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8 毫秒
1.
英国发动的第二次侵藏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其背景主要有两方面:一,西藏对中英分别于1890年和1893年签订的《中英会议藏印条约》、《中英会议藏印条款》采取不承认态度,导致英国在条约中规定的利益无法实现;二,西藏与俄国亲近以反抗英国,而当时俄国是英国侵略西藏的主要竞争对手。因此,为了实现条约中的利益以及不让俄国在争夺西藏中占得上风,英国遂于1903年发动了第二次侵藏战争。  相似文献   

2.
英国为了打开西藏大门,扩大侵华权益,发动侵藏战争,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给中国社会发展及西藏地方政治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由于在西藏侵略问题上英俄存在利益的争夺,给当时国际关系的发展特别是英俄在亚洲事务中态势的发展有所制约。汉藏之间关系在这一时期错综复杂。中印之间的历史后遗症影响了双方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1904年英印政府发动了侵略中国西藏的战争,从地缘政治视角看,主要是与清朝忽视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的关系,与沙俄侵略西藏对英印政府构成威胁,特别是和寇松之英印政府的“前进政策”有关。  相似文献   

4.
近代英俄在亚洲的争夺与"西藏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俄殖民主义者在争夺亚洲的同时侵略中国西藏.英国殖民主义者是侵藏的元凶,它策划"西藏独立"、"外藏自治",否认中国对西藏拥有主权.沙俄殖民主义者与英国争夺西藏,妄图把沙俄的疆界扩张到中国长城脚下,并获得东亚的霸权."西藏问题"是英俄殖民主义者一手制造的.  相似文献   

5.
驻藏大臣奎焕是升泰的接任者,奎焕在担任驻藏大臣期间,中国内忧外患相继而至,西藏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的信任度降低,导致驻藏大臣权利架空,使奎焕的职权未能彻底行使,致使驻藏大臣办事能力低下,直至奎焕离任时都未能解决派人重新勘界和撤换瞻对藏族官员的两件大事。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风雨飘摇的清朝政府始终未放弃向西藏地方派遣驻藏大臣行使中央政府的职权。  相似文献   

6.
元明清三代,我国中央政府在西藏行使完全的主权。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开始在全球对殖民地的争夺。英帝国主义者一直对我西藏虎视眈眈,欲纳西藏为囊中之物,不仅发动了两次侵略西藏的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还在外交上制造出有关清政府对西藏的“宗主权”谬说。目前,西藏独立势力仍然在活动,因此西藏的主权问题在今天仍然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辛亥革命前后,英、俄等国加紧对西藏地区的侵略活动,中央派驻西藏的官员逐渐分化为拥护帝制和赞成共和两个派别,其中拥护帝制者与部分藏族农奴主结合,发出“驱汉”命令,进攻拉萨等地,西藏危急形势加深。云南光复后,都督蔡锷力主滇军入藏,经屡次努力发兵援藏,在盐井等地取得军事胜利,但因川军阻扰等原因而撤回滇境。滇军入藏时间较短,中途退回,军事作用看似有限,但战略价值和历史影响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8.
有清一代,一统尼泊尔的廓尔喀王朝先后发动过三次侵藏战争,藏、尼边界纠纷贯穿于三次战争期间,是战争爆发的直接导火线。咸丰年间藏尼战争的再次爆发既是前两次战争的延续,也体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尼双方在西藏边境力量的消长。在驻藏大臣的调停下,廓尔喀虽然最终放弃了对聂拉木、济咙等西藏边地的领土要求,但通过获得在藏的贸易与政治特权,进一步巩固了其在跨喜马拉雅贸易中的垄断地位。由于尼泊尔已成逐步沦为英国的附庸,维系下来的中尼封贡关系并没能巩固藏地的安全,反而使是宗藩体系下模糊的藏尼传统边界受到尼泊尔的不断挑战与侵犯。  相似文献   

9.
印茶入藏"是晚清至民国时期英国侵略中国西藏的一个既定目标。清末张荫棠藏事改革期间,采取"教民种茶"和设"官运茶局"以加强"炉茶官营",并在外交上与英方激烈抗争,坚决抵制"印茶入藏",给急谋以"印茶"打开西藏市场的英国侵略者迎头一击。张荫棠抵制"印茶入藏"是其藏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中国反对"印茶侵藏"斗争的重要一环,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清朝为了加强对西藏的治理曾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当时清政府的治藏政策有设置驻藏大臣,订立治藏章程;"众建而分其势";派驻官兵,整顿藏军;设立台站,"厘定疆域".当时清政府振兴西藏经济的措施有改革乌拉、租赋、钱法、贸易制度;活跃民族贸易;创报、兴学、发展农牧工矿业和加强交通、邮电事业的开发等.总之,清朝的治藏政策,对维护国家的统一,抵御外敌的侵略,发展西藏经济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193 4年初 ,黄慕松受命赴藏代表中华民国政府成功地举行了第十三世达赖喇嘛的册封与致祭典礼 ,并抓住机会宣传中央的对藏政策 ,商讨中央与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黄慕松使藏是南京国民政府恢复对藏行使主权的一个重要步骤 ,西藏地方政府对外公开宣布“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同意中央派员常驻拉萨。自此 ,英国也随即调整了对藏政策 ,中英在西藏的角逐趋于激烈  相似文献   

