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西王母神话形象表现于汉代摇钱树的西王母图像艺术中,其发展经历了从“司天之厉及五残”到献天之祥瑞的演变。西王母崇拜在汉代盛行的原因,一方面是神仙和长寿思想奠定的社会心理基础,另一方面是西王母被外戚利用成为篡权者寻找政治合法性的依据。西王母在民间与官方的相互推崇中,逐渐成为全能的神灵。摇钱树枝叶和树座上刻绘的西王母图像,其隐喻意义是西王母可以给民间带来祥瑞,是带给人们长生、富贵、平安、子孙延绵等福祉的全能神。汉代对死后世界的憧憬和想象,折射出汉人积极进取、乐观豁达的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2.
学界一般认为,马王堆汉墓是一个受黄老思想及楚文化共同影响的汉代墓葬。实际上,道家阴阳学说与神仙思想对于汉初的葬仪葬制影响也很大。在道家的宇宙生成逻辑中,气聚成精,继生万物。生人若要干预墓主死后命运,力所能及的便是设法聚合死者的精气,故而T形帛画中描绘了大量阴阳合气的场景,旨在期冀墓主由此能“出死入生”。同时,该帛画上的璧、龙组合促成了死者从肉体存在到永恒灵魂、由此世到彼世的转化。流行于战国末期至汉初的神仙思想认为,人类在神的指引下修炼成仙,可和神一样超脱时空约束,但又不像神那样完全与尘世俗乐隔绝。从神仙思想出发可以清晰地看到帛画除却“铭旌”与“魂幡”的第三种用途:把灵魂从地府召回之后,正面朝下平铺在内棺盖上的帛画与内棺、轪侯夫人尸体在第三重棺内部会产生某种互动,它指引逝者的灵魂循着灵璧的孔进入神仙世界,而不是引导灵魂上天或入地。  相似文献   

3.
汉代画像石中的西王母仙境中有许多蟾蜍图像,它们成为汉代人企盼永生不死、羽化升仙的重要印证。在西王母仙境中,蟾蜍的构图方式以动态形式出现,与西王母的文静雍容成对比,使仙境图像更为丰富而具有张力。从神话思维、民俗学以及汉代的阴阳五行诸多方面揭示蟾蜍物象作为汉代艺术升仙符号的重要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汉代通西域,输入了大量西域文化,增加了文化活力,对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全新的西域意象及神奇的西域艺术成为文人表现的兴趣。汉代人言说西域的方式,是在现实的基础之上,融合大量传说、神话,加以夸饰、想象,极大地提升了文学创造力,为文人描绘奇异国度及仙境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促进了地理博物小说的兴起。张骞等人到达传说中西王母的生活地,广泛传播了西王母传说,是爱好求仙的武帝与西王母相会的现实依据,大大丰富了西王母故事。  相似文献   

5.
汉画像石中西王母图像位于所属建筑物或图像右侧,东王公图像位于所属建筑物或图像左侧。因西王母与东王公名称具有表明方位的特征,由此能够推测,汉画像石中西王母图像表述的方位图式为左东右西,这与汉画像石图像描绘的方位理念互相吻合,但与科学制图学方位结构恰好相反。西王母图像描述的这种方位并非静态意义上的空间,它还是一个动态感应的关联宇宙系统,左与右,东与西,这些方位皆与五行系统相互关联。此种关联体系将自然现象与人类活动置于一个水平空间系统之内,在不同要素之间建立一种对应关系。这种空间是一种拟人化的宇宙系统,各个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象征性关联。该空间方位图式是汉代五行思想的图像表现,也是汉代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濮阳西水坡第45号墓的蚌塑龙、虎、鹿图案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灵魂升天图。两周时期的人物龙凤合体玉雕也是表现灵魂升天的一种艺术作品。楚国人物龙凤帛画、人物御龙帛画和汉代非衣帛画以帛画形式表现墓主人灵魂升天的主题。壁画墓则以壁画的形式来反映墓主人灵魂升天的主题。画像石墓、画像砖墓则随着墓葬建筑材料的变化,改变为雕刻的画像形式。虽然艺术形式千变万化,但表达的都是关于死后灵魂升天的同一主题。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70年代长沙马王堆汉墓文物出土以来,一号墓与三号墓的T形帛画因丰富的内容和瑰丽的外观成为了学界关注的焦点。众多学者从考古学和史学视角对这两幅帛画进行了考察,但对其艺术价值与美学意义的研究并不多。以目前已有的讨论汉代艺术特征及美学精神的相关文本为基础,以马王堆汉墓的两幅T形帛画为依据,探析这两幅帛画体现出来的西汉初期长沙国独特的关于生命力的艺术风格及价值,探索其中的楚地文化内涵,并挖掘其浪漫主义美学意义背后的包容性实质。  相似文献   

