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藏族自古有姓。藏族姓叫“瑞芒”()。所谓“原人四姓——色氏、木氏、董氏、东氏()和“原人六姓”——色氏、木氏、董氏、东氏、惹氏、柱氏(),可以说是藏族最早的姓氏。现在,藏族有多少姓,由于无此资料,所以无从知道,也难进行综合分析。 由于历史和地域的原因,藏族对姓的重视程度和使用情况因地而异。一般说来,藏族重名不重姓,知道有其姓,而不常用其姓。在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中,只呼其名而不直道其姓。著书立说署名,也很少用姓。但是古往今来,有些地区则从习惯,并非绝对不用。如酉藏佛教萨迪派的始祖昆氏()就是一大姓,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吐蕃王朝开国功臣,大名鼎鼎的“噶尔”()是姓,“东赞域松”()(注)是名字,“伦布”()则是官衔。在西藏名门望族中用姓者较之平民百姓为多。  相似文献   

2.
子贡后人     
得知温州有端木姓氏,源自和朋友的一次随意谈话。朋友温大毕业,他说,自己的英文老师姓端木,叫端木敏静,为人随和。端木,好有韵味的一个姓。伴着好奇,记者推开了温州大学城市学院英语组办公室的大门,随后也就有了这次探访端木姓氏的采访。端木敏静一边拿出两本厚厚的族谱,一边笑着说:“我们端木家族虽然不算兴旺,但也是名门之后。”族谱分上下册厚厚两本,有点破损(族谱何时破损已无从考证)。翻开端木族谱,第一页赫然写着端木姓氏发源自东鲁,始祖:子贡。  相似文献   

3.
关于萨都刺的族别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萨都刺是我国元代著名的少数民族诗人。其诗词创作有独特的成就,是很值得认真研究的山西古代作家之一。关于萨都刺的族别,历来说法不一。除了答失蛮氏,回回、回纥、蒙古等几种明确的说法外,还有西北人、西域人、色目人等几种笼统的说法,以及“本朱氏子,冒为回回人”、“本答失蛮氏,实为蒙古人”等极其含混的说法。真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属于难以解决的历史悬案。但近年来,一些学者曾经力图解决这一问题。经过一番考证、多肯定萨都刺为回族人,而排除了其它种种说法,认为“确定萨都刺系回回(指现在的回族),理由相当充分。他们论证推理的逻辑是,答失蛮氏就是回回,而“回回后裔即今之回族”。对此,我们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回族,是元、明时期开始形成为一个人们共同体的。因此,回族商业应当视为从元代回回商人的活动开始。但是,从中国回回的来源看,尽管他们“主要的就是元时被征服投降了蒙古军并随蒙古军进入中国的‘回回氏’,”然而唐、宋时期留居于中国的波斯、大食商人(俗称“蕃商”)或是他们的后裔毕竟也是回回的组成因素之一。而且,从其经营内容、经营方式方面看,他们和元代的回回商人也有许多相似之处。这就告诉我们,从唐、宋时期蕃商的活动到元代  相似文献   

5.
元代少数民族诗人萨都刺的族籍,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通过对蒙元史料中有关“回回人”、“答失蛮氏”、“本朱氏子,冒为西域回回人”、“回纥人”等记载的具体分析,论证了“回族说”的合理性。对自清代流行至今的“蒙古族说”的主要根据,如“蒙古青年王子传说”和“蒙古族化”等,进行了质疑和辩驳。  相似文献   

6.
回族人“教名”概述凡回族男女。无论他出身于何种阶层、家庭。除要使用传统的姓:赛、纳、哈、羽、底、虎、丁、洪等姓和名外,还要使用另外的一种名字,这位是“教名”,也叫“经名”。“经名”从孩子一生下来不久,便要请阿訇为出生婴儿取名,这名便伴随每个穆斯林一生...  相似文献   

7.
苏联境内的回族被称作“东甘”(过去有人汉译为“东干”)族,但他们仍自称为“回回”、“老回回”,有时也说是“中原人”。他们是十九世纪下半叶我国西北回民起义失败后,在起义领袖白彦虎等人的率领下先后移入俄境的部分回族人的后裔,现有人口7万多,主要居住在吉尔吉斯坦伏龙芝市郊、伊塞克库耳州(热湖)省、奥什省及楚河流域和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省、江布尔  相似文献   

