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没有比鲁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更骁勇善战的了。作为文化巨人,鲁迅同旧文化的搏斗,近乎是青年式的;作为青年导师,鲁迅对新青年的启蒙,又多半是文化性的。本文注意到,尤其是在1925年-1926年前后的时期,正是鲁迅对封建传统文化抨击最猛烈的时期,也是前期鲁迅作品最多、思想最  相似文献   

2.
"五四"以来,伴随传统文化的式微,全球化背景下的消费主义裹挟着西方文化模式削弱了中国青年的民族认同.本文认为2008北京"奥运会"为唤醒中国青年的民族认同提供了一个历史性的契机:挖掘和传播具有普适性和现代性的传统文化,以及动员青年人将中华民族复兴的情怀与日常生活工作中扮演优秀中国人的角色意识紧密关联起来,是强化青年民族认同的两大"迎奥运"活动主题.  相似文献   

3.
大数据时代,多元交互信息和特定用户需求使得圈层文化由此产生,并具有圈层相对封闭性、个体认知局限性、关注信息泛娱乐性、主流文化及教育主体被弱化等突出特点。在特定文化背景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方式已经不再被高校青年所接受。因此,笔者通过分析当代高校青年圈层文化的特点以及立德树人的内涵要求,探究两者结合契机,提出了在特点鲜明的青年圈层文化中,能够良好地发展以立德树人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从而解决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任务要求与高校青年思想政治素质亟待提高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4.
注:本目录仅供检索时参考,编排时略有删节。总目录包括栏目、篇名、作者,期数及页码依次在括号内表示。·专论·美国青年文化的特点陈尧光(10.28)现代意识与青年文化心理姚全兴(10。32)青年“宗教热”之我见王保进(10.36)青年研究的新角度:青年文化研究潘一 (10。38) 文化建设和当代青年潘维明(1。1) 1986:青年工作面临的十个挑战刘正民 毛恩(2。1) 青年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温元凯(3.1) 希望在新一代(李泽厚谈青年)(4。1) 漫谈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罗竹风(7。1) 冲突与抉择团上海市委研究室(8。1) 青年·改革·精神文明朱厚泽(9。l) 文化与人:鲁…  相似文献   

5.
文化符号是地域、民族或国家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和形式。文化符号对象化的结构性机制可以反观人类整体结构、总体精神的发展,也可以使人反观自我个性的状态和形成自我身份认同。传承传统文化符号是青年文化身份认同的重要内容维度。当前消费主义文化下的符号消费对传统文化符号的异化表达,后现代虚无主义文化下对文化符号的碎片化解读,全球化下文化冲突对本土文化符号的挑战等情况不同程度地造成文化符号记忆断裂,影响高校青年群体的自我身份认同。为此,要与时俱进地推进传统文化符号的现当代发展;增强文化自信,不断增进高校青年文化身份认同感;运用高校德育教育体系,培养青年群体传承文化符号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6.
传统文化是青年文化的重要理论资源和青年价值观养成的精神渊薮。在实践层面,传统文化与青年文化关系却存在诸如单向度强势传播效果不彰、从受众角度思考不足、全球意识不深、双向合力不强等症侯,无法有力回应和解决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青年价值观的断裂和紊乱问题。传统文化与青年文化应采取融合发展的立场,通过传统文化的日常生活化、传统文化传播的网络化、引导和塑造青年消费文化等路径,提升对青年文化建设的影响力和塑造力,进而实现对青年价值观的重塑,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当今社会,各种青年时尚在青年中广泛而迅速地流行。如何认识当代社会中发生的这种青年时尚现象?它形成的社会原因与心理因素是什么?它对社会发展起着什么作用?本文试图从社会学的角度,对此社会现象作一具体分析。一所谓青年时尚,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青年群体普遍流行的某种生活规格或样式。1具体来说,就是指一个时期里相当多的人对特定的趣味、语言、思想和行为等各种模型或标本的随从和追求。2青年时尚是时尚的主体或主要部分。青年时尚所蕴含的文化,是一种随时代变迁而不断演变的价值观。简言之,它是一种流行文化。这是因为:1.它是青年对某…  相似文献   

8.
若干年前,青年媒介曾经凭借思想的敏锐和传播功能的丰富而在全国新闻界独树一帜。可近年来,全国新闻界的自身改革和竞争态势已使青年媒介出现了传播弱化的趋向。那么青年媒介究竟如何体现自己的传播个性和参与新闻竞争呢?本文从青年媒介的原有规定性入手,提出了青年媒介对社会舆论的参与层面和功能走向。即:青年媒介在对青年文化的深层次观照中把握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走向。  相似文献   

9.
青年政治意识作为社会政治现象中的一个特殊方面,对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乃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长远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社会主义公共意识为基础,以主体性、发展性为一般属性,以政治性、积极性和行动性为特殊属性的政治行动意识作为主体政治心理走向政治人格的重要中介,是中国青年政治意识发展的未来取向,以政治参与意识为中心的青年政治行动意识培养是中国青年政治意识未来发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多次在以青年为主体的会议讲话中提出重要论断、重要观点和重要思想,形成了习近平青年观。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青年学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为习近平青年观提供了价值遵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青年学说是习近平青年观的理论基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青年观的温润滋养。  相似文献   