8.
从汉代到唐宋,峨眉一直作为道家仙山而存在,传说、景观、绘图构成了跨媒介的道教图绘系统。这一图绘系统以“第七洞天”为主题将峨眉山塑造为修道仙山与藏经名山,进而以真山之形呈现出道教以山岳为中心、以“天界—地界—冥界”立体结构为基本内容、以“身体—山岳—宇宙”的连接转换为想象模式的宇宙图式。这一图绘系统根植于宗教普遍性想象与峨眉独特性地文的双重形塑之中,图像的绘制蕴含了深刻的宗教历史隐喻。峨眉洞天的想象绘制是人的地方感和恋地情结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9.
《南都学坛》2019,(6):17-19
长生成仙思想在汉画中的艺术构思是汉代人对人生生命主题的探索和思考。汉代人追求健康长生,而长生的最高境界是成仙、人死灵魂不灭,于是在墓葬建造中,汉代人利用线条艺术构思出了冥界长生不死的仙界。汉画像艺术构思中的仙界是长生成仙的天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向仙界求食长生仙药的场景;二是祭祀、崇拜西王母等神仙,祈福辟邪,保佑长生成仙;三是借助龙、马、鹿、龟等仙禽神兽的特殊神性和云气车等神速便捷的交通工具升(成)仙长生。汉画像艺术构思的荒诞的神仙世界,都体现出汉代现实社会中盛行的长生成仙思想,表现出人们对长生不死的极度向往,幻想现实世界中无法得到满足的长生成仙的欲望在冥界中得到充分的满足,但这仍然是丰富多彩现实世界追求长生成仙的人文精神的折射。  相似文献   

10.
汉画中九头人面兽应为“开明兽”。汉画中的九头人面兽是汉代西王母崇拜在墓葬中的反映,是西王母神话的产物。作为艺术想象的产物,异常的外在形象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和震撼,不符合常规的形象和其为西王母役畜的地位相称,在设构图计上显得自由随意,艺术风格上不同于商周时期青铜艺术的神秘狰狞,表现出汉代艺术的世俗化特征,对南北朝隋唐时期的人面兽身的镇墓兽产生了重大影响。“九首”为能力、智慧和不死的象征。“人首”是汉代人对人类自身能力肯定的必然产物。“虎身”是长期以来人类崇拜虎思想的孑遗。  相似文献   

11.
身体哲学是一种以身体为本体的哲学观。在身体哲学的视域下审视魏晋南北朝道教,其理论思想呈现出鲜明的“根身性”特征。在神道设教的语境中,宇宙之存在、真理之体认、善恶之判别都与“身体”相缠绕,是身体“向世界敞开”的内在环节、必要条件。天道之落实、伦理之践行、仙道之体贴,都因进入“以身体道”的身体场景而获得了笃实的存在根据,并因身体展开的不同指向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身体特征。魏晋南北朝道教的这种“根身性”特征,基本上奠定了后世道教哲学思想构建的运思风格,使之沿着“身天一体”“天人感应”的整体趋向不断演变、发展。  相似文献   

