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沈宏达教授     
沈宏达,1931年生,江苏省南京市人。辽宁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业管理系教授。1952年毕业于沈阳东北计划统计学院,1955年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研究生班结业。从1952年至今曾在东北计划统计学院、东北财经学院、辽宁大学任教,主讲过工业经济管理学,工业经济发展战略学、工业企业管理学、企业领导学、国民经济管理学、工  相似文献   

2.
振兴东北与利用外资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正处于战略起步的关键时期。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国际直接投资,弥补资金缺口,缓减就业压力,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推动和加快老工业基地的调整和改造,具有重要的紧迫性。本文在分析我国利用国际直接投资现存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利用国际直接投资应采取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装备制造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它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国民经济的实力和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辽宁省是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科研、生产基地之一。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以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背景下,本文从企业层面、集群层面、政府层面构建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度法对辽宁装备制造业的集群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对综合评价结果的分析,找出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竞争力现存的不足,并提出提升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辽宁大学组织“振兴辽宁经济双周座谈会”,就科技兴辽进行专题研讨,本人就这个问题从三个方面谈谈个人认识和体会。一、科技兴辽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治理整顿深化改革过程中,当前做为东北人谈论最多恐怕莫过于“东北现象”。如果不了解“东北现象”的实质和产生原因,不从根本上解除东北现象要想科技兴辽恐怕是句空话,至少说不会取得理想效果。东北现象对于地处东北的辽宁直观反映是经济发展速度,效益对国民经济治理整顿反映  相似文献   

5.
东北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历史由来已久.20世纪80年代后,东北产业集群陷入了发展困境,凸显为老工业区和老企业问题.笔者从问题及其症结分析入手,探讨了东北发展产业集群的障碍因素,并提出东北可以借鉴"增量改革"的成功经验,发展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配套产业,激活东北经济存量,寻求东北的发展;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中小企业集群,寻求东北的改革,即寻求体制外的增量发展和制度环境建设,以突破多年来国有经济垄断东北的局面,振兴东北经济.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在公开掠夺中国资财的同时,对中国实行货币侵略。在东北、华北日本实行的是元系通货政策,在华中、华南则主要发行军票及其变种货币“中储券”。本文就日本在中国实行的货币政策作一简单论述。一、在“九·一八”事变前,日本货币几乎独占了我国东北各市场,特别在南满铁路沿线及旅顺、大连一带,日本货币流通占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当时,由于奉票极度贬值,日本籍各银行随即大量发行纸币,流通到东北各地,加重了东北货币的混乱,控制了东北金融市场,为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做准备。“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的经济掠夺,完全是依据所谓“日满经济一元化”的方针进行的。这个方针就是置东北经济于日本国民经济体系之内,使东北完全殖民地  相似文献   

7.
随着东北与各地之间的交流的不断加深以及东北节目在全国的热播,东北的一些方言词走出了东北地区,在全国范围内也得到了传播使用,形成了"东北方言热"。东北方言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有着特殊的发展历程,这让东北方言形成了风趣幽默、节奏感强等特点。本文将以东北方言程副词中的"贼"字为例,分析其意义的变迁及其具体使用情况,以进一步加深人们对东北方言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近代以后,东北解除封禁,关内人民为了求食谋生大批迁居东北,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移民大潮。关内移民使东北的无垠的荒原沃野得到了开发和利用,粮食产量迅猛提高,使东北迅速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和商品粮基地,改变了长期以来的落后面貌,促进了东北边疆的全面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伟大的祖国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并着手恢复经济,开始了我国经济发展中为期三年多的恢复时期。位于祖国东北部边疆的朝鲜族聚居的延边专区民族贸易随之揭开了新的历史篇章。建国后,祖国面临的一个艰巨任务就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以便为大规模地有计划地进行经  相似文献   