8.
回回族源中,元以前的“回回人”有少数是西亚大食人定居中国与汉族通婚者及其后裔;并有在元朝收复中亚及统一中国过程中,将大批在中亚皈依了伊斯兰教的原从中国西北地区迁往葱岭西的东突厥回鹘人和操突厥语的各族人随蒙古军迁回,并在统一中国过程中,为了战略上的需要、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和身份散居全国各地。这一批从中亚返回“中原”故土的人,是回回的基本核心部分。以这批人为核心,而又在各历史阶段,以不同的条件参加到回回行列中的人,也是回回族源之一。  相似文献   

9.
在回回族源中,除了元代以前的“回回人”和元代从中亚返回“中原”故土的回回人,以及蒙古、维吾尔等族人加入回回行列之外;汉族加入回回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因为汉族是中华民族中的主体民族,而回族的出现和形成,又是在和以汉族为主的民族在大分散中杂居的。在历史的长河中,由于回汉杂居、回汉通婚、回回人在各地屯田、回回人在政治上的优遇、回汉人民在工商业上的共同劳动和迁徒,都给予汉族融于回回之中成为历史的必然。因此,研究回回族源问题,对于汉族加入回回行列也应予以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自伊斯兰文明进入中国之时起,就开始了最初的汉-伊斯兰文明对话。蒙元时代入华回回人是回族的主源。在13-14世纪的中国,波斯语是旧大陆的主要国际交际语(lingua fran-ca)之一和元代的主要外交语言,是回回人的共同语和新母语,是元代三种官方语言之一。元代回回人在人种相貌体质上与汉人有较大区别,但后裔逐渐放弃自己的母语,改用汉语汉文。在母语转换的过程中,回回人经历了一个双语时期。当代部分回族与西北的东乡族、保安族与撒拉族人民中还流行着一种用阿拉伯文与波斯文字母为基础拼写的文字,即始创于明代中期以后的“小经”文字。创制“小经”文字的人可能是生活于社会底层的回回百姓。  相似文献   

11.
纳家户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永宁县杨和乡的一个回民聚居村。全村总人口共计3871人,其中回族3607人,占全村总人口93%,绝大多数为纳姓。相传纳家户纳姓回民为纳速拉丁后裔。元史载,至元八年(1271年)九月,朝庭曾“签西夏回回军”,至元十年,元世祖下令“探马赤军,随地入社,与编民等”。以半军事、半屯牧的形式进驻各地,“上马则备战,下马则屯田牧养”,就地定居下来。《陕西通志》记述:曾任陕西、云南平幸政事的纳速拉丁’‘子孙甚多,分为纳、速、拉、丁四姓,留居各省”,故“宁夏有纳家户,长安有拉家村”,云南有纳家营,…  相似文献   

12.
元代少数民族诗人萨都剌的族籍 ,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通过对蒙元史料中有关“回回人”、“答失蛮氏”、“本朱氏子 ,冒为西域回回人”、“回纥人”等记载的具体分析 ,论证了“回族说”的合理性。对自清代流行至今的“蒙古族说”的主要根据 ,如“蒙古青年王子传说”和“蒙古族化”等 ,进行了质疑和辩驳。  相似文献   

13.
<正> 安徽英族是西汉时英布的后裔。英布封于六(今安徽六安),为准南王。英是氏,本姓偃,英氏是偃姓的一个分支。据《史记·黥布列传》记载:“黥布者,六人也,姓英氏。”《索隐》说:“布本姓英。英,国名也,咎繇之后。”《国语》:“晋有英成僖子。”《通志·氏族略》说:“英,偃姓,皋陶之后,以国为氏。汉有英布,为九江王,望出晋陵。”又说:“六氏,偃姓,皋陶之后,文(公)五年楚灭之。今庐江故六城是也。子孙以国为氏。”可见英是皋陶之后,本姓偃,后来以国为氏,便称英氏了。又因为英布年少时以罪被黥,遂以黥氏。《通志·氏族略》说:“以凶德为氏,黥,偃姓,皋陶之后,淮南王英布,遂为黥氏。”《史记·索隐》说:“又《春秋传》六与蓼,咎繇之后,或封于英、六,盖英后改为蓼也。”宋邵思纂《姓解》:“英布,因黥  相似文献   

