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富汗虽然是一个落后的内陆山国,但一直是大国角逐的重要场所。冷战初期,苏联和美国以提供经济援助的方式在阿富汗展开争夺;苏联入侵阿富汗之后,美国支持阿富汗抵抗力量,双方在阿富汗进行了“代理人”战争。冷战结束后,随着中亚五国的独立,阿富汗地缘政治地位进一步上升。“9.11”事件后,美国发动了阿富汗反恐战争。此后,美国主导了阿富汗的重建,并乘机实现了在中亚地区的军事存在。阿富汗已经成为美国全球战略的不可或缺的棋子。  相似文献   

2.
1969年前后,国际冷战格局出现了美守苏攻态势,美国政府和领导人从国家利益出发迅速改变对华遏制政策,意图利用中国因素抗衡苏联。美国联合中国抗衡苏联的外交政策改变了国际冷战格局,影响十分深远。  相似文献   

3.
1989年2月15日苏联从阿富汗撤出了最后一名士兵,从而结束了长达10年之久的侵阿战争。苏联入侵阿富汗已经作为历史过去了,但对这个事件并没有作出历史的总结,许多问题仍然似是而非,关于苏联入侵阿富汗的目的和动机便是其中之一。过去,人们一般认为,苏联入侵阿富汗是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一个重大步骤。美国卡特政府的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就持这种观点,  相似文献   

4.
冷战期间,美国政府为了遏制苏联和所谓共产主义扩张,削弱并击溃苏联东欧集团,赢得冷战的胜利,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冷战战略。这些战略在苏东剧变、冷战结束中的作用,就某一具体战略来说,作用有大有小,有些甚至是失败的。但就以遏制大战略为代表的美国整体冷战战略而言,则加剧了苏联东欧国家的困难,激化了苏联东欧国内的矛盾,在苏联东欧培植了破坏的种子,对促使苏东裂变、美国赢得冷战起了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成为苏东剧变、冷战结束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5.
美国发动的以 9·11事件为直接导因的阿富汗战争 ,既是一场反恐怖战争 ,也是一场由西方文明与伊斯兰文明之间长期互存偏见而引发的一定范围的文明冲突 ;恐怖与反恐怖只是其表现形式。美俄等国在阿富汗战争中的积极合作实际是出于反恐怖的共同需要所促生的策略之举 ,它并未使相互间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全面化解 ,所谓“后冷战”结束的说法尚缺乏充分的事实根据。阿富汗战争中有限的国际合作也未能从根本上改变美国多年来所奉行的单边主义 ,但它将使美国今后在单边主义和国际合作的选择问题上更为实用和灵活 ,分别或合并使用二者。阿富汗战争也将使反恐怖及其国际意义成为美国今后推行新干涉主义的新的“正当理由”  相似文献   

6.
美国发动的以9·11事件为直接导因的阿富汗战争,既是一场反恐怖战争,也是一场由西方文明与伊斯兰文明之间长期互存偏见而引发的一定范围的文明冲突;恐怖与反恐怖只是其表现形式.美俄等国在阿富汗战争中的积极合作实际是出于反恐怖的共同需要所促生的策略之举,它并未使相互间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全面化解,所谓"后冷战"结束的说法尚缺乏充分的事实根据.阿富汗战争中有限的国际合作也未能从根本上改变美国多年来所奉行的单边主义,但它将使美国今后在单边主义和国际合作的选择问题上更为实用和灵活,分别或合并使用二者.阿富汗战争也将使反恐怖及其国际意义成为美国今后推行新干涉主义的新的"正当理由".  相似文献   

7.
20世纪50年代初期,苏联远东地区的石油生产和加工主要集中在萨哈林、哈巴等地,除部分满足地区需要外,还向东北亚地区的社会主义国家输出。在冷战对峙急剧升级的国际环境下,苏联远东地区相对有限的石油运输、生产和加工能力既具有地区意义更具有国际影响。  相似文献   

8.
美苏冷战关系和中苏结盟在亚洲形成了中美直接对抗的亚洲冷战体制。处于这种“一边倒”冷战体制之下 ,中国与美国对抗时希望苏联的支持 ,与美国缓和时需要美国的诚意 ,而当美苏缓和、中美紧张时 ,中国的外交就必然面临困境。从朝鲜停战开始 ,中国乘国际紧张局势缓和的大趋势 ,探索和平共处原则指导下的外交政策调整取得进展 ,但由于在台湾问题上美国坚持干涉中国内政 ,而苏联不支持中国因台湾问题与美国对抗以继续“缓和国际紧张局势” ,毛泽东便重新强化意识形态对外交政策的主导作用 ,提出有限和平共处思想 ,50年代中期的外交政策调整因此发生转向  相似文献   

9.
联合国诞生至今,已近半个世纪。在冷战时期,由于受到东西方冷战的影响和超级大国的操纵,联合国并没有成为宪章上所写的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仲裁人;同时,由于战后世界政治、经济以及科技上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联合国也随着这些变化而发展、成长,尤其是冷战结束和苏联解体后,国际社会进入了一个向多极化发展的历史阶段,这给联合国的多边外交带来了空前的机遇和挑战,推动着联合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改组和重建,以适应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苏联是世界基金组织的发起国之一,但后来又拒绝加入基金和银行,这是特殊国际环境下的产物,为美国挑起“冷战”提供了借口,但事实说明,“冷战”是苏美双方互相猜疑、互相对峙、互相遏制的产物,双方均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