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从人类对信息进行获取和加工的认知角度来考察能动获知义句式所包含的认知语义。根据信息接收方式的不同,将能动获知义句式分为"能动地获得信息"与"能动地验证信息"两类,并找出句式义与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再对这类句式的两种语义加以进一步分析,找出句中动词与语义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
隐含义与跨文化交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交际过程中,交际者往往是在交流意义;意义通过语言和非语言信息表达出来,方式可以是"明说"和"暗说",这里的"暗说"指信息中的隐含义.隐含义从发出信息的行为角度可分为有意识隐含义和无意识隐含义.无意识隐含义指的是说话者本身并无意识暗说,但他表达的话语由于文化的因素表层信息附有某一深层意义.这一意义对另一不同文化背景的听话者来说是隐性的,即他用其文化编码不能建立相同关系,不能理解甚至误解对方的真实意思.在跨文化交际中,无意识隐含义是造成不理解和误会的主要因素.有时双方不一定意识到这种误会而及时加以修正,最终会影响交际、人际关系和双方的合作.  相似文献   

3.
基于对大量歧义语料的统计分析及歧义句与相关句式的横向比较,文章详细考察了歧义句的语用功能。本文认为:部分歧义句是一种信息双焦点句式,通过这种特殊句式,立体地传达出一个行为过程的前因后果及说话者的心理感受,在让听读者了解一个完整事件的同时也被说话者的心理情绪所感染;说话者要强调动作行为的结果并希望引起交际对象的注意,以期引起对方的兴趣或进一步的探究。  相似文献   

4.
外显义是后格莱斯语用学理论发展的产物,体现了由语义和语用划分的争论向语用发展的趋势。可取消性是格莱斯提出用来判定会话含义的经典标准,部分学者认为它也可用来检验外显义。从意图的角度考察外显义发现,外显义是语言意义和语境意义组合而成的作为说话者意图表达的一个载体,因而可消除的只是听话者对说话者的意图进行推断的可能意图;而说话者的意图是不可取消的,因此蕴含明确意图的外显义是不能被取消的。  相似文献   

5.
讨论了关联理论中从认知语境相吻合的角度看言语交际的成功;基于明示推理模式,分析听话者在交际过程中的认知推理和心理运算,论证了力求在推理过程中,找到最佳关联度,进而不断推测、验证使发话者对对方认知语境的假设与理解的期待与听话者真实的认知语境相吻合来达到言语交际的成功。  相似文献   

6.
句干是句子的主干,是句子除去表达交际用途的语气的那个部分.句干主要用来表达思维结构或信息内容.句干(特指句干的句式)指由一定的语法形式(包括词类序列、特定词、固定格式等)显示的包含句法结构、语义结构以及句式义的抽象结构体.句式具有“三维性”(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是句型、句模和句式义的综合体.句式义指句式自身整体的语用表达功能意义,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反映基本信息的部分,二是反映附加信息的部分,三是反映说话者表达意图的部分.  相似文献   

7.
语用预设的两个基本特点是共知性与合适性,它还有另一个重要特点,即单向性。单向性语用预设的形成原因是说话者提高语言交际效率的需要,说话者对听者背景知识的判断具有不确定性;说话者的句子可以有不同理解,说话者带有某种隐含意图等。预设的单向性通常不会带来会话的困难,这是因为合作原则在预设行为及话语理解过程中起着约束作用。尽管如此,交际者出于某种意图,在语言交际中表现出"不合作"现象也是常见的。  相似文献   

