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建安文学分“汉音”和“魏响”两个发展阶段.曹丕在建安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承前启后的中心位置,既是“汉音”的继承者、发杨者,又是“魏响”新风的开拓者.曹丕的文学创作,兼备“汉音”和“魏响”的特色,最全面、最集中地体现着建安文学的总体特征.因而曹丕实为建安时代最富代表性的文学家.  相似文献   

2.
一、王粲及曹丕《柳赋》之作年建安诗人王粲及曹丕各作有《柳赋》一篇,缪钺《王粲行年考》(见三联书店版级先生之《读史存稿》)系于建安二十年,云:“曹丕《柳赋》序云:‘昔建安五年,上与袁绍战于官渡,是时余始植斯柳。自彼迄今,十有五载矣,左右什御已多亡,感物伤怀,乃作斯赋。’接序云,建安五年后十有五载,盖即本年所作。五粲亦同作。《艺文类聚》89引粲《柳赋》断句云:‘昔我君之定武,改天届而祖征。元子从而抚军,植嘉木于兹庭。历春秋以逾纪,行复出于斯乡。览兹树之丰茂,纷腐施以修长。’元子即调曹丕也。”此说一出,…  相似文献   

3.
建安是汉献帝第二个年号,只有二十五年的历史。后曹丕纂位,改变国号,建安的年号也就不存在了。从建安初起,到建安二十二年止,大约十八九年,北方有好几个文人,先后被曹操所辟召,在幕下做僚属。其中有六个人在文学上有突出的成就,并和曹丕,曹植一起,影响后来的文学,达五六百年之久,最后又影响到清朝一代的学术和文  相似文献   

4.
曹丕的诗歌对建安时期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在整个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以曹丕的诗歌为契机,对他的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进行探讨,并揭示其诗歌创作的地位与影响,以丰富我们对曹丕文学思想的认识,从而更加准确全面地评价曹丕的文学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5.
曹操、曹丕和曹植是建安文学的卓越代表。他们的诗歌久负盛名,尤其是诗歌语言绚丽多彩。本文仅从其叠率入手,探其艺术风韵。一、词汇丰富,各有所好三曹均爱用昼字。曹操诗歌,现在五篇(从(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下同),其中8篇有叠字,占总数38%;曹丕诗歌,现有54篇,其中30篇有叠字,占总数56%;曹植诗歌,流传至今有132篇,其中37篇有叠字,占总数28%。由此可见,虽然曹植用叠篇目最多,可是曹丕叠字的普及率则比曹植高出一倍。曹操诗用叠字39次,除去重复者有19种叠字,其叠宇平均使用2.05次;曹丕诗用叠字ho次,除去重复者…  相似文献   

6.
建安二十二年(217)十月,曹操立曹丕为太子,曹植的处境开始逆转。自此至建安二十五年(220)曹丕即位,其间又发生几件大事,如曹植行驰道开司马门出、曹操欲遣救曹仁而植醉不能受命以及曹操之死等。这些事件对曹植影响深远,是研究他生平思想所不可忽视的。但是这些事件发生之时曹植在何处?史无明言,后世学者的一些说法也似有可议之  相似文献   

7.
曹丕的“文气”说历来受到文学理论界的重视,对于它的阐发已较为丰富和完善,但对于“文气”说和曹丕其他文论观点的联系,却较少有人问津;而追根溯源,“文气”说和《典论.论文》中的其他观点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文气”说实际上是文人相轻的根源,是建安文人成就功业的支撑,是建安文人不畏“惧时”立德扬名的动力。从它们之间的联系来考虑曹丕的文论观,会对曹丕的思想有更进一步的整体把握。  相似文献   

8.
<正> 一建安时代是我国中古文学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时代。建安,是东汉末献帝的年号。它起自公元196年,止于公元220年。建安元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迎汉献帝迁都许昌,从此,汉政权名存实亡,曹操成为北中国的真正统治者。建安二十五年,六十六岁的曹操卒于洛阳,曹丕随即废掉汉献帝年号,改新王朝称魏。但文学史上所称的“建安时代”,并不严限于这二十四年。它实际上是指汉末魏初约半个世纪的动乱岁月。建安文学,是以“二祖陈王”即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为中心,以“建安七子”及其他重要作家为辅翼而形成的邺下文人集团,所共同创造出来的。沈约在《谢灵运传论》中有一段说明:“至于建安,曹氏基命,二祖陈王,咸蓄盛藻,甫乃以情纬  相似文献   

