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欲望从古到今都是哲学、伦理学等关注的重点情感。从符号叙述学的角度看,欲望是情感的一种,其叙述模态是"肯定主体做"。欲望本无善恶,却成为情感善恶争执的焦点。欲望按对象可以分为身体性欲望、物质性欲望、情感性欲望和符号性欲望四大类。欲望的反向情感是恐惧。古代社会和思想的建构以恐惧为核心,所以刹车过多而发展缓慢;现代社会和思想的建构以欲望及其组合情感为核心,所以动力十足而发展迅速。现代社会和思想在赋予欲望合法性和正当性的同时,仍然应该保持适当的恐惧感和敬畏感。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用文学审美维度的表现说和实用说,分别对女主人公的“欲望”和作者的创作欲望及动机进行解读。《欲望号街车》的主题隐喻可概括为没有“欲望”的欲望,是文学创作的社会理性和人文关怀之间张力的悖论和矛盾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榆树下的欲望》是美国戏剧大师尤金·奥尼尔的一部优秀作品,它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美国淘金热潮驱动下人们各种欲望交织、挣扎生存的图画。在奥尼尔看来,人的欲望主要表现在人性中的物欲与情欲,如果性欲只是情欲的最初级的表现方式,爱情就是情欲的最高级的表现方式,人们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往往会遭遇情感的毁灭,从而引发人们对未来的思考。分析人性欲望产生的社会原因,探索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在物欲和情欲上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冯梦龙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除了摹写杜十娘的爱情悲剧和命运悲剧外,从欲望书写的角度来看,它还为人们展现出了情爱欲望、金钱欲望以及仕途欲望的相互交织,并且在摹写这些欲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传达出明代中后期的社会风气和当时社会及思想状况,为研究明代中后期的社会思想以及同时期文学和文学创作者的思想基点提供了有力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驴皮记》和《改邪归正的梅莫特》没有直接的情节联系。这两篇小说内在的关联在于共同探讨了人在欲望面前的各种因境:《驴皮记》揭示的是人离不开欲望,但生命和欲望却又成反比;《改邪归正的梅莫特》进一步深化了欲望问题,那就是即使欲望的实现不需要以生命为代价,无限度的欲望依然可怕,因为它将把人带入无尽的空虚。  相似文献   

6.
余华早期创作中显示出先锋叙事、启蒙叙事的话语模式,并大都具有陌生化的语言、重视形式技巧的营造。余华在《兄弟》中完成了对"两个时代"的否定,同时否定了由浮躁纵欲而颠覆的传统伦理规范。《兄弟》以欲望作为故事线索展开叙述,事件发生过程中欲望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欲望是文中的潜流并且控制与制约着人物的行为和命运。作者用近乎宏大的历史叙事方式向我们展示了《兄弟》中人物的命运与时代的众生万象。  相似文献   

7.
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修正早期的启蒙主义的文学观,回归文学的审美属性,将文学的功能定位在"情感教育"上,而这并非标榜唯美的文学立场,其中正体现了深刻的现实关怀。梁启超将文学视作对现代国民进行人格教育的有力手段,从而为"开拓新政治"奠定民众和人才的基础。他发扬孔子开创的"诗教"传统,强调借助文学培养国民"趣味化"的人生观,并将传统文学作为教育现代国民的重要资源,着重指出文学在重构转型期国民的文化认同、铸造民族精神当中所能发挥的特殊价值。梁启超的"情感教育"论与以胡适、陈独秀为代表的启蒙主义的文学功能观显出差异,构成对话。  相似文献   

8.
文学史上对堂吉诃德的认识是非常丰富的,总体来说分为传统认识和现代认识两个阶段.传统阶段,堂吉诃德是一个纯粹的文学形象;现代阐释者则揭示了堂吉诃德作为读者的秘密.在某种意义上,堂吉诃德是一个优秀的读者,他对阅读的投入和痴迷塑造了一个疯狂的读者形象.在他身上,鲜明地表现出了他对文本欲望的发现、摹仿及自我印证.堂吉诃德通过阅读把自己放入了文学世界中,把供人欣赏的文学世界当成了自己的生活世界,从而混淆了文学世界与现实世界.在这个意义上,他的阅读是不成功的.  相似文献   

9.
虚拟交易和消费文化——评德莱塞《欲望三部曲》的主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学界对美国现代著名作家德莱塞的《美国悲剧》和《嘉莉妹妹》评介甚丰,但对他在长达半个世纪创作的、代表他一生创作思想和哲学思考转变的《欲望三部曲》———《金融家》、《巨人》和《禁欲者》却着墨不多。本文探讨三部曲中表现出来的消费主义主题,剖析作者在这个问题上的矛盾态度,指出他这种态度背后与主流意识形态间的协调和颠覆关系。  相似文献   

10.
和西方文学相比较,中国古代文学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其抒情性。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无一不以其富有特征的情感艺术表现强烈震撼人们的心灵。由此,在文学批评领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们也较早注意到了艺术情感问题。孔子则是这个理论的先驱。从散见于《论语》中的有关文学艺术方面的言论可以看出,孔子不仅对诗歌的表情达志的特点作了全面概括,对音乐艺术以情动人的现象作了充分注意,对情  相似文献   