11.
透支消费不仅是当代青年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文化方式,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透支消费对当代青年的成长有其积极的一面,它可以成为人们奋发工作的推动力、自我约束的紧箍咒和独立意识的催化剂,从更深层次上培养强化青年人的独立意识和自立能力.但透支消费也给青年的成长带来一些消极因素,滋长青年唯我独尊的个性品质,养成狭隘片面、急功近利的思维方式,甚至造成人格上的自私贪婪.因此,社会应对当代青年的透支消费给予正确的舆论指导与政策引导.  相似文献   

12.
基于我国青年研究与英美的文化研究在学科与路径问题上的相似性.而在梳理西方青年文化研究的基础上,借鉴相关的研究实践和理论观点探讨青年研究的学科和路径问题.认为伯明翰学派在英美的青年文化研究领域成就最为卓越,得益于反学科立场和独具特色的研究路径.提出青年研究的核心是再现青年现实.而清醒的问题意识、坚实的学理基础和恰当的研究路径,是研究者进入青年的生活和思想世界而真实、可靠地再现青年现实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民族工作赋予新的内涵。青年民族干部是开展民族工作的重要主体之一,如何帮助青年民族干部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观念意识,并将之内化为青年民族干部的日常生活,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与结构功能主义范式不同,常人方法学以“普通人”为观察视角,以日常活动为研究对象,以解决日常问题为导向,形成了“场景性”“索引性”“权宜性”“自反性”分析等系统研究方法,能够解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实践走进青年民族干部日常生活的内在机理。由此,在青年民族干部的成长场景下,应以民族政策为权宜参照,以共享知识体系指向“共同体知识”,通过保持“政策”与“文化”的自反性和可说明性,以期在青年民族干部的日常生活中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4.
青年文化和青年一样,是现代社会的产物。青年文化是一种以青年为主体,以青年对自身及对社会的经济、政治实践在青年意识中的反映为内容的横断的复合的群体文化。青年军人以其特殊的群体生活方式,形成了区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独特的青年文化——士兵文化,即通常所说的军营文化。它是培养和造就优秀军人的摇篮,是形成军队组织强大凝聚力的胶合体,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不仅在部队引起了高度重视,而且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这方面的研究空气十分活跃,推出了  相似文献   

15.
文化发展总是与一定社会及群体的思想状况紧密相联,流行文化尤其能够反映一个群体普遍的思想状况,它对塑造人的品质、生活态度和人生理想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当前,青年流行文化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对其社会化进程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并且由于其两面性特点产生了双效影响,研究其中的作用机理,有利于我们把握积极因素,发展流行文化,服务青年社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青年存在理解能力、个性性格等差异性,青年个体需求和个性差异性,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多样性.在新形势下增强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必须重视研究青年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运用各种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最大限度地解决隐藏在其思想深处的各种特殊矛盾,才能增强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日本人自杀行为的历史文化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日本是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本文分析了日本人自杀行为独特的历史文化因素:日本对自杀特有的道德评价;“义务”、“义理”与传统价值观;源远流长的死亡之道“武士道”及切腹的思想;审美意识中的自杀与自古的崇尚和渲染;宗教的思想与生死观;对自杀的法律评价;集团意识、依赖心理与自杀的“传染性”、集体性;情感模式中的拘谨自制与“内疚感”等因素。  相似文献   

18.
我国青年"汉服文化"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已有10多年的时间,在这10多年当中,汉服运动在各地青年当中蓬勃发展,呈现出了多元化、多层次的目标诉求以及丰富多彩的实践形态。以广州为例的实证调查发现,"汉服文化"爱好者中"80后"、"90后"已经构成了绝对的主体,且以女性、汉族青年为主,文化层次较高。其主要目的是:汉服文化的传承、传播与普及;汉服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与汉服相关联的汉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深化。而青年"汉服文化"的兴起主要有以下原因:全球化的持续推进所激发的民族认同的觉醒;国内少数民族政策对于民族身份的强调所引发的民族意识的增强;服饰作为青年亚文化的直观标识往往成为青年时尚流行文化的先锋。为此,我们要准确研判汉服运动中的青年及其组织的不同诉求,并对之加以正确的引导。  相似文献   

19.
德性作为青年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方面,其养成教育在当代正面临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娱乐主义等多重挑战,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则为青年德性养成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参照系。以德性为核心的儒家文化传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儒家思想尤其对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养成具有多重的思想价值。儒家传统文化既注重德性主体的道德自我意识培养,又强调家庭教育中父母以身作则来担负起对子女道德教化的责任,更关注在社会交往与社会合作中践行道德规范,这些都为当代青年的德性养成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儒家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从中华传统文化的视角剖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渊源,强化河北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树立河北当代青年的文化自信文化与自强意识,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