景。西方主流媒体的重要代表《经济学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刊近30年来的全球化报道可被视为一个西方版本的全球故事。本文选取了该刊1985—2010年间有关全球化主题的新闻文本,并通过分析其全球化报道,揭示了该刊的全球叙事及其策略。研究表明,《经济学家》全球化报道的主题突出鲜明,从西方视角建构了一个全球故事,即实现全球市场经济,进而在全球推广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和价值理念。前者是显性目标,后者是隐性目标。该刊采用单向的思辨策略,以极具张力的"俄罗斯套娃式"的叙事手段,对全球化的八个方面进行一系列报道,形成八个叙事圆圈,最后合力烘托出主题。  相似文献   

2.
由于新闻的泛娱乐化。报业的定位迷失了。报纸的主流媒体定位是什么样的.报纸的主流媒体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新闻能力,成为越来越困惑人们的问题。一方面,《纽约时报》因其在美国市场上毋庸置疑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成为名副其实的报纸主流媒体。另一方面.中国的报业面临宣传工作服务和市场化大众服务的两难选择。二者之间的差距如何认识,如何以《纽约时报》为参考对象。进行自身市场的准确定位和改善中国报纸的新闻能力.将是目前应该思考的问题。以《纽约时报》为样本.分析报纸主流媒体的特征、定位以及新闻特点。对于处于市场转型期的中国报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德华汇报》、《青岛新报》和《山东汇报》三份德文报纸,是德国在青岛创办报纸的典型代表。它们的出现以及新闻业的发展,伴随着德国割占胶州湾的进程。作为传播信息的媒体,报业连接着传播方和受众,体现了中国人与德国人、中国人与中国人,德国人与德国人、德国总督府与清政府(山东政府)之间对抗与合作的关系。因此,以报业作为研究青岛的切入口,不仅可以从舆论的形成与影响角度考察沦为租借地之后青岛社会的变迁,也有助于阐明德国在青岛的殖民统治政策。  相似文献   

4.
章晓英 《国际论坛》2012,(1):38-42,80
随着中国全球影响力的扩大,中国国际角色也在转换。中国国际角色的定位问题由此引起广泛关注。本文从叙事学视角揭示了西方重要政治经济周刊《经济学家》自1985年来有关全球化新闻故事中的中国叙事和自1980年来有关气候变化新闻故事中的中国叙事,并对该刊在两个语境中对中国国际角色的建构进行了分析,以考察中国对国际角色的自我定位和他者建构的中国国际角色是否一致,以及对中国对外战略的启示。研究发现,《经济学家》对中国国际角色认知与中国的自我定位有一致的地方,但也存在角色紧张。本文认为,中国应该在国际角色定位上改善话语方式,强调宏大的全球叙事策略,以缩小中西文化的认知差距,扩大全球人类理想的共核部分。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全球影响力的扩大,中国国际角色也在转换。中国国际角色的定位问题由此引起广泛关注。本文从叙事学视角揭示了西方重要政治经济周刊《经济学家》自1985年来有关全球化新闻故事中的中国叙事和自1980年来有关气候变化新闻故事中的中国叙事,并对该刊在两个语境中对中国国际角色的建构进行了分析,以考察中国对国际角色的自我定位和他者建构的中国国际角色是否一致,以及对中国对外战略的启示。研究发现,《经济学家》对中国国际角色认知与中国的自我定位有一致的地方,但也存在角色紧张。本文认为,中国应该在国际角色定位上改善话语方式,强调宏大的全球叙事策略,以缩小中西文化的认知差距,扩大全球人类理想的共核部分。  相似文献   

6.

英国于2008年率先颁布和实施了世界上第一部《气候变化法》,该法案确立了温室气体减排的中远期目标,规定了碳预算每五年计划,设立气候变化委员会,建立国内碳排放交易体系等,为其他国家制定本国气候变化法起到了示范作用。中国也面临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多重压力,应对气候变化的任务繁重。因此,有必要全面系统地考察英国《气候变化法》的出台背景,梳理、分析和提炼出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与主要特征,指出我国现行立法和执法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在参考和借鉴英国成熟经验和合理成分的基础上,为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提出法律对策。如尽快由全国人大或常委会出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法》;根据该法的原则和精神,构建完善的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设立部级单位能源和气候变化委员会统一管理和部署全国节能减排工作;构建国内排放贸易体系,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7.
应对气候变化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回顾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从科学认识到形成国际法律规范,最终成为政治家和国际社会关注焦点的演变过程,概述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及框架;重点说明了作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法律规范灵魂的《公约》及其《议定书》的理性精神;同时分析了对待《公约》及其《议定书》的各种政治力量的态度及其根源,说明了那些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非理性表现,进而探讨了一个科学问题背后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博弈的表现及其根源。最后说明了中国在非理性意识的影响下备受世人关注的原因:理性地表达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应当坚持的原则立场和行动方向。  相似文献   