10.
东北军在中国近现代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张学良作为东北军的领袖,东北军的发展和壮大都留下了他的烙印。西安事变前,张学良面对东北军内部士气消沉,战斗素质低下,军心涣散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整训。本文试图对"西安事变"前张学良对东北军整训的内容进行探讨,来诠释东北军这一时期的发展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1.
研究指出,东北区域服装产业经济在品牌建设、科学管理等方面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有一定提升空间。本文主要分析东北区域服装产业经济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旨在探索适合推进东北区域服装行业建设、发展东北区域服装产业经济的方法,从而推动东北区域服装产业市场良好、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2.
清末民初,伴随着清朝封禁东北政策的破产,关内流民大批涌向东北。流民的到来,传播了先进的农耕技术,带来了优良的农作物品种,加速了东北的土地开发与农业发展,耕地面积剧增,粮食产量迅速提高,东北商品粮基地初步形成。这一切,与广大流民含辛茹苦、披荆斩棘的创业精神是不可分的,流民堪称发展东北农业经济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东北近代工业形成与东北工人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过去史学界有一个传统提法,即东北近代工业首先产生于外国资本所办的近代工业里,并由此产生东北工人阶级。本文认为东北近代工业形成与发展和东北工人阶级的产生、发展,是在一个历史时期内完成的,而不是一两个小厂的出现,就可以构成整个东北近代工业,也不能说由此产生了东北工人阶级。据现有史料,东北近代工业起步于洋务派在东北所办的近代企业。从1880年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为东北近代工业形成、发展和东北工人阶级产生、发展时期。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即(一)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商办阶段(1880—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前);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东北工业基地在战争中起步和发展的艰难历程,以及东北全境解放后东北工业体系的确立、管理机制的健全、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同时论述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对东北解放战争胜利的支撑作用、对全国解放的巨大的物质支援以及对全国工业恢复与建设所提供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5.
论述了金融支持体系在振兴东北中的重要作用,指出民间金融也必将在东北振兴中发挥积极作用;民间金融的产生和发展适应了东北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发展民间金融已经成为支持振兴东北战略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指出东北知识分子与中原近代知识分子相比近代化起步晚且发展缓慢 ,但反帝思想极为突出 ,并与发展东北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相结合。分析了东北近代知识分子的这些独有的地方性特征及其对东北近代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 ,从而对认识当代东北知识分子的价值和作用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东北易帜是民国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大事之一,它宣告了日本肢解中国东北阴谋的破产,奠定了南京对全国形式上统一的政治格局和东北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以此为契机,张学良主政东北后积极实施东北新建设的种种政策措施,迎来了东北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相似文献   

18.
“十二五”期间是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的关键时期,地处海西东北翼的宁德市如何把握发展机遇,率先发展,跨越发展,对促进海西福建区域经济整体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2009年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对宁德市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客观评判,在此基础上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宁德市“十二五”期间重点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提出绿色工业是宁德“十二五”期间重点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9.
试论近代关内移民对东北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东北三省正处于农业、工商业和城市等各部门经济亟待开发和迅速兴起发展时期 ,对劳动力产生了极大的需求。正是由于大规模关内移民的适时到来才为其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加速了东北的土地开垦与农业发展 ,使东北区域市场经济由此变为全国市场经济的最重要一环 ,为国内市场的兴盛做出了贡献 ,并且还促进了东北民族资本主义高峰时期的出现与近代东北城镇的发展及繁荣 ,他们成为近代开发和建设东北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20.
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明显放缓.国家高度重视保障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支柱地位,大力推行东北振兴战略,但经过几轮经济振兴的实施,东北的振兴发展并未达到预期目标.近年来,东北人口外流现象更是引起了媒体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并被解读为人口外流,"逃离" 东北,一种唱衰东北的声音也不断蔓延开来.以东北人口外流现象为切入点,在分析传统经济发展优势丧失、官僚习气严重及地方保护主义等几方面对人口外流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应重新审视与反思东北振兴的内涵,提出一套更加合理的发展评价标准,在认识到东北振兴发展特殊性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加快形成和完善合理的人才回流机制,将各项改革政策落到实处,真正实现东北的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