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蕴含着深刻的价值观基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党的先进性和时代发展的统一,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和社会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标准和共产党人价值标准的统一,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价值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规律与历史创造主体的统一,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群众史观.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化"中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这"三化"的有机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史上的一条基本经验.三者有机统一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在当代中国,三者有机统一于改革开放、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的实践中.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包括理论上的先进性和实践上的先进性两个方面,党在理论上的先进性需要用哲学意义上的实践标准来检验;党在实践上的先进性是一个现实问题,需要用具体、物化的标准来检验.而且,党的先进性实践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特点,决定了党的先进性也具有特定的价值标准.因此,党的先进性的检验标准是实践标准与物化标准的统一,客观标准与价值标准的统一:其中,实践标准是基础,是我们认识、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理论前提;物化标准是核心,价值标准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类型政党的根本政治标志.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与灵魂,决定着当代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指归,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特征的有机统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有机统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群众路线的有机统一,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与凝聚力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的思想武器,是一种建立在实践和科学基础上的价值体系和科学信仰,思想武器与科学信仰的有机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本真价值所在,抛弃或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本真价值,割裂思想武器与科学信仰的有机统一,把马克思主义仅仅当作达到某种目的的思想武器或工具,本质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亵渎与背叛。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新形态的形成。这一理论将价值表述与科学方法相统一 ,系统总结了世纪之交中国共产党在价值观建设方面的新规律、新问题 ,并将党的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相统一 ,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突出的理论特征  相似文献   

7.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由党的十五大正式确定,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再次重申和阐释的治国理政的根本原则."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其科学内涵极为丰富,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党的领导是"三者统一"的根本保证;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三者统一"的本质要求,是坚持党的领导和实施依法治国的价值目标;第三,依法治国是"三者统一"的根本手段和重要保障.坚持和完善"三者统一"必须坚持和完善三大基础:"三者统一"的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三者统一"的价值基础:以人为本; "三者统一"的制度基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相似文献   

8.
如何全面、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问题,已成为各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回答和解决的问题.正是由于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才导致许多马克思主义政党因丧失先进性而如"多米诺骨牌"般地丢掉了政权并自行瓦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面、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光辉典范,做到了先进性的内在本质和外在表现的有机统一,体现了新形势下党的先进性的根本要求,为我们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开启了新的视野和思路.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新形态,被写进党章和宪法之中,实现了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反映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体现了党对"三大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揭示出依法执政思想与依法治国理念的有机统一.在当代中国,确立并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党和国家各项工作中的根本指导地位,就是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具有重大的政治战略意蕴和深远的历史意蕴.  相似文献   

10.
正确理解马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需要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中的"三个统一",即过程与目标的统一、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基本原理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大众化的统一。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需要,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是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同时还是完善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需要坚持群众主体化、教育分众化、形式通俗化、理论联系实际等基本原则。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关系,对于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则.这种发展观是以人民为最高的价值主体,以人民群众的实践及利益实现程度为价值评价的基本标准.本文以唯物史观关于"人"的问题为根据,再次解读了"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本质理论的科学把握,即首先从主体和客体的双重视角考察了这一发展原则的深刻内涵,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这一发展原则的现实根据.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历史观和方法论的视角,探索和研究"三个代表"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底蕴,揭示"三个代表"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唯物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芒.  相似文献   

13.
国内长期以来形成的把“历史唯物主义”或“唯物主义历史观”当作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或说成是马克思学说的哲学灵魂,这其实是对马克思学说的误解。所谓“历史唯物主义”根本不是马克思的哲学理想,也不是社会历史的普遍规律的理论即“历史哲学”。它仅仅是揭示“史前社会”人被“物化”方面的事实之科学方法,主要是研究资本剥削所形成的总的科学观点,根本就不是哲学。马克思的哲学理想只能是“以人为本”的“实践人道主义”和“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论述,揭示了中国先进文化及其前进方向的内涵,丰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社会意识能动性原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运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称呼马克思哲学的概念很多,有"唯证主义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的唯物主义"等。其实,马克思哲学决不是抽象的知识,也不是课堂上的高头讲章,而是一种具有强烈的革命倾向的实践理论。马克思哲学决不是以自然和社会的分离为出发点的二元论,而是建立在社会实践活动基础上的一元论。"实践的唯物主义"最能体现马克思哲学的独创性本质。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理论设想 ,既是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的最大的思想成果 ,也是马克思晚年思想发展的总结。这一理论成果 ,从世界历史思想、社会基本矛盾原理、社会形态发展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等四个方面突破了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某些传统观点 ,其中包括对《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的超越和突破 ,从而使马克思晚年的理论探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世界历史和普遍交往、具体地分析历史环境、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等多方面有着极其重大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足于满足"现实的人"的需要,坚持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的观点,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标紧密结合,科学运用、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提出的"双百"方针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具体运用和发展,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智慧。"双百"方针深化了对真理发展规律的认识,继承和创新了对立统一规律的辩证观点,坚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揭示了意识形态独特的发展规律,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半个多世纪的实践证明,这一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它对推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国化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我们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  相似文献   

19.
与时俱进是一个由江泽民同志概括提出的、当今中国社会出现频率极高的新概念。它的直接涵义是指与时代的发展保持同步并引领时代的发展。用这4个字来表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和用实事求是来表达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与时俱进思想有其深刻的哲学依据,它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真理观、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20.
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基本上都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构成的整体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仅仅归结为历史辩证法 ,否认自然辩证法 ,制造恩格斯反对马克思的神话。为此 ,试图从揭示马克思对自然辩证法的真实态度入手 ,论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以回击西方学者关于马克思否定自然辩证法的论调 ;同时 ,针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批评 ,展开反批评 ,阐述历史辩证法与自然辩证法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