8.
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产生了不同的国际社会组织,并制定了各项相关国际社会制度,这些制度在解决国际气候变化的问题上具有关键性和决定性作用:首先,该制度起着建构性的作用;其次,国际气候变化制度必须对激活该项制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得处于不同地位的各方在谈判过程中能够建立共识,并且能在国际层面推动达成更具雄心的气候变化政策。这些促成了《哥本哈根协议》、《坎昆协议》的诞生。《哥本哈根协议》明确将气温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作为减排的目标。《坎昆协议》将此目标具体化,并提出气温升高控制在1.5摄氏度的任务。"后2012"国际气候变化制度必须具有全球性特征,遵循公平原则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将世界上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家美国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纳入进来。从性质上来说,《坎昆协议》所建构的可测量、可报告、可核证体系代替原有的制度机制,这将是国际气候变化制度中的全新改变。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气候变化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回顾了气候变化与国际贸易领域的重要文献,特别是近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着重分析了国际贸易在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经济冲击中所发挥的调整性作用,气候变化对国际贸易的直接影响以及通过劳动力市场产生的间接影响。研究认为,在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市场的冲击等问题上,自由贸易将会起到积极的调整作用,能够有效地抑制气候冲击所带来的福利损失,缓解可能出现的全球粮食危机,这一作用的有效实现也有赖于各国政府实行的贸易政策;气候变化将直接改变现有的贸易格局,并通过冲击劳动力市场而对国际贸易产生更为复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胡风同人刊物《起点》是正式获准出版的民营刊物,出版两期后即自行终刊。胡风曾给予该刊以积极的支持和指导,但未直接参与编务。细读这份早夭的刊物,并参照当年胡风与同人的通信,不仅有助于评价该刊在当年高度政治化的文化环境中的生存状态,也有助于评估该刊同人当年在追随主流、服务政治道路上的不同表现。概而言之,《起点》的创刊与终刊既与当年政治文化环境或宽松或严苛的变动有关,也与该刊同人或进取或畏缩的态度有关。  相似文献   

11.
在十九世纪头二十年里,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和英国庸俗经济学家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曾就经济危机理论、《谷物法》的存废和价值理论等方面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论战。在论战中,李嘉图坚决地站在了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的立场上,而马尔萨斯的理论则竭力维护以土地贵族为主的上流社会的利益。现试图从他们的学术研究和理论观点入手,结合两人的背景和经历,分析他们在论战中各自立场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以危机传播理论和议程设置理论为依据,以雪灾中三个重灾区的省会晚报——《长沙晚报》、《武汉晚报》、《合肥晚报》的报道强度和报道重点为例证,分析雪灾危机中平面媒体的报道方式以及政府对媒体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度,探索危机中政府与媒体之关系。  相似文献   

13.
综合评述     
英国政府正式公布《气候变化法案》英国政府15日正式公布了《气候变化法案》,法案将进入议会立法程序。如法案获得通过,英国有望成为世界上首个通过立法进行强制减排温室气体的国家。根据法案,到2020年,英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必须在1990年的基础上削减26%至32%;到2050年,将削减至少60%。法案提出,要通过制定5年一次的"碳预算",使投资者和政策制定者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相似文献   

14.
“京都进程”的领导者:为什么是欧盟不是美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和欧盟是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在《京都议定书》谈判和生效过程中,美国和欧盟却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如果说欧盟逐渐成为全球气候变化机制的领导者的话,美国则是这个过程的消极参与者,甚至是阻碍者。之所以如此,本文认为是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即气候变化问题在两者外交政策议程上的地位不同;两者所认同的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途径不同;两者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生态脆弱性和减排成本的认知与评估不同。  相似文献   

15.
报业街 在英国伦敦的泰晤士河畔,坐落着一条与河滨路相连接的报业街。英国20多家主要的报社设在这条街道上,其中有《泰晤士报》、《每日邮报》和《金融时报》等。每天的午夜时分,便会出现一派繁忙景象,大小货车来往穿梭,从报社的印  相似文献   

16.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兴媒体逐渐趋向于融合。在新兴媒体的冲击和挑战下,传统媒体也积极的寻求与新兴媒体的融合,数字报业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它是传统媒体的战略转型。本文在介绍了媒介融合和数字报业的产生及意义的基础上,简单介绍了数字报业的传播特点,详细阐述了数字报业面临的问题,即数字报业的版权问题、媒体之间的政策界限问题、对数字报业的认可问题、全媒体人才的储备问题。最后总结了数字报业的三个实现途径:拓展实现数字化生存的渠道、拓展数字报业的内容、延长数字报业产业链。  相似文献   

17.
转型时代舆论的力量不容小视,而传媒作为舆论的引导者,其影响力可想而知。当此之际,《转型中国:媒体、民意与公共政策》的出版对于政治传播的话题研究有着特殊的意义。目前民意影响公共政策尚未形成制度。若要使民意对公共政策起作用,新闻媒体的传播力值得关注。众所周知,民意若只是在街谈巷议中存在,力量是有限的,但若通过媒体集中表现出来,效果就会成倍地放大。媒体的传播力将民意上呈至政府,推动公共政策的制定趋于透明,进而影响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阅读此书,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到中国的现状。因社会转型和经济接轨造成了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8.
我国建国以来唯一的一家易学研究专刊《周易研究》,于今年七月正式创刊发行。该刊由山东大学易学研究中心主办。在创刊号上,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谷城,著明学者张岱年、梁漱明、邱汉生、金景芳,及国际易经学会主席成中英先生,分别为该刊题写了贺词。《周易研究》以《周易》与传统文化为主题,以“《周易》经、传最新探讨”和“《周易》与自然科学》为内容。设有:“《周易》哲学思想”、“《周易》与传统文化”、“易学与自然科学’、“易学研究信息”、“易学入门讲座”等栏目。该刊  相似文献   

19.
吕晓莉  缪金盟 《国际论坛》2011,(6):34-40,78
气候变化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自成立以来对推动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发布的许多报告成为国际社会认识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参考资料,对国际气候谈判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并直接推动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等重要国际气候法律文件的制定。在后京都时代的国际气候谈判任务艰巨的形势下,IPCC需要对自身暴露出的一些局限进行改革,才能在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英国《哲学》杂志1958年4月号发表了澳大利亚哲学家巴斯摩尔“论历史的客观性”一文,接着,该刊在1959年1月号上发表了约翰·吉布斯对该文的意见和巴斯摩尔的回答,以后,该刊1960年10月号又发表了查维的意见,现将这些文章一并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