9.
南北朝以后,对曹丕、曹植兄弟诗歌的评价基本是抑兄而扬弟,甚而谓曹丕“去植千里”。本文在考察、分析曹丕存世诗作的基础上,认为曹丕诗歌创作不仅成熟较早、风格刚柔兼备,更在“三曹”中形成了以清隽秀逸为主导的创作个性,独树一帜,体现了建安诗歌与汉末诗歌的内在联系。后人贬抑曹丕诗歌根本原因在于对“建安风骨”的误解。“建安风骨”是当时开放活泼、张扬个性的时代精神在诗歌创作中的体现,雄健刚劲之作是其中的一种风格,曹丕诗歌则反映了“建安风骨”的另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0.
从曹丕的《典论·论文》看文学的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先生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这个概括,精辟地道出了建安文学的时代特征。作为建安时期政治上的风云人物和文坛上的实际领袖曹丕,以他《典论·论文》中所提出的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观点,标志着一种和以往文学观念不同的新思想的产生,并开辟了我国文学史上的自觉时代。  相似文献   

11.
建安时代 ,文学开始摆脱名教的束缚而转向抒情言志的风骚传统 ,事功不朽与文章不朽成为建安文人追求的人生理想 ,“诗赋欲丽”成为这一时期最响亮的口号。建安文学创作的主体是三曹七子 ,在赋学批评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则是曹丕、曹植。  相似文献   

12.
论建安五言诗女性题材的兴起——兼论《怨诗》的作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安五言诗女性题材的兴起,由建安时代的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促成,必然因素由建安的时代文化氛围所决定,偶然因素由发生在建安中后期的三组事件引发。五言诗最早的女性视角写作是曹丕与徐干。曹、徐之作,呈现了由男子视角向女性视角转型的过程。传为班婕妤的《怨诗》,也应是这个时期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建安原是东汉献帝的年号(公元196——220年)。文学史上所谓建安文学,时间范围稍广,指曹操、曹丕、曹睿(所谓曹魏三祖)当政的一段时期,即汉末魏初。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和党锢之祸,沉重地打击了提倡儒学的豪门世族。后来曹操尚法术,曹丕慕通达,都不重儒学。曹操、曹丕、曹植、曹睿等都爱好文学,不但自己大量创作,而且手下招集了许  相似文献   

14.
建安文学是我国文学的觉醒期、繁盛期、是文学史上不以朝代断限而以独特风貌擅名的唯一阶段,以“建安风骨”的鲜明格调辉映后世。但是,在鉴赏辞典风行多年的潮流中,却迟迟未见有关专题辞书问世.最近,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建安诗文鉴赏辞典》(1994年4月第二版)填补了这一空白,令人欣慰。本书主编王巍、李文禄是多年潜心这一课题研究的专家,前此曾合著《建安诗文鉴赏》(吉林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王巍还有专著《建安文学概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问世,颇受学术界重视。他们在已有丰硕成果的基础上,。邀集数六位著名学…  相似文献   

15.
建安是东汉最后一个皇帝献帝刘协的年号(公元196—220年),文学史上所说的“建安文学”,大抵是指曹操、曹丕、曹叡(魏之三祖)当政的这段时间所产生的文学。建安文学上继《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下开光辉灿烂的盛唐文学之先河,“兼笼前美,作范后来”(黄侃《诗品讲疏》),千百年来,每每为人们所称道。  相似文献   

16.
从政治、哲学思潮、士人心态和文论等方面揭示黄初文学的生成。黄初政治有值得歌颂之处,被改造的儒学和五行学给劝进文、京殿赋提供了理论根据,士人明哲保身的人生态度使建安激情消退。但在曹氏宗室曹丕、曹植、曹睿又、何晏身上,原始儒教及其变种援道入儒还部分保留着,他们的作品还保留着建安余绪。曹丕的《典论.论文》和曹植的《与杨德祖书》亦对黄初文学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关于邺下文人集团的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安文学即是邺下文人集团的文学,邺下文人集团的文学即“三曹”“七子”的文学,这是长期以来人们认识上的一个误区。三曹之文学自不待言。“七子”之说源于曹丕《典论·论文》,然曹丕初衷只在试图昭明新故友朋文章之不朽罢了。终观建安文学“彬彬之盛”,自非“三曹”“七子”所能涵盖  相似文献   

18.
曹丕是建安时期众多作家中较突出的代表。他与其父曹操、其弟曹植一起为建安文学的发展,为创立“梗概而多气”的建安风骨作了不懈的努力。曹丕诗作传称有《典论》五卷、集二十三卷。钟嵘《诗品》称其诗“则  相似文献   

19.
古诗十九首中的女性题材作品,应为建安曹丕、徐干同类题材之后的作品,写作时间应在曹丕登基的黄初之后。《青青河畔草》应为曹植所作,曹植后期的女性题材写作与古诗十九首相一致的特点是凝练、抒情,实现了由男子视角客观摹写到女性视角主观抒情的转型。  相似文献   

20.
三国是文学灿烂多彩的时期,因统治者的提倡,文人学士地位得以提高,个人的创作受到重视。“通脱”的文学个性,造成了建安时期文学的辉煌。“三曹”、“建安七子”虽地位不同,但共同的文学爱好使他们常常集会,开展文学活动,都成为名噪当时的文学大家。贵为太子的曹丕,一封《与吴质书》用优美的骈句,体现了“清绮”风格,是古代骈文的优秀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