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论述了百越古道的文化资源,对百越古道定名的缘由及其文化线路进行了阐述,对打造百越古道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广西的壮族与越南的岱族和侬族都是古代百越族群部落的直系后裔,在语言文化、服饰文化和节庆文化等方面有着共同的文化渊源。这种共同的文化渊源体现出典型的水稻农业文化特征,表现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社会组织结构等方面。对其进行研究,有利于促进两国民族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3.
壮族是我国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我国古代史籍如《淮南子》、《史记》、《汉书》中均有“百越部落”的记载,今天的壮族可能是“百越部落”的众多分支中的一个。而后来的“西瓯越”和“骆越”,则可以肯定地说是壮族的较接近的祖先了。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壮族人民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著名的花山崖壁画就是这种古老文化的代表之一。同样,古代壮族人民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璀灿瑰丽的神话传说。而且,如果我们注意到壮族  相似文献   

4.
壮族鸡卜     
壮族笃信鸡卜,承传自古代百越民族。越人行鸡卜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自此而后,鸡卜之风亦相沿不断,成为百越族系的文化特征之一。直至近现代,鸡卜渗透到了壮族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担负着诸多功能,对壮民族的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壮族的历史源远流长 ,文化特色浓厚。壮族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 ,与汉文化接触 ,并从汉文化中吸收了大量的文化因子充实自己。在汉文化的强大影响之下 ,壮族民众的文化观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变化 ,但由于民族“底层文化”的影响 ,使他们的文化心理取向与内在的民族文化发生了矛盾和冲突  相似文献   

6.
文化模式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研究的重要视角。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壮族文化面临着适应现代化的发展、转变文化模式的瓶颈。本文试图以壮族文化模式的现代化转型为起点,在全球化视阈和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框架下,审视壮族文化模式的特点,探索壮族文化未来的转型之路。  相似文献   

7.
石磨是壮族民众生活中的常见之物,也是必不可少的谷物加工工具。壮族民间所使用的石磨蕴涵有生殖崇拜、稻作文化、民俗文化等价值。随着现代加工工具的普及,壮族石磨文化面临濒危,应该通过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方面相结合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8.
壮族的女神信仰文化以生育为轴心,民族特色鲜明。其从壮人独特的生育观而来,又以神话传说、节日庆典、祭祀、风俗等表达壮人别具一格的生育信仰,并以此根埋于壮族民间,延续至今,成为壮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文章论述了以横山寨为中枢起点的百越古道的功能与作用及其深远的历史意义。百越古道上的民族与文化,是促进民族文化互动与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 ,民族教育面临坚守文化特色与融入主流社会的两难选择 ,而现代教育多元化改革为实现壮族教育与壮族传统文化的对接提供了新的契机 ,壮族优秀文化需要融入现代壮族教育体系中 ,才能焕发新生活力 ,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各方面 ,都具备接受壮族传统文化的广阔路径 ,应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育体制等环节 ,实施有效的教学改革 ,推动壮族教育与壮族传统文化对接合流 ,相互促进 ,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1.
"三月三,龙拜山",是流传在南宁环大明山地区的民间歌谣,记录了当地壮族人每年农历三月三上山扫墓的习俗,也是环大明山龙母文化的真实反映.环大明山龙母文化蕴含母仪龙德、中华孝道等民族精神内核,与骆越族群稻作生产的水环境融合共生,与武鸣"壮族三月三"是高度融合的文化整体.基于环大明山龙母文化的独特价值,建议以"壮族三月三"为纽带,以龙母文化为核心,以西江、珠江水系为导向,打造环大明山文化旅游圈,助推南宁市塑造首府城市文化旅游新形象,促进区域文化旅游合作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2.
壮族女性是壮族纺织文化的主要载体,她们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纺织文化的同时,自身角色也在被纺织文化不断地塑造着。纺织文化已成为壮族女性角色认同的标志和能干与否的衡量标准,是壮族女性杰出的劳作和交际方式,对壮族女性有着双重塑造功能。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综合文化现象,壮族传统体育既体现了壮民族的伦理价值、民族性格、审美情趣等,更与壮民族物质生产活动息息相关.壮族传统体育与稻作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以打铜鼓、打扁担、踩风丰、蚂拐舞、抛绣球等传统体育项目为例,探讨了壮族传统体育与稻作文化的关系,分析了壮族传统体育在稻作文化中发挥的独特功用.  相似文献   

14.
由于壮族地域特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两者之间在内容上具有内在关联性,从壮族地域特色文化中汲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精神内涵,并根据壮族地域特色文化的生成法则、存在方式以及壮民族心理特点因势利导地在壮族地域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认同;借鉴壮族地域特色文化的传播历史经验,以壮族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化和文化转型、重塑为契机,努力开创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认同新途径,新方法是当代学者研究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5.
当代壮族的聚居区与历史上实行壮族土司制度的区域是一致的.壮族土司文化之歌圩文化、社庙文化、审美文化、建筑文化、山水文化各有特点,可以将其打造成为广西3个旅游文化圈过渡地带中最闪亮的一环.  相似文献   

16.
随着儒学教育在马洒壮族村落社会的确立,壮族人进行续族谱、立牌位、建宗祠等文化创建活动。在伦理观念方面逐渐接受儒家思想。但是壮族传统文化并没有消失,而是在接纳儒家文化的过程中得以延续,形成两种文化融合的局面。更为重要的是在马洒村形成了重视教育,鼓励晚辈积极向学的传统。  相似文献   

17.
壮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壮族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是壮族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壮族文化的重要栽体,充分体现了壮族的民族伦理文化特点.壮族民间故事《妈勒访天边》充分体现了壮族勇于探索自然、改造自然、勤劳勇敢、坚韧不拔、团结互助、乐于奉献、诚实守信、恪守诺言等民族伦理文化特征.全面系统地发掘、整理、研究,批判地...  相似文献   

18.
壮族的农事祭祀节日系统内容十分丰富。在文化属性上,它体现了鲜明的稻作文化或说“那”文化特征,反映了壮族宗教信仰的内涵,展示了壮族的认识水平和民族心理。壮族的农事祭祀节日系统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铜鼓文化是壮族人民主要的传统文化形态.铜鼓文化在新时代的复兴是壮族人民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精神风貌的映射,是民族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方面很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闽台在地理上隔海互望 ,但又联为一体 ,华夏的开拓和华夏礼仪文化的沿袭 ,形成了深受百越文化影响的汉族闽台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