12.
英国人贝尔与十三世迭赖喇嘛结识于达赖流亡印度期间,贝尔通过笼络达赖成功地实施了英国的一些殖民政策,最终使得中国的西藏问题呈现出更加复杂化、国际化的局面。贝尔开创了侵略西藏的新模式:刻苦学习藏语;精心培养藏人助手;对藏人施以情感攻势,假“友谊”之名施以小恩惠笼络西藏当局,实为攫取西藏利益,竭力为英印当局牟利。  相似文献   

13.
(一)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步步加深,清朝封建统治也日趋腐败。十九世纪末,英俄帝国主义开始把侵略魔爪伸进西藏。英国两次发动侵藏战争,清政府都采取投降政策,使西藏深受灾难。西藏人民对清政府的不满情绪因此日渐加增。英俄帝国主义乘机离间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培植亲帝势力,妄图把西藏从中国分离出去。建国前夕,中国共产党密切注视着英美帝国主义在西藏的动向。1949年驱汉事件发生后,新华社于同  相似文献   

14.
苏修叛徒集团继承老沙皇的衣钵,推行大国霸权主义的侵略扩张政策,公然篡改和伪造我国各民族的历史,无耻地为老沙皇的侵略罪行进行辩护,妄图为侵略我国制造反革命舆论。近年来,苏修叛徒集团及其御用文人就我国西藏的历史大做文章,就是他们这种卑劣活动的罪证之一。 苏修一再别有用心将中国和西藏相提并论,把藏族说成“非中国民族”,把西藏统一于清朝中央政治之下,说成是中国的“侵占”和什么“对外征服和扩张”。同时,还把老沙  相似文献   

15.
藏民族装饰图案艺术受民族宗教信仰、生活民俗影响,具有显著的民族“属性”。同时,根据藏族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渊源关系,其文化内容和审美特征又蕴涵了中华传统母文化的“共性”。通过分析藏民族装饰图案的取材内容、艺术表现方式,从图案的起源、图案的寓意等角度,阐释西藏民族装饰图案审美的“属性”和“共性”。  相似文献   

16.
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以来中共为推动西藏经济社会进步而确立的基本理念、主要目标、总体部署及政策措施表述为党的治藏方略。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西藏工作的过程中形成了习近平的治藏方略,这一理论创新成果的形成具有自身的逻辑理路: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革命、建设以及改革发展是其形成的历史逻辑;对毛泽东治藏方略及新时期以来的治藏方略的继承与发展是其理论逻辑;对西藏现实问题的科学回应与对西藏干部群众切身利益的关心是其现实逻辑。  相似文献   

17.
西藏是我国西南边疆的大门,自然资源和物产十分丰富,军事战略地位很重要,因而外国侵略者一直把它当作一块“肥肉”来争夺。本文试图就英国在近代对西藏进行的经济侵略作一简要的叙述。 英国对西藏的侵略,采取了武力侵占和经济侵略交替使用的手段。它原想以武力侵占我  相似文献   

18.
英国人贝尔边境工作经验丰富,很早就对西藏兴趣浓厚。1908年接管西藏事务后,即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与西藏的联系,特别是在十三世达赖喇嘛流亡印度期间,二者建立相互间的“信任”与“友谊”。作为英印边境骨干官员,贝尔通过对西藏所谓的援助和“现代化”,成功地实施了英国的一些殖民政策,形成了英国渗透西藏的新模式。因此,有必要对英国侵略西藏过程中的实施者予以详细研究,希望可以管窥此一历史时期英国对外殖民方式,以期拓宽英国侵华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帝国主义的形成,国际政治中的战争引火物比比皆是,1898年美西战争的硝烟未散,1899—1902年,在非洲大陆的南部又爆发了一场激烈的英布战争。英布双方为什么会火并起来呢?这场战争的性质是什么?长期以来,史学界存在着分歧。英国资产阶级史学家,把英布战争的真相歪曲得面目全非,他们称英布战争为“布尔战争”(即布尔人发动的不义战争)。布尔史学家则把英布战争称为“英国战争”(即英国侵略布尔人的战争)、“独立战争”。苏联史学界认为英布战争是“帝国主义战争”,“是争夺剥削非洲人的优先权的战争”,但同时,又称布尔人对英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后,中央提出的“统筹发展与安全”这个重大命题,对我国西部省份考验尤为巨大,在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视域下,发展和安全相辅相成。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讲话中强调四川“要从治国、安边、稳藏的内在关系上把握四川涉藏地区同全省全国大局的内在联系”。这个要求蕴涵丰富,既有深厚的历史依据,又有着安边与经营周边战略新指向,内含“国家战略大后方”的底蕴,即四川在全国尤其是大西部(包括西南、西北)的政治地理枢纽无可替代,应进一步挖掘和发挥潜力,以四川高质量的发展和更高水平的安全,策动西藏、青海、甘肃、云南、陕西的发展和稳定,发挥兼具经济地理枢纽的作用,在新时代的中继阶段,担负起“战略要地”应有的重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