12.
汉代画像是埋入地下的一种特殊的画作,是两汉时期厚葬之风的产物。这种性质决定了它的特殊性,从图像内容到表现形式都服务于墓主人,与丧葬礼俗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幽冥世界的关怀与想象,始终是汉代画像着意表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这个主题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譬如由体现孝道思想而产生的"事死如事生"观念,在汉代画像里便有生动而深刻的反映。  相似文献   

13.
纬书的哲学主题是天人感应论,力图建立天人合一的宇宙模式,认为文艺可以沟通天地人三者的联系。这种思想沾溉文坛,导致物感论的成熟和发达。纬书虽多牵强附会,但也保存汉代若干具有相当价值的文论观点,使我们得以更全面更准确地把握汉代文论的全貌。王充《论衡》的产生,是与纬学的兴盛分不开的。纬学既是《论衡》攻击的对象,也是它赖以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4.
先秦两汉是中国山水诗的孕育期。《诗经》中已经出现描写山水景物的诗句。《楚辞》中山水景物的句子大大增多;渐趋于具体;景与情进一步契合交融;借景物以象征自我心志和人物、事件。汉代赋体的景物铺叙更加细致,更加具象化。魏晋则是山水诗的催生期。曹公父子感怀、宴游、游仙诸诗标志着山水诗阵痛的到来。文章认为魏晋时期中国山水诗有三大催生因素:江南明媚秀丽的山水景物诱发了诗人的灵感;隐逸、隐居山林之风盛行;五言诗的日臻成熟。而山水诗最终完成于谢灵运的永嘉山水诗,其特点是将山水作为自觉的、直接的、特定的审美对象,将山水情化诗化,而又极貌写形、刻画入微。  相似文献   

15.
秦汉时期,在儒家文化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背景下,二湘的身份被确立为尧女舜妻、儒家圣母;魏晋以后,人们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来关注二湘,淡化了其圣母的形象,从而使二湘的形象向先秦时代的"哀怨悲伤、柔情万种"复归。湘君、湘夫人形象演化的过程体现了政治、文化对文学形象造成的影响,体现了中原文化对地方文化的统领与地方文化对中原文化的认同与接纳。  相似文献   

16.
中国西南汉代画像内容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将考古资料与古代文献结合,以汉代人的丧葬观念和当时人们在墓葬中装 饰画像的主观愿望为着眼点,对中国西南地区汉代墓葬中发现的大量画像内容进行了分类。 其具体分为:(1)神仙仙境与升仙(附:墓主生活、历史人物故事、生殖崇拜);(2)驱鬼镇 墓;(3)吉祥等三大类。该文认为,西南地区汉代的画像是表现以西王母为首的昆仑仙境与 升仙的内容为主,其目的也是为了让死者能够升仙而进入昆仑仙境。  相似文献   

17.
陈涛 《南都学坛》2012,32(4):23-26
秦汉时期,文具制造业开始兴起,毛笔的形制确立并得以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制笔业持续发展,制作原料不断增加,技术水平逐渐完善,使用范围渐趋广泛。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制笔业重心主要在北方黄河流域,但东晋以后,南方地区的制笔业发展明显。  相似文献   

18.
俞灏敏 《南都学坛》2000,20(1):38-41
游仙文学在秦汉是宗教的或政治的附庸,它在魏晋六朝的崛起,一般认为是受到同时兴起的道教的影响,但实际上与以汉末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为契机的文学的自觉有更密切的联系,所以在创作上表现人的主题,追求美的创造,从而汇入到当时的主流文学中。  相似文献   

19.
时间与生命意识是魏晋至刘宋时代诗歌意象的主旋律。它们集中表现在与落日、秋天和坟墓有关的意象群之中。面对落日象征的生命的短促与飞逝,建安诗人充实有限,两晋诗人企慕无限,宋代诗人融无限于有限之中。秋的意象成为诗人抒发无意识深处这种生命孤独、漂泊感的隐喻。坟墓意象既象征着生命与相对时间共同毁灭的悲剧性结局,又象征着生命融入大化运行的绝对时间之中的超然与解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