14.
国内出版的研究东干族的三部著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干族 (中亚回族人 )是 10 0多年前我国西北回民起义失败后 ,由陕西、甘肃、新疆等地被迫迁移到中亚地区的回族后裔。他们被俄罗斯人及中亚各族人称为“东干” ,在前苏联时期民族划界、民族识别时 ,被划定为“东干” (Dungan)族 ,但他们一直自称为“回族”、“回民”、“老回回”、“中原人”。他们迄今保留着自己的母语———汉语陕西话、汉语甘肃话和本民族固有的传统饮食习惯、宗教信仰及其他习俗。现在他们主要分布在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共和国 ,约有 10万人。他们在保持特色的同时 ,善于与当地文化氛围相…  相似文献   

15.
李氏探源     
本文在考察中国古代姓氏制度的基础上,探讨了李氏的渊源及其相关问题。作者认为:李氏即古代的理氏,理氏改称李氏的原因系音同字通;李氏并非上古之姓,而是后起之氏,与古代的刑狱之官有密切的关系,属于“以官为氏”,后称氏为姓,其形成约在春秋战国之际;李氏渊源于古代东夷族的皋陶部族,系皋陶的后裔。  相似文献   

16.
三、明以后回回姓氏之演变 明初,《回回历》专科设于钦天监,历法家有回回黑的儿、阿都拉、选里迷失、郑阿里,还有回回大师马沙亦里。这些人都是保持原来名姓的,但以后就不常见了。回回在西北聚居区还是保持回回名字的,久居内地的回回有更多的方面和汉族文化、经济接触,采用汉姓名的就不限于官吏和士大夫阶级了。明初出现的回回人物都是汉姓名,说明这种现象在元代末期已开始形成。传说明代开国将领颇多回回,有“十大回回保国”之称。明朝的发祥地是在淮河流域。这个地区是昔日回回聚居之处。出现的回回著名将领如常  相似文献   

17.
缘分不断温州自有“锅“姓,至今还不到50年的历史,总共五人,出自一家。第一位锅姓人,叫锅俭。锅姓与温州的缘份来自锅俭老人多舛的命运。“因为姓锅,到哪都能引起别人的注意,我这辈子坎坷,什么苦都吃过,没想到会到温州来!”老人身板硬朗、花白平头、话语铿锵。他拿出一大叠发黄的证书和文件,用卷翘的北方话述说起难忘的经历。  相似文献   

18.
阁罗凤     
南诏第五代主阁罗凤,姓蒙氏,阁罗凤是他的字。乌蛮种族。阁罗凤的家世,有史籍可考者,可追溯到他的高祖父细奴罗。相传细奴罗是“哀牢夷”的后裔,唐太宗贞观年间因“避乱”始迁入蒙舍州(今巍山县),后在部族战争中取得大首领的地位,并造成了和其余五个社会集团(即五诏)相匹敌的势力,史称“蒙舍诏”。蒙舍诏居地在五诏之南,故又称为“南诏”。细奴罗是南诏的创始人。 细奴罗一传至罗盛,罗盛传盛罗皮,盛罗皮传皮罗阁,皮罗阁传阁罗凤。父名的末一个字为子名的头一个字,是乌蛮种族的习惯命名法,即所谓“父子连名制”。  相似文献   

19.
在温州,如果碰到姓南的当地人,只要回溯三代以上,你就会发现他们基本都来自一个地方,一个位于乐清市黄华镇叫做南宅的古村。南宅,顾名思义是个以南氏家族住宅命名的村落,今天它因为是国学大师南怀瑾的老家而闻名。但在南怀瑾那袭长衫背后,很少人知道,南氏家族的文化香火已经足足传承了八百多年,名人辈出。南氏,因而成为乐清一大望族;南宅,因此被《浙江通志》《浙江省名村志》皆列为“浙江名村”。  相似文献   

20.
据郑樵《通志·氏族略序》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姓氏制度大致如下:“三代之前,姓氏分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故姓可呼为氏,氏不可呼为姓。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于文。”在有关姓氏制度的文献记载中,郑樵的《氏族略序》可谓记载比较详备,可信程度亦较高。联系春秋战国时代有关的其它历史文献来看,姓氏制度其实就是西周春秋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