11.
对《老子》思想的解读,尤其是对《老子》中的欲望观问题的探讨,近些年来学者们论辩激烈、见解各异。有很多学者认为老子的思想是厌世的,消极的,因此他自然是主张禁欲的。这一看法是对老子“无欲”观点的表面理解。实际上,老子对真正的欲望并没有否定。相反,他以“道之自然”等为其哲学基础,构建了一套以自然生命欲望为核心的欲望体系。  相似文献   

12.
欲望竟然是财富增殖的幕后推手。18世纪思想家休谟的这一观点可谓惊世骇俗,影响着经济学的研究主题和发展进程。在哲学向度上,他把欲望界定为痛苦或快乐的情感体验,自私或慷慨的情感动机,并通过祛魅揭开了欲望的不知餍足的本性;在经济学向度上,他把欲望看成经济活动的根源:欲望是劳动的唯一动机,单个人的劳动产品无法满足欲望的多重性导致了交换,欲望无限与财富稀缺的对立,造成了私有制的分配方式,等等。然而,休谟彰显的欲望是自然性的欲望,从自然欲望的膨胀到社会财富的增殖之间存在断层。这种遗缺历史、物质维度的欲望致使休谟不能从根本上揭示欲望和财富之间的内在关联。但他从理论上对问题开启性的探讨,为斯密、马克思等后世思想家的理论创新预设了逻辑前提。  相似文献   

13.
古希腊神话中的美狄亚原型在五四时期传入中国,这一原型有着欲望与复仇两大特点,其衍生出的人物群也广泛地流布于新文学作品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狄亚原型的嬗变和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发展的联系从未中断过,因为欲望代表着女性自身的觉醒,而复仇是女性面对男权文化压抑时所唯一能采取的手段。只要这种现状没有改变,美狄亚原型将始终会在我们的文学中借尸还魂。  相似文献   

14.
《榆树下的欲望》是美国现代戏剧奠基人尤金·奥尼尔的早期剧作之一,文学伦理学批评是近年来兴起的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本文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出发浅谈了蕴含在该剧中的伦理关系,就同一文学事件,我们可以发现更多的伦理现象并且可以看到文学伦理学批评之于现代人的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美国戏剧家奥尼尔的著名悲剧《榆树下的欲望》,以其深刻的思想蕴涵和巨大的艺术魅力成为世界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榆树下的欲望》营构了一个巨大的意蕴空间,欲望之渊、残酷之美和温暖之光是这个意蕴空间中三个互动互渗的层面,忽视对其中任何层面的观照,都将对文本的意涵造成一定程度的遮避。  相似文献   

16.
王桂妹的新著《文学与启蒙》以卓异的问题意识和开阔的学术视野就文学和启蒙的关系走进"五四"文学和文化这一丰富的历史存在,其坚实的理论素养保证了对繁复的历史事件做出有效的文学、文化阐释。论著从"一些具体而微却极具诠释效能的话题"中打破了既往的文学史研究中"思想与审美在一系列的启蒙二项对立式中所演绎出错综故事",努力回到历史场域,以清醒的历史意识描绘出一幅以《新青年》为支点的"五四"时代的文学图志,"在‘思想—文学—精神’的彼此投射中透视文学与启蒙的明与暗、光与影"的理路中出色地完成了对"五四"文学的一次精神之旅。  相似文献   

17.
摘要:现代工业文明对人类情感的压制是西方作家的传统创作主题,英国当代作家伊恩·麦克尤恩在其代表作《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中延续了对现代工业文明下情感状态的思考。小说集包含的八个短篇小说构成了一张由孤独、荒谬和欲望其中又掺杂纯真在内的多重情感交织的网,以此反映当代人类面临的生存境遇。麦克尤恩的创作立足于当今英国社会现实,很好地体现了文学反映社会现实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庄子不仅是一位哲学家 ,而且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 ,他对中国文学有着开启之功 :崇尚自然 ,维护人的自然性情 ,成为中国启蒙文学的渊源 ;他的审美情感 ,开拓了诗的疆域 ,与《诗经》、《楚辞》鼎足而三 ,成为中国的诗歌之源  相似文献   

19.
“点”的衔接与情感的积累──《我的空中楼阁》结构艺术谈薛蕴,石力所谓“点”,是构成事物运动的基本单位,它在影片剪辑中具有重要的结构意义。剪辑者在情感的驱使下,对“点”做出合理的选择和准确的衔接,从而使一部影片达到内容与形式上的统一。文学与影视星为两个...  相似文献   

20.
在《荆棘鸟》中,爱情叙事是最重要的结构因素,作品对爱情的书写隐含着对女性欲望的展露和对女性成长的追踪。具体地说,在对梅吉的情感体验、爱情纠葛和婚姻经历的展现中,包含着一个从柔弱的少女成长为独立自主的主体的女性的成长故事,而其中女性的欲望与追求也得到了有效的表达。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到作品的女性化书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