8.
以高语境文化为代表的中国和以低语境文化为代表的美国在言语交流上采用不同的模式,中国的高语境文化是间接、含蓄、重非言语信息,并以听话者为中心的言语交流模式;美国的低语境文化则是直接、明晰、重言语信息,并以说话者为中心的言语交流模式。认识语言形式背后的高低文化语境差异可以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类的交际分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指不用词语的交际,它有无声和有声之分。但通常来说,非语言交际多指无声。根据神经生理学的研究,人的大脑左半球接受语言的逻辑信号,右半球接受非语言即形象信号。同样,心理学家也认为人类的思想感情有30%左右是通过非语言手段来传递交流的。如面部表情,称之为“眼晴语言”的眼色,头部动作,坐立姿势和手势的体态语等,所有这些行为动作,所有这些非语言符号,都在有意或无意地表达某种意思,传递某种信息,甚至在某种特殊的场合、语境中起到了语言所起不到的作用。 人类的非语言交际可以分为下面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0.
人称指示就是通过公开或隐含的人称代词把话语中涉及的人或物与说话者、听话者或第三者联系起来,表明彼此间的关系.人称指示语的使用反映了说话者借助语境对语言编码赋予某种特定的含义指向.从语用学角度对比分析了英汉两种语言人称指示语用法的异同,揭示了人称指示语在语用上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1.
预设是交际双方不容质疑的信息,它经常与某些预设诱发语联系在一起,预设信息随着语篇的发展而变化。掌握预设的特点能够帮助听者或读者了解语篇信息的分布特点,把握交际内容的变化,理解语篇所传达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由于文化背景、思维模式等方面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往往倾向于根据本族文化背景和由该背景决定的解码方式来理解信息,因此说话人的信息会按照受话人的想法被加工和改变,不同的文化语境导致交际双方对同一客观信息有不同的理解,从而无法达到有效交际。文化移情要求交际者从对方的立场出发来推测对方的思维和处境,从而填补交际双方的语言信息空缺,推理出对方不能直接表达或者自己未能彻底理解的话语含义,因此文化移情对于跨文化语境的构建、实现交际中的最佳关联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关联理论角度看翻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联理论认为人们的语言交际实质上是一种示意—推理过程,说话人提供最大关联的信息,听话人则根据语境对信息进行处理,挑选关联性最大的假设,获取最佳关联,准确地理解说话人的意图,使交际获得成功。关联理论也把翻译看作是一种交际行为——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示意—推理过程或行为。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是沟通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以实现成功交际的桥梁,扮演着双重的角色。故译者应充分考虑译语环境下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视具体情况采用顺应译语文体规约的归化翻译或保留原文特色的注释性异化翻译策略,以帮助译文读者找到原文与译文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达到最佳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14.
学术界对《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的焦仲卿形象存在误读现象,论者认为他性格软弱,缺少刚气,思想存在矛盾。其实,焦仲卿从一开始就以当时礼制所许可的方式与专制的母亲进行了抗争,向焦母发出"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的誓言;他采取先让妻子回家,再去迎取的曲线留妻的策略,与决心驱媳的焦母展开柔性对抗;在听到刘兰芝被刘家逼婚的消息之后,他先提出以死殉情的决策。焦、刘二人的感情互动,是以焦仲卿为主导,刘兰芝则随着焦仲卿态度的变化而变化。焦仲卿、刘兰芝二人珠联璧合、相映生辉,扬刘贬焦是不适合的。  相似文献   

15.
跨文化交际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对社交语用失误的解读必须考虑交际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和认知能力.在跨文化交际中,若认知心理状态不同的交际者对彼此制约交际的社交文化规约的心理可及程度较低,加上交际的瞬时性和省力原则的作用,说话人对听话人的认知语境假设选择的判断可能与听话人的真实认知语境假设选择不符,使得听话人推理出的说话人交际意图和说话人真实的交际意图不一致,从而导致社交语用失误.  相似文献   

16.
语境理论是话语交际的基础,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两个语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语境理论是指导翻译的原则之一,但是传统的语境理论主要涉及交际双方的共同知识,是一种静态研究。由关联理论产生的认知语境理论涉及交际双方头脑中一系列假设,是一种动态研究。文章还讨论了认知语境的功能作用以及其对翻译原则与方法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讨论了在言语交际过程中 ,交际者的认知功能在话语解释中的作用。分析了言语交际中语境选择和语境效果的关系。指出 :言语交际的关键在于言者和听者在认知推理上的趋同性和合作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证监会《证券市场内幕交易行为认定指引》的相关内容不得直接作为内幕信息、知情人员的依据,以“两高”司法解释的为依据,知情人员的认定仍须由国务院证券、期货监督管理机构予以判断;行为人是属于内幕信息知情人员还是非法获取证券、期货交易内幕信息的人员,关键还是要看具体案件中其获得内幕信息的途径和渠道,是否属于因职务和业务而获悉。非法获取证券、期货交易内幕信息的人员应当包括与内幕信息之间并无职务或业务上的紧密关系但被相关法律法规禁止接触或获取证券、期货交易内幕信息的人员。内幕信息具有未公开性、重要性和真实性。构成不需要“利用”内幕信息,但必须证明该内幕交易与内幕信息相关。非内幕人员在获取内幕信息后又将内幕信息泄露给他人,情节严重者是否应当以泄露内幕信息罪论处。  相似文献   

19.
关联理论从认知的视角阐释了交际的实质,认为言语交际实际上是一种“明示推理行为”。对说话人而言,交际是一种明示过程,说话人将要强调的信息通过某种手段把信息意图明白无误地展现出来;对听话人而言,交际又是一个推理过程,即根据说话人的明示行为,结合认知语境进行推理,获知说话人的交际意图。文章以关联理论的明示一推理为理论框架,解读了交际中的认知语用推理的推理机制。  相似文献   

20.
新媒介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人们将网下的生活移居到网上,习惯于通过网络来进行社会资本的积累。然而,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社交平台的大众传播特征使得社会资本容易集中流向网络场域中的强势话语阶层。而微信的"生成"式结构所形成的信息过滤机制,使得每一条信息必须跨过圈与圈的屏障才能够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传播,这不仅有利于还原信息本身的价值,同时有利于消解网络核心话语节点的话语权力。在此基础上,经过层层过滤的"序参量话题"不仅对人们的生活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也让微信场域中,基于话题本身价值的人际交往更加平等和理性。文章试图从微信朋友圈的"生成"模式入手,分析朋友圈的结构形式,通过描绘朋友圈的话语传播机制,探索在基于内容价值的传播条件下的人与人的关系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